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发黄的旧提货单
大约在清朝前期,苏州有户人家,从祖传的物件中寻得一纸发黄的文书,原来是前朝(明代)万历年间苏州“孙春阳南货铺”填发的一张提货单。凭这张提货单,可以到孙春阳南货铺提取货物。
孙春阳南货铺是创办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一间日用百货商店,创始人就叫做孙春阳,原是宁波的读书人,却“应童子试不售”,连个秀才也没能考上,遂弃文从商,来到苏州的吴趋坊北口,开了一间售卖日用百货的商铺,唤做“孙春阳南货铺”。
孙春阳很有经商的天赋,将南货铺打理得有声有色。铺中货物分为六房陈列:“曰南货房,曰北货房,曰海货房,曰腌腊房,曰蜜饯房,曰蜡烛房”,如同现在的超市,分区陈列百货。从史料的记载判断,孙春阳南货铺似乎已采用开架陈货的经营方式,顾客在各房看货,看中哪款商品后,记来下,到柜台统一交款,由收款员发给一张小票(提货单),凭票便可以到各房提货了。现在宜家超市的经营方式,就有点像孙春阳南货铺。我们以为最早的自选超市产生于1930年美国纽约,其实十七世纪初的明代商人已采用类似的经营方式了。
问题是,当苏州那户人家找出孙春阳南货铺的提货单时,已是大清的天下,王旗变换之后,这家创立于明朝的南货铺还在吗?
还在。不但在,而且经营规模越做越大,名号越叫越响,到清代中叶,孙春阳南货铺已成为苏州最出名的百货商店品牌,差不多就是清代苏州的“沃尔玛”,“著闻海内,铺中之物,岁入贡单”,所售货物,列入贡品名录。
现在的问题是,孙春阳南货铺既然还在,那张填发于前朝的提货单还有效力吗?还可以到南货铺提货吗?打个比方,现在的中国银行由原来的大清银行于1912年重组而成,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如果今天有谁从家中找到一张民国时期中国银行的存折,那能够到银行取款吗?这是一个问题。
苏州那户人家,大约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就拿着那张泛黄的旧提货单,到孙春阳南货铺取货。铺中掌柜核对真伪后,二话不说,吩咐伙记:照票送货!“肆中人立付之,不稍迟疑”。
孙春阳南货铺的口碑
在太平天国战乱爆发之前,苏州的孙春阳南货铺作为一个家族企业,一直保持正常的运作,口碑极佳。晚清人梁章钜说,孙春阳南货铺“自明至今,已二百四十余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即使以今天的目光来看,可能也是一种商业奇迹。
我讲述孙春阳南货铺的故事,无非想探讨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家族企业,是如何做到百年不倒的?曾有一位研究家族企业的美国学者,通过对欧洲、美国和南美各类企业进行十多年的分类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家族企业的绩效好于非家族企业,而且寿命更长。”但这个结论似乎不适合中国的家族企业,2011年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称,中国家族企业经营年限平均只有8.8年。2006年胡润发布过一个“全球最古老家族企业榜”,排在榜首的是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在这个榜单上,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入选。
然而,如果说以中国人组织企业的商业经验和民族习惯,搞不成百年老店,则显然不合历史,因为明清时期,中国诞生过无数绵延数百年的老字号,孙春阳南货铺是其中一个,至少经营了二百四十年。
孙春阳南货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我总结了一下,觉得有三个因素是不能不提的——
第一,孙春阳南货铺极注重商品质量,“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像上海福喜公司那样使用过期变质食材的自砸招牌的行径,孙春阳南货铺是绝对不会干的。正因为“选制之精”,孙春阳南货铺所售商品,品质极佳,清代好几位嘴巴最刁的美食家,都对孙春阳产品赞不绝口,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玉兰片,以冬笋烘片,微加蜜焉。苏州孙春阳家有盐、甜二种,以盐者为佳”;金安清的《水窗春呓》记载:“火腿以金华为最,而苏州孙春阳茶腿尤胜之”;梁章钜的《浪迹续谈》说,“京中人讲求饮馔,无不推苏州孙春阳店之小菜为精品”;清代烹饪书《调鼎集》也这样记述,“熏鱼子出苏州孙春阳家,愈新愈妙”。
