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李裕民:重评秦始皇统一文字 
作者:[李裕民]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710062] 2010-07-03

    提起秦始皇统一文字,几乎所有的论著、教科书以及博物馆的陈列词,无不给予高得无以复加的评价,谁也不曾说过它有什么缺点。在评价时,几乎毫无例外地强调六国文字异形的问题,还常常举出7个奇形怪状的“马”字为例,似乎没有秦始皇统一文字,中国就会分化成为七种全然不同的文字,其后果难以设想。战国文字异形果真严重到这等地步吗? 倘若我们深入思索一下,就会发现许多疑点。

    首先,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动、大发展的时期,生产力迅速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大发展,社会制度大变革,科学文化进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什么唯独文字在开倒车呢? 其次,战国时代人们流动性大,交往频繁。纵横家更是出入各国,到处上书,却从来没有一条史料提到,有谁不认识对方的书信,还得请人当翻译的事。这说明当时的文字并没有成为交流思想的障碍。

    那么战国文字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不妨作一下具体分析。从现有丰富的出土战国文字资料看,像“马”那样七国写法完全不同的字,可以说连 5 例也找不出来。东汉人许慎作的《说文解字》中,收罗了六国与秦写法不同字,称之为“古文”,总共400 个多一些,只占总字数(8717)不到5 %,也就是说95 %以上的字,七国是一致的。这 400 多个古文中,有两种写法的有36个,有三种写法的只有6个。没有一个字有 6 种写法的。在这些古文中,有不少字只是比小篆增减几笔或变动一下偏旁位置,有些字只是偏旁不同,而这些不同的偏旁大多读音相同或相近,或者含义相同或相近,稍作分析,也是不难读懂的,真正差距很大,难以辩认是是极少数。

    倘若全面分析战国文字,就会发现它的主流是好的,应该充分肯定。主要表现在:

    1 ,它使汉字进一步朝形声化方向发展,新的形声字大量出现。反映手工业发展的丝部的增加了一百来个,比西周春秋丝部字多了五倍。反映郡县城邑发展的邑部字增加了一百几十个,比西周春秋邑部字多了七倍多。

    2 ,战国时代掌握文字的人日益增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文字简化步伐大大加快,出现了大批简化字,如美丽的丽,此时已简化了,山岳的岳已由繁体简化为岳。

    3 ,文字向小篆、录书方向发展。不仅秦国文字演变为小篆、隶书,六国也在向小篆演变,魏、楚等国均出现了接近隶书的字体。

    4 ,三晋、楚等国出现了多种标点符号,表述分句、分段之意。

    5 ,出现了许多具有观赏性的艺术体,附加鸟、蛇龙形纹饰,或部分笔划变成蝌蚪、蚊脚形,再镶上金银,分外耀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再看一下秦是怎样作文字统一工作的。说起来很简单,它只是下一道命令:“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将六国中与秦文字不同的写法废除掉。显然,这是出于惟我独尊的考虑,而不是一次文字的改革。因此,评价必须一分为二:1、积极作用是废除了与秦文不合的异体字,有利于文字的规范,方便了文字间的交流。2、存在许多缺陷,如没有吸收六国的积极因素,特别是没有规范并推广标点符号,致使标点问题拖延到近现代,才得以解决。更没有吸收六国合理的简化字,致使已简化为丽、岳、法等字,仍写作繁体。本来秦存在小篆、隶书两种字体,两者相比,隶书更方便书写,然而它却偏偏采用小篆作为统一模式。

    发人深省的是,文字的发展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实践中,隶书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很快取代了小篆,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字体。这证明,秦用小篆作为统一文字的做法,是不成功的。

    还应指出,秦统治者下的命令,连他们自己在实际执行时,也是打折扣的,即以代表中央意旨的峄山刻石、秦权而言,其中“攸”“也”等字的写法,就与规定的小篆完全不同,更别说原来的六国了。

    关于小篆的范本: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其价值除了主要为推行小篆提供范本外,还能起到启蒙读物的作用。其缺陷则与上面提到的缺陷大致相同。

    事实证明,现今教科书和博物馆的陈列词,有关秦统一文字的作用和举例是片面的,应予纠正。


相关文章:
·吕思勉:秦始皇欲恢复周礼政教合一的传统
·冯锴 刘璐:被污名化的秦始皇与汉文化的形成
·付金才:一劝冯天瑜,别一边享受秦朝红利,一边大骂秦始皇
·萧武:秦始皇犯了错误,大一统没错
·毛泽东:“秦始皇是个好皇帝”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