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一书中,曾选了一首叫《春阴》的七律,诗曰:“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这首诗歌的作者叫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建康元年(1126年)底,金人南下侵宋,攻破开封,搜尽宫室钱财珍宝,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和大臣、妃嫔及能工巧匠三千余人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山河破碎,无论帝王之家抑或普通人家,无一例外遭受洗劫,朱弁苦心经营起来的家,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他只得加入逃难的队伍,携家南奔。
北宋灭亡后,刚刚登上皇位的南宋高宗被金军追杀,惶惶如丧家之犬,便多次征召爱国志士赴金求和。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招募大金通问使,朱弁见这是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挺身而出,自荐于朝廷。经过层层筛选,宋高宗最后拍板,任王伦朝奉郎、假刑部侍郎,为大金通问使,任朱弁修武郎、假吉州团练使,为通问副使,于当年十一月率队赴金。这一年,朱弁已经四十二岁了。
当时,宋金并未开启正式和谈,两军时有鏖战,虽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金人穷兵黩武,以磔锉凶残著称,无道德底线,以至“常斩来使”。“靖康之难”中,当时北宋当局派到驻扎于开封城外金营求和的大臣中,就有不少惨遭金人杀害,吏部侍郎李若水因为拒绝金人的收买、怒斥金人不霁信义,甚至被金人割颈断舌,死得十分惨烈。所以,当时宋臣使金,真如赴汤蹈火,是需要舍生忘死的勇气的。果然,王伦、朱弁一行抵金后,根本还没有启动谈判,就被金帅完颜宗翰全部扣押于云中郡(今山西大同),作为人质,统统沦为“阶下囚”,一扣就是五年之久。五年对于普通人或许不怎么漫长,但对于失去人身自由、被拘禁于异域的王伦、朱弁来说,自然是苦闷的,加上金人的威逼恫吓,想必愁肠百结,度日如年。
绍兴二年(1132年),即朱弁使金被扣五年后,金人某天忽然派专人前来通报说,和议可成,让王伦和朱弁二人中选派一人到金元帅府接受国书回国,但另一位必须继续扣留在金国,让他俩商量确定谁去谁留。这无疑是一天大喜讯,既有出使的佳绩,又有飞出囚笼、回归故乡的自由。不过这也是一道难题,在做这道艰难的选择题时,朱弁以坦荡的胸怀作了十分干脆的决定,他对王伦说:“我自来金,本来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更不会借机先归。希望作为正使的你接受国书,归报天子,促成两国和好,保百姓安康,如此,我即使暴骨外国也无憾了。”于是,他主动放弃了归国的机会,继续留在金国。临别之际,他要求王伦把出使的官印留下,视其为符节,随身携带,卧起与俱,他要做一个矢志不渝的宋朝苏武。
虽然王伦带着金人愿意和谈的信息回了国,但真正的和谈并未从此开启,宋金之间依然战事不断,朱弁依然被扣留在金国,看不到归期。在此后漫长的拘禁日子里,朱弁不但要忍受思国思乡的折磨,还不时受到金人的威逼利诱。当时,金国扶持北宋降臣刘豫的伪齐政权,代金统治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在此过程中,金人知朱弁德才兼备,逼迫他到刘豫伪朝任职,还开导他说:“这是你归国的第一步啊。”朱弁听后,义正词严地拒绝道:“刘豫乃国贼,我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北面而事之,我就是死也不会答应的。”金人见他不从,愤怒之下断了他的食物供应,朱弁依然不从。之后,朱弁天天站在驿站门口,忍饥待死,坚决不屈服。不想金人竟被他的坚贞感动了,又照常向他供应食物。
绍兴十三年(1143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双方随后遣还被俘、被扣押人员。当年六月,朱弁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六年之久的祖国,形容憔悴,衣衫褴褛,但他官印不离身,“符节”犹在。
据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说,当年陆续派至金国的那些使者共有三十多人,而和议后活着归来的,仅仅三人而已。朱弁在出使的十六年间,受尽金人的凌辱和折磨,依然坚贞不屈,在南宋朝野间传为佳话。所以,他的归来,在南宋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宋高宗单独召见了他,与他近身交谈,听从了他的一些建议,还给予许多赏赐。朱弁在金十六年,经历艰难困苦,身心备受摧残,归国第二年,他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