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业门类一定十分少,但仍存在六大部门。按照《礼记·曲礼》,天子有储藏产品的六府,分别由六个官员负责。他们是: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当时,税收更多地是以实物而不是金钱缴纳的。因此,天子建立了六府以储藏各种商品。农民、护林人、沿水居住的人、园林工人、工匠和商人所交纳的产品都保存在这六府中。六府之藏源于税收,但它们大多是原材料,需要加工。 因此,就有了六个皇家作坊(六工),工业也被分为六类,有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这六工将六府所藏的原料进行加工。【1】六府没有专门提到金、石和皮的原因是,它们已被包括在制成品(“器”)和矿物(“货”)中。基于同样的理由,六工没有专门提到水产品、制成品和矿物,因为它们包含在金工和石工中。六工与六府不必在细节上完全对应。例如,司土管理的农产品,是可以立即用来消费的;但土工作坊却是制造陶器的地方。因此,六府只是各种不同产品的仓库,它们的库藏不一定交给六个作坊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六工是生产不同物品的地方,不一定仅从这六府取得原料。当然,这六工与六府关系密切,不过不是完全对应。六府和六工是殷朝(1215~571 B.K. 或1766~1122 B.C.)的制度,由此我们知道早在那时中国工业已经被分为六类。 周代工业取得了高度的发展,但仍仅有六工。按照《周礼·冬官考工记》,它们是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搏埴之工。这是工业的大类。 再细分,攻木之工有:轮人、舆人、弓人、庐人、匠人、车人、梓人。攻金之工有:筑氏、冶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攻皮之工有:函人、鲍人、韗人、韦人、裘人。设色之工有:画人、绩人、钟氏、筐人、选字氏。刮摩之工有:玉人、榔人、雕人、矢人、磬氏。搏埴之工(用泥制作器物的工匠——译者注)有:陶人、瓬人。 这六大门类中,四类基于材料的不同,如木材和金属;另两类基于不同的技艺,如着色和刮摩。工业部门的总数是三十个。但这一数字并不完整,这三十个部门只是突出工艺的代表,《考工记》没有给出当时所有的工业门类。而且,甚至有一个部门,专门制作系车前中间两马轭的辀人,《考工记》虽然提到了,但并没有包括在这三十个部门之中。因此,这三十个部门只是一些例子。 所有这三十个部门都是政府作坊,由官员掌控,它们依赖于政府的倡导。因为文明的进程是从简单到复杂,劳动分工也遵循同一规律,主导行业的更替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因此,有虞氏崇尚陶工,夏后氏鼓励石工,殷人推崇木工,周人特别看重制造车舆之工。这样的政府倡导只是遵循了自然进程。在有虞氏时代,社会最简单,陶器是主要的手艺,因为那种工艺最简单。在夏朝,“大洪水”治理后,住所的需求极大,而且大地需要水道系统,由是石工变得突出了。到了殷朝,文明进步了,社会的需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活必需品,因此木工(梓人)成为主导。按《考工记》所载,梓人制作的器物有:放乐器的架子,上面刻有动物图案;喝水用的杯子;用于射礼的侯。这些东西已经远远超出生活的基本需要。周代的文明最不简单,分工精细,车舆制造业成为主要工种。在所有的工业部门中,车是主要的产品。尽管它本身只是单件物品,但集中了多门工艺。轮人、舆人、辀人、车人都是车舆工人。由于周朝的经济生活舒适安乐,所以制造车舆之工变得突出了。事实上,政府对某工种的推崇同整个社会的需要是相协调的,而社会的需要与文明的发展阶段也是相协调的。因此,文明程度越高,工业结构越复杂。 注释: 【1】参阅《礼记·曲礼下第二》。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