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陈焕章:工资的起源(《孔门理财学·工资》之一) 
作者:[陈焕章] 来源:[作者惠赐] 2025-11-07

当每个人都为自己工作时,不用付出工资,尽管工资的要素仍然存在。当为他人工作时,就有工资的问题。奴隶为他人工作,但得不到工资。只有存在自由劳动者时,工资才会产生。在历史上,中国没有作为一种普遍制度的经济领域的奴隶制。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从政府得到一百亩公共土地。在这一体制下,没有人为私人工作,也没有公家雇工,除非他可以得到与耕作自己的土地相等的回报。这就是工资的起源,《孟子》和《礼记·王制》中称之为“代其耕”。

因为薪俸只是工资的高级形式,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汉语中薪俸称为“禄”,工粮称为“谷”。《礼记·王制》的注者说禄就是谷。换言之,俸禄也是谷物。诚如现代用货币支付的薪资用多少钱表示,古代的禄用谷物支付,所以用多少谷来表示。这里我们想要指出的是中国工资制度源于独立的农民,他们不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而是为他人工作,以谷物的形式得到工资,以代其耕。

在西方世界,工资源于奴隶制,但在中国不是这样。在儒家著作中,所有官员都被看作是劳动者,他们的所有俸禄是用来代替耕作所得的。如果中国有奴隶阶级,官员将得不到报酬,因为他们可以有奴隶为他们耕作,他们就有闲暇服务于公众而不图回报。古希腊人就是这样作的。而且,即使官员得到了报酬,为何孟子称之为“代其耕”呢?如果他们有奴隶,自己根本不用耕作,为何他们的俸禄还要名不副实地称为“代其耕”呢?我们现在清楚地知道,正因为中国没有奴隶制,古代中国人全部都在土地上劳作,所以就有了“代其耕”这样的说法。因为这个原因,即使在今天,英语中公职人员仍称为公仆,但在中国,他们被称为公职劳工(百工或臣工)。“仆”一词源于人身依附的奴隶,工一词源于独立的工人。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相关文章:
·陈焕章:工资的起源(《孔门理财学·工资》之一)
·陈焕章:利润(《孔门理财学·分配的一般原则:地租、利息、利润》之四)
·陈焕章:利息(《孔门理财学·分配的一般原则:地租、利息、利润》之三)
·陈焕章:地租(《孔门理财学·分配的一般原则:地租、利息、利润》之二)
·陈焕章:分配的一般原则(《孔门理财学·分配的一般原则:地租、利息、利润》之一)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