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参考
李宗吾:孔子不言性与天道之原因 
作者:[李宗吾] 来源:[] 2012-10-20

    《礼记》上,孔子屡言:“吾闻诸老聃曰”,可见他的学问,渊源于老子。至大限度,只能与老子对抗,断不能驾老子而上之。史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音wǎng,同网),游者可以为纶(音lún,钓鱼用的线),飞者可以为矰(音zēng,本意为拴着丝绳的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所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这种惊讶佩服的情形,俨如虬髯(音qiú rán)客见了李世民,默然心死一样。“虬髯客传”载:道士谓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虬髯也就离开中国,到海外扶余,另觅生活。孔子一见老子,恰是这种情形。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已被老子讲得透透彻彻,莫得孔子说的,孔子只好从仁字讲起了。老子学说,虽包含有治世法,但是略而不详。他专言道德,于仁义礼三者,不加深论。孔子窥破此旨,乃终生致力于仁义礼,把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条分缕析地列出来。于是老子谈道德,孔子谈仁义礼,结果孔子与老子,成了对等地位。孔子是北方人,带得有点强哉矫的性质,虽是佩服老子,却不愿居他篱下。这就象清朝恽寿平,善画山水,见了王若谷的山水,自量不能超出其上,再画得好,也是第二首,乃改习花卉,后来二人竟得齐名。孔子对于老子,也是这样。他二人一谈道德,一谈仁义礼,可说是分工的工作。

    《论语》载: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其闻也。”孔子何以不言性与天道呢?因为性与天道,老子已经说尽,莫得孔子说的了。何以故呢?言性言天道,离不得自然二字,老子提出自然二字,业已探骊得珠(骊音lí,黑色,骊珠,宝珠,传说出于骊龙颔下),孔子再说,也不能别有新理,所以就不说了。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音dǔ,有专一、忠实厚道等意),”请问致的是什么?守的是什么?这明明是言心言性,一部宋元明学家,虚字静字,满纸都是,说来说去,终不出“致虚守静”的范围,不过比较说得详尽罢了。老子书中言天道的地方很多,如云:“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于人乎?”“天之下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能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这一类话,直把天地化生万物,天人感应,天道福善祸淫,种种道理,都包括在内,从天长地久,说至天地不能长久(黑马注:此处李先生理解错误。老子原文所谓“天地尚不能长久”说的是于地不能使风雨不长久,继而暗示人亦不能使“风雨”之治长久之理)。就叫孔子再谈天道,也不能出其范围,所以只好不说了。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孔子也是见到的,他赞周易,名此物曰太极,曾极力发挥,惟理涉玄虚,对门人则浑而不言,故大学教人,从诚意做起。

    性与天道,离了自然二字,是不能讲的,何以见得呢?一般人说宋儒是得了孔子真传的,朱子是集宋学大成的,朱子毕生精力,用在《四书集注》上,试拿集注来研究:“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一章,朱子注曰:“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理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这不是明明白白提出自然二字吗?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朱注:“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曰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岂不是又提出自然二字吗?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此章言性又言天道,朱注:“利犹顺也,语其自然之势也,……其所谓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势,……水之在山,则非自然之故矣,……禹之行水,则因其自然之势导之,……程子曰,此章专为智而发。愚谓事物之理,莫非自然,顺而循之,则为大智。”朱注五提自然二字,足见性与天道,离却自然二字,是讲不清楚的。老子既已说尽,宜乎孔子不再说了。

【 作者简介:李宗吾,四川籍人,《厚黑学》之作者,自谓厚黑学教主,本文选自其学术论著《中国学术之趋势》,成文当在民国25年以前。文中注音等置于括号内之注为黑马所加,另,个别处用字与标点略有修改,以符合时下文本表述习惯。 】


相关文章:
·周海春:孔子要把人教成什么样?
·陈焕章: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结论
·陈焕章: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孔门弟子的著作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第三章 ——孔子的著作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第二章 ——孔子精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