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
楚汉:废都文化是陕西落后的根本原因 
作者:[楚汉] 来源:[楚汉博客] 2008-10-29
        
        笔者一贯认为,文化是一切社会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陕西,一个见证了民族辉煌的地方;一个人文资源(关中)、油气资源(陕北)和绿色资源(陕南)异常充足的地方,一个教育和科技优势相当充沛的地方,一个根本不应该落后的地方,但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却一步步地落后了,缘何?原因当然有许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的落后。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话既指领导的重要性,也指领导城市的重要性;西安,副省级省会城市,不但是陕西省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陕西省和西安市党政高层生活的圈子和工作的场所,因此探究西安无疑是探寻陕西落后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作为在外生活十余年的陕西人,个人坚定地认为西安深厚的“废都文化”是导致陕西落后的根本原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试想:一个以“废都文化”为思想土壤的省份,和一个生活在“废都文化圈”中的高层,能不受这片土地及其文化的影响吗?
 
    上篇 废都文化的成因
 
     在中国认可度最高的“四大古都”中,西安无疑是“古都之首”。按理说除北京外,南京、洛阳和西安均属“废都”,但当前“废都”已成了西安的专称,此中或有贾平凹热作《废都》的强化作用,但这只是“后果”而非“前因”。笔者认为,由于南京和洛阳的“古都”地位不如西安,所以早已摆正了心态,淡出了“废都”的阴影,而西安依然生活在“周秦汉唐”的背影中,用“落架凤凰不如鸡”的残酷现实,博得了“废都”专称的共识。
 
     在此,可以比较一下2007年各古都的人均GDP和生产总值GDP,北京:55151元、9006.23亿,南京:44179元、3275.00亿,洛阳:25160元、1595.50亿,西安:20915元、1737.10亿,2007年被认为是陕西省19年来发展最好的一年,但西安在地级以上100城市排名(按人均GDP)中居96位,仅略高于酒泉、巴彦淖尔和宜昌,在“四大古都” 居然不如地级城市洛阳,更遑论说南京和北京了。这怎么不加深人们西安与“废都”的对等呢?
 
     那么,造成这种没落的“废都文化”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谈起:
 
      一、“阿斗”债多不愁
 
     历史上的西安是何等辉煌在此就不多言了,单就解放初期依然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全国十大城市”之一;而且在“一五”期间(1953年―1957年),西安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西安多达17项,在全国城市中最多,并构筑了西安五大城市功能区的骨架。这么好的基础上,可西安却表现得如同“扶不起的阿斗”;今天西安GDP总量在在中国大陆的40位左右,按其排序可勉强称为“全国四十大城市”之一,所以许多网友将西安评为“全国十大失落城市”之首,我认为是非常中肯的。
 
     “债多了不愁”,西安失落已非十年二十年,而且追赶也非十年二十年可完成,所以西安已经“疲”了,面对失落已很坦然很习以为常。这再次使我想起了阿斗,我想纵使阿斗才智如其父甚至超越其父,盖也难以“兴复汉室”了,因为时局不同了,所以面对“兴复汉室”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阿斗还不如放弃伟大使命,“此间乐不思蜀”地舒坦一天是一天。西安的精神风貌颇如此,反正自己气数已尽,不可能“复兴”了,还不如用良好的自我感觉来麻痹自己和面对未来。显然,西安纵复兴不到汉唐盛世的地位,当不上冠亚军,但也应该向前十甲奋斗呀,可笔者始终似乎闻不到这种雄心壮志。
 
        二、“凤凰”残梦不醒
 
     落架“凤凰”为什么会不如“鸡”?笔者认为是心态没有转变过来,不适应新的形势,西安正是这样。不管西安历史曾经多么伟大,有多少国外使节来到这里,有多少皇帝埋在这里,不管它在建国时以一票还是三票之差落后北京痛失建都机遇,但西安当前毕竟已不是首都了,那么它就应该如同普通城市一样来发展,学会由“贵族”向“平民”的转变,而不应该沉浸于过去的辉煌之中裹足不前,但西安却甘当落架“凤凰”,不屑于卑微的“鸡”。
 
     在此举一个最具杀伤力的例子:西安古迹众多,高校林立,于是陕西便常以“文化大省”自称,或欣喜于别人“文化大省”的恭维之词,其实这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陕西只是一个“文物大省”和“高校大省”。因为文化是鲜活的,《易经·贲卦·象传》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之;而文物只是文化的标本,高校也并非等同于文化,因为西安当前并非进步思潮的开创地或中兴地,因此无从谈“文化大省”。当然如果非要将“文化的标本”也称为“文化”,那么陕西或可称为“文化大省”,但那也是“农耕文化大省”或“封建文化大省”。
 
     而且文物多为全国人民的老祖宗所留,高校也多拜国家计划经济所赐,这是西安创造的吗?可西安和陕西就喜欢在这种幻影下沾沾自喜,尽管这些文物资源并给西安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尽管这些高校培养出来的精英并没有多少留下来,但这似乎并未影响到西安的骄傲。2008年十一黄金周后西安沉浸在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的满足感中(共10.7亿),却看不到郑州这种“没什么玩头”的城市已达到35亿元。
 
    中篇 废都文化的危害
 
     什么是废都文化?笔者认为废都文化是一种“以封建农耕文化为基调,以没落贵族心态为表象”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表现是:喜好用“先前阔”来自恋,通过自恋来否认差距、自我麻痹和精神胜利;由于否认差距,所以缺乏“知耻而后勇”的奋发精神,于是差距进一步加大;于是进一步自恋乃至自闭,如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对此长年生活在西安的人大多呈集体无意识状态,所以他们多会极力否认,而一些多年生活在外沿海发达地区的西安人却多有体认。
 
