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工具中,不同的量度十分重要。在古代中国,所有的量度都是建立在标准律管的基础上的。十二管最初是由黄帝用竹子作的,后来用玉,到了汉代用黄铜或紫铜。它们的直径略长于十分之三寸,周长正好十分之九寸。最长的称为“黄钟”,9寸长;最短的应钟仅4.66寸长。他们中的六管是音乐中的阳律,其他六管是阴吕,十二律管形成了半音音阶。 除了它们在音乐中的应用,(1)黄钟是长度标准。因为一黍宽为1分,90黍确定了黄钟的长度。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10丈为引。(2)黄钟也作为容积标准。十三又三分之一黍装满它的一分长度,1200黍装满全钟。这就是一龠,合二龠为一合,10合为升(相当于pint),10升为斗(相当于peck),10斗为斛(相当于bushel)。(3)该管还是重量标准。100黍重1铢,24铢为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因此,有人说黄钟是人类一切事务的基础。 关于古今量制的比较,我们尽可能讲述得简单些。首先是长度:古尺只是今尺的7.4寸(工部的一尺),今尺是古尺的1尺又3.5寸。如果我们用这一标准量地,古代一步为6尺,现代为五尺。因此,古代的步只是现代的4尺又4.4寸,现代的步则相当于古代的1步又7.5寸。古代300步为一里,现代360步为一里。因此,古代100里差不多相当于现代的55里又22步。在古代,方100步为一亩,现代(从汉至今)240步为一亩。按照不同度量标准,当代亩的240步差不多相当于古代的364步。因此,古代100亩差不多相当于现代27亩。第二关于容量比较:比率是10比2。如古代10升相当于现代2升。第三,关于重量:比率为3比1。如古代3斤仅等于现代(隋代以来)1斤重。看来现代所有的度量衡单位都比古代的要大。【1】 既然度量衡对于人类,特别是对商务十分重要,所以政府应对其十分重视。按照《尚书》,舜帝每五年巡狩一次,在巡狩过程中统一全国的音律以及度量衡。按照《礼记》,每年二月春分时节,政府要统一度量衡,包括30斤的钧和120斤的石,校正斗、斛、权,以及平斗斛的木板。八月秋分时作同样的事。【2】这样,政府每年两次校正度量衡。这些记录显示,在古代中国,政府对各种度量标准十分重视,以防止商业欺诈。 在孔子时代,政府不重视度量标准,或者是没有专门官员负责,或者是官员不尽职守。因此,孔子确立了如下行政准则:“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3】按照孔子的原则,权量是最重要的商业工具,必须由政府仔细地统一校正。如果它们准确,不仅对商业有利,也对整个政治生活有利。 注释: 【1】现代中国度量衡与英国的比较如下:(1)中国一尺按相关条约是14.1英寸或0.3581米,按相关条约一中国亩合733又1/2平方码,或6.6华亩合一英亩,一华里是360步或1800尺,合1894.12英尺。(2)中国一升约比英国一品脱少四分之一。(3)中国一斤按相关条约等于1又1/3英磅重,或604.53克。除了关于品托引自Legge的注(Chinese Classics,vol. i,p.185),其他都引自H.A Giles的《汉英辞典》。 【2】参阅《礼记·月令第六》。 【3】《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