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罗大伦:我们的目标与结果,为何常常相差千里?——愿力的秘密 
作者:[罗大伦] 来源:[罗大伦博士微信公众号2016-12-01] 2016-12-11

晨光里,一位年轻的母亲,在问着身边的小女儿:“你长大要做什么呢?”小女孩回答:“我长大要做画家!”

夜色中的餐厅,一个小伙子掏出首饰盒,拿出钻戒,问对面的女孩:“你愿意嫁给我吗?”女孩兴奋地点头:“我愿意!”

机场,一位背着背包的女子,在写着微博:“世界那么大,我希望去看看!”

香烟缭绕的寺庙里,僧人在祈愿:愿众生离苦得乐。

以上这些行为,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心理状态,那就是发出愿望。

所谓愿望,就是我希望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这是一种在事前的想象和设计。但是,我们可能想不到的是,愿望的力量,非常大,甚至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通常会体会到无力感,那就是:现实,与我们的愿望,总是差异很大。我们希望得到的,往往无法得到;我们设计好的路线,总是会偏差;我们做事的结果,往往与我们最初设计的目标,相差万里。那么,为何会如此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们能看透的人世间的事情,简直太少。或许,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思想体系,来辅助我们,比如佛教。

其实,普通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是很少的,我也是略知皮毛而已,在这里只是与大家分享心得,看看能否一起有所收获。

佛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愿力”,所谓愿力,就是善的愿望,所产生的力量,佛教认为,这个力量非常大,大到不可思议,比如《大智度论》中认为,从某个角度来看,愿力的作用大于业力。因为“罪福虽有定报,但作愿者修少福有愿力,故得大果报。”

佛教认为,善愿的力量,可以令我们迅速升华。佛教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佛祖讲了地藏菩萨的来历,在累世之中,各世如何发愿,比如,在有一世,她是一位叫光目的女子,因为想知道母亲去世后怎样,于是问一位罗汉,罗汉告诉她,母亲因为在世的时候酷爱杀生吃鱼鳖之肉,现在报应落入地狱受极大苦,于是光目发大誓愿:“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这就是后世说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来历,因为这样的大愿,这个女子后来成为地藏菩萨。《药师经》里面,也记载了药师佛,发了十二大愿,然后成为药师佛的故事。

当然,按照佛教的说法,这是佛菩萨累劫修行的结果,但是,这里面的细节我们却要关注,就是,这里面的“愿”的秘密。我觉得这是一个一直放在那里的秘密,如果我们了解了,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佛教认为,我们做事,事情本身只是事情,但是,你的起心动念如何,你的出发点如何,你的“愿”是如何的,却让你做的事的结果不同,这个结果,并非你看到的那个,而是影响你未来的一种看不到的力量。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比如,你看到同事口干舌燥,此时递给他一杯水,如果您心里想的,是要帮助他摆脱痛苦,则这个心愿,产生的未来的结果就很好。此事的结果,好的回报,会在未来另外的事情上展现出来;可是,如果您在递给他一杯水的时候,想的是大家都看着我呢,这是树立我形象的好的机会,或者想让他多帮助我赚钱,则这个事情就几乎无效,没有给未来留下些什么,甚至会有不好的影响。

又比如,您是领导,在批评一位下属,如果发心是让他给我好好赚钱,让他规矩点,以后听我的话,则此事对未来的影响几乎为零,或者有负面的影响;可是如果批评的时候,心里发愿是为了帮助这个下属,希望他以后成长得越来越好,则此事对未来的影响就是积极的。

又比如,我们行善,给人捐了钱,如果捐钱的时候,想的是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令他们的生活幸福些,此时这个愿力就非常大,对未来的影响也非常积极。可是如果我们捐了钱,心中却在嘀咕:这次是不是捐多了?捐的钱有用吗?别人怎么看待我?那么,对不起,您这次捐钱的行动,可能愿力就非常小了,甚至对未来的影响会无效的。

佛教认为,如果做事,从为众生的幸福出发,则这个愿的力量,是最大的。这是佛教里面的一个秘密,这里面的核心理念是:做事为自己的,结果力量很小,或者无效;做事是发愿为了大家的,则力量大。最大的力量,来自发愿为众生。

所以,根据这样的理论,做同样的事情,发的愿不同,起心动念不同,则现在的结果会有所不同,而且,对未来的影响更加截然不同。

我觉得,佛教是一些专门思考人生的人从事的工作,思考过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人生的指南手册,里面充满有道理的精华,如果我们借鉴一下,有益人生。

这样的理念,国外同样有,国外心理学对此有大量的研究,比如: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艾美(Amy Wrzesniewski)对上千名员工的研究发现,有三种工作取向:

第一种,是把工作看成工作,就是从这里拿钱过日子的,明天说不定就拜拜了;

第二种,是把工作看成职业,这是我的职业,我要有职业精神的,干一天要像一天的样子;

第三种,把工作看成事业与使命,我做这个工作,是要为人类带来什么幸福的。

结果,研究显示,同样的工作,这三种价值取向,却令结果大不相同,有事业和使命价值取向的人回报更多、工作更加努力和持久,成就更大。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这样切中要害的话:“商业的本质,就是思考我能为人类带来什么幸福。”这话实在经典,同样的经商,这与我们要发财去经商,在任何一个经商的细节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也自然不同。这句话的实质,也就是一种起心动念如何,发愿如何。

这个理念,几乎可以成为我们做事的一个法则,运用这个法则,会发现人生顺畅很多。因为,您的愿力,您的善念,发出去后,会影响更多人,进而反馈回来,影响您自己的人生。

在做事情之前,能够校正自己的心态,让我们从善良的愿望出发,这是一个很小的习惯。但是,美好的人生,就是来自于一些美好的小习惯。


(作者简介:罗大伦,1968年生,辽宁沈阳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健管家,原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主编。罗大伦博士一直致力于将古代的中医文化介绍给现代人,因此广泛地在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体上传播中医知识,曾出版了《百家讲坛 大国医》、《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等八十多万字的中医科普著作,在《健康时报》等报刊长期撰写专栏文章,被评为“健康中国2012十大风尚人物”。)


相关文章:
·陈晓律:我们如何面对“民主国家”的战争威胁
·付金财:赓续文脉 我们的责任
·翟玉忠:从养生到反腐看我们为何不能离开经学经典
·翟玉忠:为何我们要“增续六经,再造中学”(答崔晟老师)
·余云辉:我们的“对外开放”应该是外国承诺“对我开放”情况下的“对等开放”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