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工资理论是生产率论,这意思是劳工的工资额应按照他生产贡献的大小。孔子说:“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1】这是有关工资规定的正义原则。当然,劳动既不应少付报酬,也不应多付。如果多付了,或者说得更明确些,如果差的劳动与好的劳动同酬,就不是对所有各等工匠的鼓励。好的工匠会失望,留下来的反而是不好的,工艺水平就会降低。但若我们想按生产率付工资,日省月试是必须的。否则,我们无法知道工人生产率的高低。这一理论是关于工资的基本原则。 孔子所指的是由政府作为雇主的工厂系统。如果政府想使国家富裕,它必须给劳工们公平的工资,这是吸引百工的原则。否则,既不会有工匠应召而来,来了也不会留下,国家将不会有充足的财富。管子也认识到了吸引工匠的重要性,但他的政策是将工资提高至其他国家的三倍。这一政策不能是一般的原则,只是急需劳工时的临时措施。从孔子和管子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周代有劳工的自由流动,有劳动市场的国际竞争。因此,工资的高低是劳工流向的决定因素。 生产率论不仅适用于体力劳动者,也适用于脑力劳动者。孔子说:“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2】 即使是言语的价值,它们的报酬同样既不应少付也不应多付。这是公正的原则,是决定是否接受某种工资水平的依据。 按照孔子的观点,君子可以接受少付报酬,但不能接受多付报酬。他说:“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3】 这一原则是以道德的和社会的理由、而不是以经济规律为依据的。按照经济规律,劳工的报酬永远不该多付,也不该少付。 按照儒家的原则,劳动分工是对社会十分重要的事,所有的劳动都是有生产价值的,不仅农民有生产价值,工匠和商人也是。还有,不仅这三个阶层有生产价值,行政官员和德育教师也是生产性的。关于后两个阶层,有许多争辩观点说他们没有生产价值。为此,让我们研究一下他们的生产价值。 首先,让我们看看政治官员的生产价值。当本来是儒生、后转投许行门下的陈相拜访孟子时,他引用许行的话,意思是说君主应和百姓一起并肩耕作。孟子问:“许子一定要种出粟米来才吃吗?”陈相答:“是的。”孟子又问:“许子一定要织出布来才穿吗?”陈相答:“不,许子穿粗麻编织的衣服。”孟子:“许子戴冠吗?”陈相:“戴的。”孟子:“什么样的冠?”陈相:“白色的粗绸冠。”孟子:“是自己织出来的吗?”陈相:“不,用粟米换来的。孟子:“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因为妨碍耕作。”孟子:“许于是用瓦罐煮饭、铁器耕田吗?”陈相:“是的。”盂子:“是自己制作的吗?”陈相:“不,用粟米换来的。” 于是孟子说:“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4】 陈相回答说:“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5】 孟子继续说:“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6】 许行的理论是极端民主,他要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所有君主都应成为农民,但这是不可能的。孟子的理论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原则基础上。治国者的衣食由他人生产供给不等于就是压迫人民,因为他们不能同时既在政府工作又耕种土地,而且他们是用脑的,一般百姓做不了。这只是劳务的交换,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是相互依傍的。君主用自己的政府工作从农民那里交换食物,一如陶工、铁匠用他们的物品交换农民的谷物。从这一角度,我们不仅能说明君主与臣民的政治关系是正当,也能说明经理和一般工人间的经济关系是正当的。的确,按生产力进行分配是普遍正义原则。 第二,让我们看看德育教师的生产价值。孟子旅行时,后面跟着几十乘车辆,身边随从有几百人,到处受到诸侯的供养。他的学生彭更觉得过分,并说:“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回答说:“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 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7】 彭更说这些劳动者靠社会养活,因为他们的愿望是谋生,但君子不应靠社会养活,因为他的愿望不是为了谋生。孟子回答说:“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8】然后他问彭更,他到底是酬劳愿望呢,还是酬劳劳绩?彭更不禁回答他将酬劳愿望。 孟子问他:“‘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予食之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9】按照孟子的观点,分配正义的规则是:按照其生产效用,而不是愿望。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对他说:“《诗》曰:‘不素餐兮。’君于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回答说:“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梯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10】 彭更和公孙丑的争论都是指孟子本人,但孟子坚持说报酬应按生产效能决定,德育教师比木工、泥瓦匠、轮人、舆人或农民具有更高的生产效能。简而言之,这里的生产效能,他指的是效用的产出,不仅指物品的产出。既然德育教师的工作能产生很大的的社会效用,他从社会得到报酬就是正当的。 注释: 【1】《中庸》,意为: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是为了招纳工匠。 【2】《礼记·表记第三十二》,意为:事奉君主,大的建议被采纳,就可以指望得到重赏;小的建议被采纳,就只能指望得到轻赏。所以君子不因小建议被采纳而接受重赏,也不因大建议被采纳而接受轻赏。 【3】《礼记·坊记第三十》,意为:君子推辞高贵而不推辞卑贱,推辞富有而不推辞贫穷,大家都这样做,作乱的事情就会日趋消亡。所以君子与其让俸禄超过才能,宁可让才能超过俸禄。 【4】《孟子·滕文公上》,意为:陶工、铁匠也用自己所造的用具来换粟米,难道是刻薄农夫吗,而且许子为什么不兼做陶工、铁匠,把做出来的用具都拿到自己家中使用?为什么这样一一与各种工匠进行交易?为什么许子如此不厌其烦? 【5】《孟子·滕文公上》,意为: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就不能耕种着庄稼来兼做。 【6】《孟子·滕文公上》,意为:那么,难道治理国家就能耕种着庄稼来兼做吗?有君子的事务,有小人的事务。以一人的生活来说,各种工匠的制品都不可缺少,如果必须自己制作才来使用,是指使着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7】《孟子·滕文公下》,意为:你如果不沟通人们的劳绩、交换他们的成果,用多余来弥补不足,农夫就会有剩余下来的粟米,女子就会有剩余下来的布匹;你如果沟通他们,那么工匠们都能从你那儿得到吃的。现在有这么个人,在家孝顺,出外友爱,恪守先王的准则,以此扶持后进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儿得到吃的,你为什么看重工匠而轻视实行仁义的人呢? 【8】《孟子·滕文公下》,意为:你何必管愿望呢?他们对你有劳绩,可以酬劳才酬劳他们的。 【9】《孟子·滕文公下》,意为:现在有个人,干活时毁坏了瓦片、污损了墙壁,其愿望是要以此来谋求吃的,你酬劳他吗?”彭更说:“不。”孟子说:“那么你就不是酬劳愿望,而是酬劳劳绩。” 【10】《孟子·尽心上》,意为:公孙丑说:“《诗》说:‘不白吃饭啊。’君子不耕种却能得食,为什么呢?”孟子说:“君子居住在这个国家,它的国君任用他,就安定富有、尊贵荣耀;少年子弟信从他,就孝顺友爱、忠诚守信。‘不白吃饭啊’,还有比这更重大的吗?”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