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塨(塨音gōng,1659—1733),清初哲学家、教育家。字刚主,号恕谷。直隶(今河北)蠡县曹家佐人。他是颜元学说最得力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展者,在教育方面颇有成就,且著有《四书传注》、《周易传注》等。
家世
李塨的祖父名彩,字素先,为人刚直仁厚,好施与,曾因“世乱”,出家资救济里中贫乏者,“劝勿为盗”。李塨的父亲名明性,字洞初,号晦夫,以孝闻名,世称“孝悫先生”。李明性是明季诸生 ,但“年甫壮,绝意仕进,不复攻举子业”。甲申之变后,清军入关,他“谢世事,不复问”,因念孔孟圣学“以敬为枢”,名其斋曰“主一”。他“每晨兴,读《孝经》、《大学》、《中庸》各遍,然后旁及他书。所读,务身行之”。博野颜习斋(颜元)曾来访,读其日记及所辑诸书,深为叹服,归家将其姓字书于座上,“出入必拱揖”。
幼学
李塨从4岁起,就由他父亲口授《孝经》、古诗、《内则》、《少仪》等。祖父素先翁弯制小弓,引导他习射。八岁入小学,孝悫先生教他学幼仪,读经书。十五岁时,娶颜习斋挚友王法乾的妹妹为妻。法乾对李塨评价很中肯,曾语习斋曰:“吾近狷,兄近狂,李妹夫乃近中行也。”康熙十六年,李塨19岁,参加科考,进县学生员第一名。
拜师
康熙十八年李塨21岁时,访问了颜习斋先生,“自此深以习斋学习 六艺 为是,遂却八比,专正学”。
李塨除了受教于颜元外,还先后学琴于张函白、冯颖明,学射于赵锡之、汪若纪、郭金城,问兵法于王余佑,学书于彭通,学数于刘见田,学韬钤于张文升,后来到浙江时,又学乐于毛奇龄。平日他自立课程,一日习礼,三日学乐,五日习律,七日习数,九日习射,书则随时学习。
李塨从22岁开始,因力田不足养亲,便兼习医、卖药,并开馆授徒。他到刘村任塾师,修《 学规 》示从游者,主要条目有:孝父母、尊长者、修威仪、肃衣冠、习幼仪、远异端、重诗书、习六艺、通经史等。对于六艺,尤其重视:“礼乐射御书数,圣学之正务也。有愿学者,随其材而教之”。25岁以后,李塨的政治及学术思想日趋成熟,开始从事著述,并广泛与各地人士交游。
成就
李塨是颜元的大弟子,21岁起便师事颜元,承习斋之教,一生注重习行经济,可谓是颜元学术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传播者,所以时称“颜李学派”。
他37岁以后曾几次别师南游,广结海内名流,“遍质当代夙学”,如梅文鼎、万斯同、毛奇龄、王复礼、阎若璩、胡渭、方苞、戴名世、孔尚任等皆相纳交。前辈如顾炎武、黄宗羲诸大儒虽未拜识,然其著作也多曾寓目。所结交者除方苞等少数人宗信理学外,多数人是反理学学者或汉学家,因此李塨在学术思想上能够比较广泛地吸收当时批判宋明理学的成果,其学问之广博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其师颜元。但是李塨“志欲行道”,所至必宣传颜元学说,他说:“窃不自揣,志欲行道,如不能行,则继往开来,责难谢焉……”
当时一些著名学者十分推重李塨,同时他也受到朝廷公卿大臣们的重视。李塨与公卿纳交,论学辩道,为的是宏扬师说,他从不慕权贵,阿附取容。他名倾朝野,颜元学说至是“发扬震动于时”。
游学
李塨在32岁时(康熙二十九年),赴京参加乡试,中举人 。他深感时文害世,自此虽应乡试,但不再务举业。他多次往来京师,还到过中州及江南地区,任教师,作幕僚,和各地学者研讨学问。
李塨除在刘村任过塾师外,还在京师任过申佐领和郭子固的家馆。37岁至39岁时,应郭子坚之请,两次南下,到浙江桐乡佐理政事。沿途,他拜访学者,宣传习斋学说,并学乐于毛奇龄。46岁时,应河南 郾城 知县温益修之请,往郾城佐政。51岁至52岁时,应汉军旗人杨慎修之聘,两次到陕西 富平 佐县政,曾建议实行选乡保、练民兵、旌孝节、重学校、开水利等措施,因而政教大行。54岁时,他又到济南 ,任知府幕僚,不久即归。60岁时,被选为通州学政,上任后不久,因病告归。在他61岁和62岁时,为了讲学会友,传播习斋学说,又曾两次南游。
李塨与颜元一样,强调真正的儒士必须“内外并进”,一方面律己要严,一方面以经邦济世为己任,不过,在个性和处世方法上,他二人也有不同之处。习斋性格高尚,不出,不交显贵。恕谷则为人豁达,广泛交友。习斋一介不取,廉洁自守,恕谷则受馈甚厚,力田致富。有一次,恕谷将入京会友,习斋对他说:“勿染名利。”恕谷答道:“非敢求名利也,将以有为也。先生不交时贵,塨不论贵贱,惟其人。先生高尚不出,塨惟道是问,可明则明,可行则行。先生不与乡人事,塨于地方利弊,可陈于当道,悉陈之。先生一介不取,塨遵孟子:‘可食则食之’,但求归洁其身,与先生同耳。”
彷徨
李塨的一生,就在对颜学的继承或变革中踯躅彷徨。颇值玩味的是,颜李学派自刚主而光大,也自刚主而不传。
同他的老师颜元一样,李刚主深恶明末学风, 也就是空谈心性之理学。
出于对明末学风的反动,李刚主在晚年之前,甚至看不起读书,说:“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宋明之亡,此物此志也”。这观念其实来自颜元,后者更极端,曾比读书为吞砒霜,并说:“率古今之文字,食天下之神智”。
