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张其成: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 
作者:[张其成] 来源:[] 2006-06-27

    关于《周易》与中医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之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更是掀起了一场“医易热”,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研究“医易”的著作出版了十几本,①有关“医易”的专门学术会议开了八九次,②论文竟高达数百篇之多。在医与易关系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医学理论与《易》无关”。③“《易经》、《易传》都不是中医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自《易经》产生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它对医学几无影响”。④“将医理放入《周易》之中,认为医生必须通晓《周易》,是从明末才开始的思潮,是一部分医家的认识和主张”。⑤由上述可见两派在对待隋唐以后“医易会通”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分歧的焦点是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黄帝内经》与《周易》有没有关系的问题上,肯定派承认两者有密切关系,《周易》对《内经》有影响;否定派不承认两者之间有关系。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从实践活动层面考察“医易”是否同源

对易医是否同源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实践活动、文字载体、思维方式等层面进行横向的比较,才能作出相对客观的判断。从实践活动层面看,“医”是一种医疗活动,“易”是一种占卜活动,两者都来源于原始宗教巫术。汉字“医”古为“ ”或“ ”,许慎《说文解字》说“酉”即“酒”,“酒所以治病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酒有治病的作用,医与酒的关系,自不待言。“医”与“巫”有什么关系呢?按照正统说法医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怎么与巫术迷信相提并论?其实医术与巫术都是原始人类的实践活动,古代即有“医巫不分”之说。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人类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面前,惊恐不安,于是产生了万物皆有灵的自然观,出现了祖先崇拜、自然万物崇拜,以及原始宗教。原始人类企图找出于己有益的沟通神灵的途径,如某一患者通过祈祷鬼神而减轻了症状或者痊愈,那么这种祈祷做法就会被更多的人接受,成为初步的巫术。渐渐地,巫术承担起祭祀、占卜、祈禳、祛鬼等各项活动,自然也包括诊断(找出作祟的鬼神)、治疗(用歌舞、占卜、祭祀、祝由、咒禁等方法来驱赶作祟的鬼神)。可见原始巫术中包含着医术。据《山海经》、《尚书》、《史记》、《说文》等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医人皆为巫,如巫彭、巫抵、巫相、巫咸皆为神医。《汲冢周书·大聚》说:“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病”。将半巫半医之人称为“巫医”。《论语·子路》也有“巫医”一词。医与巫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共存并称状态,大约在春秋时期已开始分离。西周前期还多称治病者为“巫”,春秋时已称治病者为“医”了,如《左传》记载的医和、医缓。其实这种巫医并存现象是人类共有现象,在古代埃及、波斯、印度、希腊医学史上均不同程度地经历过这一阶段。

“易”为卜筮。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太卜”之官,依据“三易”,职掌占卜。郑玄《周礼·春官·太卜》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也。”《管子·山权》:“易者,所以守成败吉凶者也。”《贾子·道德说》:“易者,察人之情、德之理,与弗循而占其吉凶。”由此《易经》被人们称为“占筮之书”。“易”作为一种占卜、占筮活动,本身即是巫术的一种,与“医”自然是同源的。

人类文化经历了从巫术文化到人文文化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人文文化来源于巫术文化。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医”来源于“易”(占卜活动)。

二、两书的成书年代

从文字载体层面看,“医”指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内经》;“易”指包括《经》和《传》的《周易》。在该层面上,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在两者的成书年代上有没有先后之分,即有没有先后发生影响的可能性;二是在文字上有没有引用与被引用的情况,即有没有前者对后者发生影响的实然性。

