最近,我读了笑蜀先生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深圳那把火烧出纳粹的幽灵”,此文载于“博客中国”,另一篇是“‘炮打茅于轼’之社会病理分析”,该文载于“北京大军经济观察中心”。前一篇文章,笑蜀先生完全站在弱者的角度,面对强权发出了愤怒的呐喊,令人感动的同时,也不由露出敬佩的微笑,因为,中国的大多数人面对强权,只会一味的沉默,默默忍受着强权的肆虐,承受着不堪承受的精神苦难,但笑蜀先生却一笔独出,愤怒的砸向强权横行无忌的欲望的火焰,显示了一个勇敢者的精神风采。
如果没有后一篇文章,或许我对笑蜀先生能保持持久的敬佩,因为,笑蜀先生的前一篇文章,真可以说是一个为弱者而战的精神符号,是值得尊敬的精神符号,然而,认真把笑先生的后一篇文章读下来,我一下茫然了。这两篇文章,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前者是捍卫弱者,追寻法理的檄文,而后者,却是践踏法理,践踏人类文明之理,践踏社会道德,显得才华横溢的妙美之文,比如:“ 他们的这种自我感觉令人憎厌,但却不是空穴来风,"穷人话语"在当下中国确实生猛。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格局,注定了穷人必定在言论界和公共政策领域缺位,必定在利益博弈中缺位,穷人因此没有通过自己的集体努力来改变自身命运的体制通道,只能陷于绝境。正所谓国家不幸诗人幸。穷人的这种悲惨遭际,对那些纸上的仁人志士恰恰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于是有了"感动新闻"的空前繁荣。以言情剧笔法,铺陈底层离奇的悲情,以此赚取受众的滔滔眼泪,在主流和不那么主流的媒体中,几乎形成为一个产业。而在言论界,"穷人话语"同样空前繁荣。穷人就是天然正义,为穷人代言,也就很容易被幻化和自我幻化为正义的化身,很容易赚来喝彩。"穷人"因此成了言论界的香饽饽,穷人话语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磅礴不绝。”这段话给我的感觉,一是精美,二是矛盾,其矛盾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地方是,1、同情弱者。2、对为弱者言的人痛加鞭打。
造成笑蜀先生这种状态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我久久思索,久久不得其解,因为,一个人在不多的文字中出现了严重对立的价值倾向说明了什么?想得久了,我突然明白:笑蜀先生其实有两套截然相反的价值系统,一套是为弱者的,一套是为强者的,按其利益需要(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要能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要道德,不要良知),该出哪只皮槌出哪只皮槌, 而出皮槌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手段的后面掩藏着不为人知的目的。可惜的是,在同时面对两种价值观时,其本真的东西才会显露出来。
两套矛盾的价值观同时存在,相互否定,形成了笑蜀先生价值体系相互打架的独特风景,这种风景意味着笑先生人格价值的分裂。
据说,笑先生是国内一家大报的领头人,本该有一个完美的人格价值体系,但通过读笑先生的两篇文章,我不由感到迷茫后的悲哀,因为,在没有平等、民主的心态下,自由的奔向皮槌后的目的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