颜李学派的攻击读书、著书,并非消极反智, 而是另有深意——提倡习行有用之学。在颜李所处的时代,士人 群起言学,莫不袖手而空谈道学心性,颜李二人的“习行有用之学”,真是寂寞如空谷足音。
颜元此人,大半生足不出户,不轻交一人,尤 厌见时贵。李塨则不同,为了昌明颜氏之学,常来往京华,广交名士。
为光大颜学,李塨还曾两度南游,并“带艺投师”,入经学泰斗毛奇龄之门下。他的本意,是希望以毛氏之博学,为颜学作护身符,却遭遇了一生学术上最大的彷徨。
李塨在问学毛奇龄后,竟被南方考据学吸引,转而希望借考据以卫学。颜元对此很是失望。李塨50岁起,步上考据注疏之羊肠小道,难再归返。最终在学术方向上背叛了颜元。
终李塨一生,对颜元都充满无可比拟的敬畏 和深情。早年,李塨几乎全盘接受颜元“主敬”、“实行”之学说,但在中年以后,对老师力斥读书等思想略有想法,打算微变,却不慎转入南方考古之业,而颜李之学,也终于湮没,不能大传。
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述说:自此二百年学术,遂完全走入书生纸墨一路。
影响
颜李学派是十七世纪在中国北方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唯物主义学派,标帜“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它是十七世纪中国思想界中对传统思想文化有所突破的一个新的学术流派。
大约康熙末、雍正初的一二十年间,颜李学说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当时清初诸大儒如孙奇逢、陆世仪、陈确、顾炎武、傅山、王夫之、黄宗羲、费密已相继谢世,颜元此时也已作古,而李已成为学术界所瞩目的人物。万斯同说:“李先生续周孔正学,非我所及。”
清朝同治年间,曾国藩幕府中的戴望广求颜李遗著,于1869年撰成《颜氏学记》十卷。此后三十年中间,一些改良派思想家痛感国家政治腐败,受制于外夷。主张变法自强,他们需要一种沟通中西学术的理论,颜李之学正好适应其选。
推崇颜李学说的改良派思想家有陈虬、宋恕、梁启超等人。由于梁启超等人不遗余力地表彰弘扬,颜李之学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20世纪初,徐世昌以大总统的身份提倡颜李之学,倡组四存学会,成立四存中学校,编辑《四存月刊》,征求颜李遗著,并将颜李从祀孔庙,一时间颜李之学风靡海内。徐世昌尊颜李学际上是尊孔孟的变相形式,这是因为,在四存学会成立的前一年,1919年,爆发了举世闻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使旧的封建文化思想和伦理道德受到极大冲击。这时要直接提出尊孔孟以号召天下就不那么灵了。尤其是孔孟崇道贱艺的思想更不合乎当时的国情。这样徐世昌便利用颜李学派在当时的影响来维系“世道人心”,企图以此阻遏新思想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颜李之学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重“致用”的精神,二是其尊孔孟的思想。徐世昌内心里强调的是尊孔孟的思想,而当时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则强调颜李重“致用”的思想,试图以颜李之学转变社会惰弱习气,振兴中华,抵御列强。青年毛泽东曾经受到颜李之学的影响,他在公元1917年著《体育之研究》,对于颜李的“文而兼武”深表敬佩,文中提倡“习动”,极斥理学习静功夫,其说与颜李相通。
晚年
恕谷晚年,家道富饶,有人议论他“力农致富”,李塨自六十四岁以后,大部分时间在乡间从事著述,与外人很少交往。
他订《 拟太平策 》,自称“一生总结是书”, 雍正 八年(1730),李塨已七十二岁, 直隶总督 多次聘请他出任《 畿辅通志 》总裁,李塨推辞不掉,便到保定府莲花池馆内任职,亲撰畿辅通志凡例。不久,又以病归里。
李恕谷告老还乡后,斥资创办了私塾,弘扬颜李之学。民国以后改名“四存完小”。因为乃师颜元生前著有《四存编》一书,谓“四存”者,即“存学、存性、存治、存人”,合称为“四存”。
李塨74岁时,知病将不起,自作墓志。次年正月病逝,时在雍正十一年(1733)。谢世前曾作绝命诗一首:
情识劫年运足伤,
北邙山下月生光。
九京若遇贤师友,
为识滔滔可易方 。
李恕谷墓位于蠡县留史镇西曹佐村北500米处。恕谷墓前有碑,碑额篆刻“高山仰止”四字,碑身刻有“皇清大儒李恕谷先生之墓,咸丰十年岁次庚申仲夏,知县秦聚奎敬立”字样。2001年2月,该墓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村中李氏祠堂内藏有“李氏家谱”、李恕谷遗像、李恕谷所留的手稿和与其志同道合者为其撰文的墨迹等重要文物。
据村民说,每年李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奠先人李恕谷。李塨不仅是李氏家族的荣耀,也是我们保定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