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以来,中国的教育主要是围绕着科举制展开的。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科举制的消极作用也越来越大,发展到以“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导致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僵化,僵化的教育体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历史呼唤着能够突破这种状况的人才。身居清政府要职的曾国藩在无意中担当了这种角色。由于历史的一些原因,曾国藩在这一方面的事迹并不为多数人所知。实际上,假如我们不去追求他的主观动机,曾国藩在这一方面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
引进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
1868年6月1日到5日,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江苏巡抚丁日昌的陪同下,到上海检阅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洋炮等制造工程。当时陪同视察的容闳向曾国藩建议,附设一所“兵工学校”,招收中国学生肄业,学习机器工程理论,自行培育工程师,不必再假手外人,“文正极赞许,不久遂得实行”。容闳后来回忆说:“于江南制造局内附设兵工学校,向所怀教育计划,可谓小试其锋。”(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121)这所“兵工学校”,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
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西方人士制造机器,根据数字推算,以图纸为根据。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不通,尽管中国人士每天都与机器打交道,但并不懂得制造机器的原理。因此,曾国藩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根本”。1867年,他在江南制造局内特设“翻译馆”。主要译员有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医师玛高温、英国人傅兰雅,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
同治末年,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已翻译书籍数十种。至光绪末,多达170余种,翻译的范围涉及算术、声学、光学、化学、电学、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兵学、船政、工程、农学、矿学、商学、医学、格致等各个领域,这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成为清政府创办时间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中心。
曾国藩经营的江南制造总局,不仅成为中国近代的工业基地,而且也成了近代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这对推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交流等,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派遣留学生
为培养洋务人才,曾国藩把到西方留学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内,曾经与江苏巡抚丁日昌多次商量,“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曾文正公全集·奏稿·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日)
曾国藩和李鸿章于同治十年七月联名上奏,请求选派子弟出洋学艺。曾国藩陈述道:选聪颖少年送往西方各个国学校学习军政、船政、测量计算、机器制造等学科。学习时间约10余年,学成后归国。目的是使西人擅长的技术,中国人都能够熟练掌握,然后可以渐图自强。他又说:地理、数学、测量、造船、制造机器等事情,无一不与用兵相表里。西方人凡去外国游学,学得长技回国,立即聘入学院,分科传授,精益求精。军政、船政,是与国运攸关的学问。现中国要想仿效其意,精通其法,就要走出国门,选择聪颖的子弟,送往国外学习,致力于讲求技术,实现徐图自强的用意。
对于派遣留学生,众说纷纭。当时,不少人认为,京师设立了同文馆,延聘西人授课;上海也开办了广方言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及自然科学,用不着再选派幼童远涉重洋去西方留学。
曾国藩批评了这些人的短见,强调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设局制造、设馆教学是用来振兴国家的基本条件,而远去外国学习是集思广益之举,能收取更远大的效果。他认为,西方人讲求实际,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学读书,一起探明道理,熟悉那些器械,亲手操作那些技艺。中国企图在短期内购买外国的机器来取得外国的长处,不但财力达不到,而且那些机器根本性的原理无法明白。古人说,要想学习齐国的语言,必须把学习者安置在齐国的庄、岳之间。古人又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事物的规律,要想真正学得西方的技术,非派遣留学生不可。
当时,中国派遣留学获得美国官方支持。根据1868年7月28日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第七条的规定,中国人如果入美国学习,美方给予最优待遇。但是,也有两大障碍:经费和选人问题。于是,洋务派拟定了具体章程12条,其主要内容如下:
1、与美国政府商谈,中国派幼童入美国学校学习,由清政府支付一切经费。
2、在上海设立“留学出洋局”,派员负责,选出幼童在局中培训,准备出国。
3、出洋幼童年龄在12—13岁左右,先派员120名,分四年派出,留学期限15年。
4、留学生学习专业由清政府决定,归国后也由政府具情录用。
5、幼童出洋后听从中国方面的约束,在学习洋文同时兼习中文。
6、拨出留学经费白银120万两,于江海关分拨。(《曾文正公奏稿》,第4卷,P945)
这个奏稿是曾国藩拟定的,李鸿章只是挂名而已。清政府同意了他们的请求。1872年2月,曾国藩与李鸿章再次联名上奏,提出派遣幼童出洋的具体措施:任命陈兰斌、容闳为正副委员,长驻美国,管理中国留学生事务;幼童出国前在上海训练,由刘翰清负责;留学生年龄扩至12-20岁。
但找到留学的学员也并非易事。留学幼童的资格是有限制的:
必须聪慧;年龄为12-16岁;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生检验,方为合格。考试科目为汉文写读,曾入学校学习英文者,须考其英文。只有及格后,才有资格入预备学校学习。当时,一般幼童的父母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遥远的美国去。曾国藩派员到城镇和乡村逐家拜访幼童的家庭,宣传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的好处等。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招生工作之难,从容闳招收第一批留学生中可见一斑。他们大部分是容闳的同乡,再就是有特殊条件者。例如,邝荣光父亲在澳门工作,见过世面,愿意儿子去美国留学;唐廷枢和容闳是香港的同学,本人又从事近代共矿事业,思想比较开放,才送儿子唐国安赴美。同时,也印证出,正是由于曾国藩顽强坚持,才使留学招生取得成就。当容闳忙着招生时,曾国藩不幸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3月12日因病去世。尽管如此,在曾国藩的努力下,终于促成留学。在清政府派遣的120名留学生中,造就了一些人才。“这批洋化学生都充分表现了高度勇敢及爱国心,他们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对其祖国作出重大的贡献”。(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20-21)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留学计划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卓越的人才,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建设。更重要的是,他开留学风气之先,为中国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推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用容闳的话来说:“故文正种其因,虽未亲睹其结果,而中国教育之前途,实已永远蒙其嘉惠。”(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派遣留学生、创办兵工学校的行动,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