让我们首先看一看这两本书在成书年代上有没有先后之分。在两书成书年代问题上,学术界观点不尽相同。《周易》一书分为经文和传文。经文(即狭义的《易经》)由卦爻象、卦爻辞组成;传文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七种组成,故又称“十翼”。两书的成书时代并不相同。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周易》的成书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下古孔子作《易传》。东汉经师又提出周公作爻辞说,被宋代朱熹概括为“人更四圣”。认为经文作于上古、中古,传文作于下古。此观点宋以后有人提出异议,“五四”以后,学术界更是较普遍提出反对,理由是卦爻辞中讲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顾颉刚认为《易经》是西周初叶掌卜筮之官所作。陈梦家认为是殷之后遗民所作,郭沫若认为是楚人 臂子弓所作,日本人本田成之亦认为是楚人所作,李镜池认为是周王室太卜、筮人所作。对成书时间,顾颉刚、余永梁认为是西周初期或前期;李镜池始认为是西周初期,后认为是西周晚期;陈梦家认为是西周;郭沫若认为是战国初期;本田成之认为是战国晚期。近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周易》卦爻辞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均不晚于西周初期,因而成书当不晚于西周前期。

关于《易传》的作者和年代,《史记》、《汉书》等均认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所作,宋代欧阳修《易童子问》始怀疑《系辞》为孔子作,清代崔述进而怀疑《彖》、《象》为孔子作。近现代大多数学者以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但也有人以为《易传》确为孔子所作。⑥随着马王堆帛书本《周易》的出土与考释,当代学者中赞成《易传》为孔子所述、门人整理者已有所增加。⑦其成书年代有战国说、战国初年说、战国末年说、秦汉之际说几种。郭沫若认为:《说卦》、《序卦》、《杂卦》是秦以前作品;《彖》、《系辞》、《文言》是秦时荀子门徒所作。《象》又在《彖》之后。(《周易之制作时代》)李镜池认为:《彖》、《象》在秦汉间,《系辞》、《文言》在汉昭、宣之间,《说卦》、《序卦》、《杂卦》在昭、宣之后,宣、元之间。(《周易探源》)张岱年认为:《易大传》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以前,其中《系辞》是战国中后期作品,《象》较《彖》稍晚。(《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多数学者虽然对各篇形成的具体年代有不同意见,但却认为《易传》从整体上看成书于战国时代。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主要有战国说、西汉说、东汉说等。主战国说者如北宋程颢《二程全书》、明代方以智《通雅》、清代魏荔彤《伤寒论本义》等,均否定《黄帝内经》为上古黄帝手笔,而主张为战国时期成书,现代学者任应秋将《内经》的内容与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将《素问》的韵文文体与先秦的韵文文体相比较,认为《内经》为战国时成书。⑧主西汉说者,大多从《内经》的语言风格上进行推断。如宋代聂吉甫认为是西汉初淮南王刘安所作,明代吕复认为《内经》的学术思想虽出自先秦战国,但其文字成书则为西汉学者所为。现代有学者认为《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昔在黄帝……成而登天”一段文字,为引用自《史记·五帝本纪》及《大戴礼·五常德》,故其成书当在司马迁之后。也有学者根据字义进行推断,如“豆”字在先秦为盛物工具,而《内经》“豆”字均为“豆子”义,故《内经》成书年代主要在汉代。⑨主东汉说者,主要依据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认为《内经》晚于这两篇西汉的帛书,故形成于东汉。笔者赞同西汉说,并认为《黄帝内经》可能成书于汉武帝之后。虽然《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是战国先秦至西汉的医学总汇,但最后的成书是在西汉,有的篇目如“七篇大论”可能出现在东汉甚至更晚。

由此可见,《易经》的成书早于《黄帝内经》数百年,《易传》也早于《黄帝内经》,从时间上看,《易经》、《易传》对《黄帝内经》产生影响是可能的。

(注释略)


相关文章:
·黄道炫:中共革命时期政治文化建设及其成就影响
·翟玉忠:“太极图说”六种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朱鲁子:《黄帝内经》与现代人生哲学
·王晓品:《周易》揭示物种进化的奥秘
·黄玉顺:论《周易》的“易理”与“数理”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