第二,孙春阳南货铺极重视商店的信用,就如前面的故事所说,一张明代时填发的提货单,到了清代仍有效力。网上有一则故事说,美国有个老太太,从家中找出一张瑞士银行百年前的存折,到瑞士银行还能够连本带利领到存款。转述这个故事的人很多,无非想以此说明瑞士银行的信用。其实这样的信用,我们在中国传统企业身上也常常可以看到。我再举个小例子:
晚清庚子事变期间,北京的山西票号遭受乱民洗劫,连账簿都被付之一炬。没有账簿,票号便无法核算存款数目,也难以核对储户资料。但票号还是决定:只要储户持存折到票号,便可立即兑现存款,不用核实账目余欠,也不管银两数目多少。山西票号虽然因此损失惨重,却也“声价大增,不独京城中各行推重,即如官场大员无不敬服,甚至深宫之中,亦知西号(山西票号)之诚信相符,不欺不昧”。在市场上树立起响当当的公信力。
传统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
第三,更重要的因素:孙春阳南货铺已经建立起一套接近现代公司治理的制度,有一个专业的经理人团队(包括掌柜、财会、采购、伙记等等)管理南货铺,“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月一总结,一年一大结”。民国笔记《杶庐所闻录》评价称:“孙春阳为吾国店肆之历史最悠久者。观其制度,盖深得科学管理法者。”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传统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有着两个制度性的瓶颈:一、家族企业的封闭性无法保证每一代都能产生合格的企业领袖;二、“诸子均分”的遗产继承制度无法保证财富的积累与品牌的传承。但实际上,中国传统企业家开创的企业制度,已足以克服这两个瓶颈。
首先是二权分离的执业制度。二权,即所有权、经营权。今人多以为二权分离是西方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实明清时期的晋商早已在实行二权分离的企业制度了。山西票号的财东(老板),一般都不会亲自打理票号,他们在物色好合适的大掌柜(职业经理人)之后,便“以礼相聘,委以全权”,“平素营业方针,一切措施,毫不过问,静候决算时报告”。票号之内,由大掌柜说了算,财东的权力只在决算期使用:“每到例定账期(或三年,或四年,即决算期),由经理(大掌柜)谒请,约日聚会,办理决算,凡扩充业务,赏罚同仁,全由财东执行裁定。经理为建议首席,听其咨询”。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孙春阳南货铺“掌其纲”的“管总者”,也是孙家礼聘的职业经理人。史料称孙氏“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便是说二百四十年来,孙春阳南货铺的所有权与红利都由孙家享有。至于具体的经营者,就未必是孙家人了。
其次便是“分家不分店”的遗产继承制度。所谓“分家不分店”,指财产的所有权按“诸子均分”的原则析产分家,但企业的品牌与经营权由其中一子继承,他子不得染指。清代徽商胡天注、胡余德父子创立了著名徽墨品牌——“胡开文”墨店,胡天注有八房子孙,未来如何分割财产,关乎“胡开文”墨店能否长久传承。在这个问题上,胡氏父子表现出过人的商业智慧,他们立下《阄书》,将休城的墨店品牌与经营权交给二房,将屯溪的墨店交给七房,休城店主生产,屯溪店主经销,“听其永远开张,派下不得争夺”;同时又规定:“两店资本,除坐酬劳外,按八股均分”,即休城、屯溪两家墨店的所有权与收益,由八房子孙均分,只是二房与七房之外的子孙不得插手墨店经营。如果胡氏其他子孙也想染指墨业呢?“不得用‘胡开文’字样”,即不允许使用“胡开文”的商标。自此之后近二百年间,“胡开文”墨店均采取所有权由诸子均分、经营权由一房执业的遗产继承方式,这也是“胡开文”墨店能维持二百年的秘密之一。
孙春阳南货铺问世二百多年来,子孙的繁衍何止百数?但“孙春阳”的字号并未四分五裂,南货铺的产业也未见被分家析产摊薄,想来也应该是采取了“分家不分店”的遗产继承制。
“梦里依稀商人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执业二百余年的孙春阳南货铺最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这个令人扼腕的结局仿佛是一个隐喻:中国人自有组织百年企业的高超智慧,只不过有的时候,这一商业智慧被超经济的力量摧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