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张三丰《天口篇·毁誉篇》注释 
作者:[孔德] 来源:[] 2011-03-09

      [原文]

      人何以故而毁①我?人何以故而誉②我?彼何以故而毁人?彼何以故而誉人?望人誉而功不至,斯毁之焉;防人毁而过能悛③,斯誉之矣。是故,毁誉我者无其渐④,我招毁誉有其渐;毁誉人者无其因⑤,人招毁誉有其因。吾爱天下人,不求誉而行可誉之事;吾恶天下人,不畏毁而行可毁之端。吾耻天下人,不知毁誉而淹没以终。淹没以终,人不毁而自毁也。生平⑥以有过自毁者,人必誉之;生平以有功自誉者,人必毁之。虽然,誉人而过乎其实,标榜之风必起矣;毁人而过乎其实,求全之辈可诛矣。世人勉之戒之。

      [注释]

      ①毁:本指破坏,如“毁损”。这里用作贬低、给予不好评价的意思。
      ②誉:赞扬、称颂之义。
      ③悛:音“圈”,指悔改、忏悔。
      ④渐:指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
      ⑤因:原版为“音”。根据构句的排比式与句义推论,“音”实为“因”误,特更正之。
      ⑥生平:原版为“生前”,与下句排比不合,句义也显为不妥,故判为“生平”之误,特更正之。

      [文译]

      我们生活在这个与人共处的社会当中,别人因为什么原因会贬低我讨厌我?别人因为什么原因称颂我赞扬我?他们因为什么而贬低讨厌某些人,他们又因为什么而称颂赞扬某些人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因果关系。上述毁誉现象的形成,大约可归于如下因果关系:

      想让别人称颂赞扬自己,但是自己的功绩与成就远远没有达到值得他人称颂赞扬的程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越是想方设法鼓动他人称颂赞扬自己,而所得结果恰恰相反,却会招来别人的嘲讽和贬毁。

      为了避免让别人批评贬毁自己,自己有了一点错误和过失就马上认错马上悔改,别人恰恰不会给你批评和贬毁,而会称颂赞扬你。

      所以说,在这个有功过是非评断的公理社会中,别人是贬低我还是抬高我,他们并没有一个很漫长的判断过程,但作为行为者本人,他是要招来社会的好评还是坏评,是有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积累过程。社会上的人们评价一个人,贬低谁,其实并不是跟被贬低者有什么旧仇私恨;称颂谁,其实并不是跟他本人有什么亲密友好的特殊关系。往往只是一个公理评判。反过来,一个人若是招致别人和社会大众的批评贬毁,或是招致别人和社会大众的称颂赞扬,这却是事出有因的。人们对他的好与坏评价从没有无缘无故的。从因果关系来看,如果我们怀有一颗对社会大众的博爱之心,用这种心去办事,我们并不求别人称颂报答我们,实际上我们就已经在做着人们一定会称颂赞誉的事情。如果我们不仅对社会大众没有博爱之心,相反憎恨这个社会,无视这个社会,进而对这个社会进行欺诈、掠夺、破坏,即便我们不害怕社会怎样贬毁自己,但自己的行为无疑已经造下必遭贬毁惩罚的征兆。我为天下许许多多人感到羞耻。因为他们不知毁誉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多么重要,不珍惜自己的人格,不顾忌自己的声誉,就像跳入一个浑水潭中,胡乱度过自己的人生。见名即逐,见财即贪,见酒色即淫,见便宜即占,不思因果,不想报应,就这样淹没在欲海里不知自拔,到头来不是别人毁了自己,而是自己毁了自己。

      当然,人在一生一世里,不是天生下来就是圣贤,故也有说错话办错事的时候。在我们的生平中,如果说错了话办错了事,我们敢于公开承认,公开悔改,敢于批评责罚自己,人们非但不会贬低你,相反会给你以赞誉。但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做过一些对人对社会有利的事情,别人还没有赞誉我们,而我们就先大加赞颂自己;别人赞誉我们五分,我们却要赞誉自己十分。结果呢,人们非但不会再赞誉我们,却会嘲贬我们,看不起我们。

      以上这些虽然都是从严格要求自己方面而言的,但换言之,即或我们作为公众的一员,在对他人进行好与坏的评价时,也要具有一颗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之心,要把握分寸,不偏不倚。如果我们赞扬一个人的时候,过于夸大他的功绩成就,过于拔高他的思想境界,这就会刺激世人好大喜功追慕名利之心,久之会造成虚夸的社会不良风气。反之,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言过其实,或者求全责备,这也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应受到严厉谴责的。这些有关毁誉的道理,诚望世人勉之戒之。
 


相关文章:
·王中宇:毁誉千年王安石——官僚政治与改革
·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注释版在德国出版引起争论
·张三丰:太极丹经养生篇
·张三丰:水石闲谈(下)
·张三丰:水石闲谈(上)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