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终日扰扰也,一著归根复命处,乃在向晦(傍黑,天将黑——编者注)时,即天地万物不外此理,于此可悟学问宗旨只是主静也。
此处工夫最难下手,姑为学者设方便法,且教之静坐。
日用之间,除应事接物外,苟有余刻,且静坐。
坐间本无一切事,即以无事付之。既无一切事,亦无一切心。无心之心,正是本心。瞥起则放下,沾滞则扫除,只与之常惺惺可也。
此时伎俩,不合眼,不掩耳,不跏趺,不数息,不参话头。只在寻常日用中,有时倦则起,有时感则应,行住坐卧,都作坐观,食息起居,都作静会。
昔人所谓“勿忘勿助间,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真消息也。
故程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善学云者,只此是求放心亲切工夫。
从此入门,即从此究竟,非徒小小方便而已。会得时,立地圣域;不会得时,终身只是狂驰子,更无别法可入。
不会静坐,且学坐而已;学坐不成,更论甚学?坐如尸,坐时习。学者且从整齐严肃入,渐进于自然。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又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作者简介: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汉族,明朝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
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攻破南京,福王被俘遇害,潞王监国。六月十三日(7月6日),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十五日(7月8日)午刻,刘宗周听到这一消息,时方进膳,推案恸哭说:“此予正命时也。”于是他决定效法伯夷叔齐,开始绝食。他说:“至于予之自处,惟有一死。先帝(指崇祯)之变,宜死;南京失守,宜死;今监国纳降,又宜死。不死,尚俟何日?世岂有偷生御史大夫耶?”弘光元年(1645)闰六月初八日(7月30日),刘宗周前后绝食两旬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