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不鄙视任何一种工作,他认为工作是必要的,正义的和荣耀的。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工作是必须的。《尚书》中说:“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1】因此,盘庚(850~823 B.K. 或1401~1374 B.C.)责备他的人民说:“汝万民乃不生生。”【2】他鼓励他们迁都,并说:“往哉生生!”【3】的确,财富的生产是人们必须做的事,他们不能懒惰。因此,俗话说:“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按照孔子的观点,懒惰的人是很糟糕的,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4】孔子不是教人们成为赌徒或棋手,但他仍认为他们比懒汉要好。因此,或者劳力,或者劳心,人生在世就必须工作。 第二,让我们看看工作的正义性。孔子说: “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5】 的确,世上没有人可以无所事事,即使天子和诸侯也必须做他们的工作,君子称之为义。换言之,不工作是不义的。 第三,让我们看看为何工作是可敬的。以孔子为例,他样样工作都做得好。他曾管理仓廪(委吏),计算都正确无误。他曾作乘田,牛羊都很肥壮。孔子做过多种工作,以多才多艺闻名。但他谦逊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6】这只是对他自己的谦虚写照,说明他不认为工作是一件羞耻之事。 为了说明这一原则,我们不妨回到孟子,他说: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 按照孟子的观点,所有伟大的人物都经受过艰辛的磨练。因此,农民、工匠或商人都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天子或大臣。他的结论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此,我们不应讨厌工作,而应带着对上天的感恩接受艰苦的磨练。的确,贫困是成就伟大人物的条件,做工并不给人带来任何耻辱。在这些教导的影响下,穷人可能比富人具有更高的心志,劳工也可能在社会中荣居显位。 注释: 【1】《尚书·盘庚》,意为:农民从事田间劳动,只有努力耕种,才会大有收成……象懒惰的农民一样自求安逸,不努力操劳,不从事田间劳动,就会没有黍稷。 【2】《尚书·盘庚》,意为:你们万民,不知去谋生。 【3】《尚书·盘庚》,意为:去吧,去谋生吧! 【4】《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意为: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5】《礼记·表记第三十二》,意为:君子的所谓“义”,是说一个人无论身份贵贱,都要为天下做出应有的贡献。譬如天子,虽然至尊至贵,也要亲耕藉田,生产出粢盛,制造出秬鬯,以祭祀上帝;所以诸侯也要勤勉地辅佐天子。 【6】《论语·子罕篇第九》,意为: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 【7】《孟子·告子下》,意为:舜兴起于农田之中,傅说举用于夯土筑墙之中,胶鬲举用于贩卖鱼盐之中,管仲举用于狱中,孙叔敖举用于海滨,百里奚举用于集市。因此,上天将把重任降临给这些人,必定先磨砺他们的心志,劳累他们的筋骨,饥饿他们的肌体,空乏他们的身子,一有行动就阻挠扰乱他们的行为,以此来触动他们的内心、坚韧他们的性格,增加他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