     显然,废都文化是一种与现代商业文化相悖的文化,但由于“落架凤凰”难移这种根植于本性的文化,所以面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力就差多了,甚至有些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废都文化对陕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危害有四:
 
       一、麻木迟钝,怯于和惰于与人竞争
 
      面对改革浪潮中的一次次重大机遇,陕西官方和民间大多表现得很麻木迟钝,很少去全力争取过,而且对失去机遇并不感到惋惜;盖因49年因一票之差没做成首都(或传为三票,此传闻在陕西很盛),“曾经沧海难为水”,今后的机会还叫“机会”?而且很少有全国性战略目标,不顾中国大地原点和版土几何中心在省内的实事,也不顾自己不全属于“西北”(陕南属西南)的常识,一昧地喜欢将自己划归“西北”,然后用“西北老大”作目标来自慰和自居,所谓的“西北”就五个穷省,除陕西外一个比一个自然环境恶劣,不竞争便可暂时当稳老大。不过,再这样下去,当心连所谓的“西北老大”的位子都保不住。
 
       二、懒惰粗糙,缺乏服务意识和能力
 
     大抵因贵族习惯于被别人服务而不习惯给别人服务,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大多都表现得服务意识和能力相当差。这一是因为懒惰,不乐意为他人服务,所以即使服务也多不够努力,一些人的服务意识和计划经济时代无太大区别;二是因为粗糙,难以适应当前社会越来越精细的服务要求,所以即使想服务好也难以办到;这也是造成了陕西竞争力缺失的重要原因。对此,大家可以参阅网文《西安:一个扶不起来的废都》,其文虽稍显偏激但切中了要害。
 
       三、缺少包容,习惯于搞特权化
 
     西安作为废都虽然已逾千年,但“王朝地理思想”仍在,“蜀山兀,阿房出”的遗风仍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外省的当然得不到了,但本省之内,一切资源,皆备于我;为了“引汉济渭”,可以将关系到其它地区交通生命线的工程改道;当前包括一些中西部省份都已逐渐形成了城市群,而陕西仍在搞“一城独大”,一些人还在为此叫好,腹地贫穷而能“独大”的城市似乎极少见,纵“独大”也不过是不敢与发达城市相比的“省内独大”,这种“独大”于全省经济的发展有何益?
 
       四、平庸腐败,拉帮结派不作为
 
     “平庸腐败,拉帮结派不作为”是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的恶习,但陕西尤甚。当前的“虎照门”事件已让全国看够了陕西官场笑话:当老虎是“真”的时,一个个冲在前台演功臣;当老虎是“假”的时,一个个缩到后台当乌龟。许多地方官员“为官一任”,不是“造福一方”,而是“耽误一方”,甚至“糟蹋一方”,民怨很大但照样高升,一些国企老总掏空搞垮国企反被提拔高升,其背后的升官方式是什么?稍作打听便会了解到其提携渊源颇具“宫廷内斗”兼“官僚主义”的遗风。因此陕西发展缓慢、丑恶新闻不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篇 重振长安的建议
 
     “重振”一词是充满怀旧气息的,是特别适合“废都”西安的,因为它曾经的确很“振兴”;同时也是陕西用得最滥的一个词,因为它已被无数领导喊了无数次了。在此笔者所说的“重振”针对的并非是“偏安于西”的“西安”,而是希望中的自信开放的“长安”,它继承了汉唐精神但摒弃了废都文化。如何“重振”?这里提三点建议:
 
    一、强势涤清废都文化,建立现代商业文化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西安自公元907年大唐帝国曲终人散以来,中国政治中心东迁,从此沦为废都至今已有逾千年的历史,在这上千年中形成的“废都文化”已根植于废都人的骨髓中,故应强势涤清。在此,笔者强调两点:
 
      其一,从思想层面讲,抛弃自恋,加强反思,敢找差距,知耻而勇。十三朝古都是千年前旧事,丰富的文物资源是全国人民老祖宗留下的,与西安人乃至陕西人并无太大关系,仅仅靠“打着文化的招牌,坐地收银,仗着祖宗的声名而衣食”(贾平凹语)是懒虫,靠老祖宗的辉煌撑门面还是无能,是退化,副省级市西安2007年的GDP仅比县级昆山市多16%(1151.80亿元),根本没什么骄傲的,西安如果再不加大发展,不但“废都”帽子戴得更加结实,让外界更加鄙视,而且所有官民应愧对这个城市。
 
       其二,从操作层面讲,舆论炮轰,政府狠抓,社会监督,全力推进。学者和媒体要勇于用现代商业文化的利器来重磅打压废都文化,政府要勇于对服务意识和契约意识差的企业下重手,让不按“规则”出牌的官员和企业主出局,全社会一起监督,分步实现,争取三到五年让西安和陕西的商务环境及政府服务意识得以彻底转变,并逐渐风尚。这比一昧搞牺牲地方利益的“政策优惠”更有意义,也更受尊敬。“地区生产探索成本过高”是一个地区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如果西安乃至陕西的商务环境在全国整体改善的当前得不到大幅改善,那么势必进一步走向边缘化。
 
       二、与咸阳合并,改称长安,整合区域经济
 
      陕西近年来一直在搞“西安咸阳一体化”,个人认为步伐太慢,好几年了还没搞定(不知是否因为合并后“官帽”减少摆不平?),不如一步到位地将两地合并了改称“长安”(或合并主体,将咸阳的部分县划归宝鸡,原长安县同时更名),这样许多事就方便多了。在合并模式上,可借鉴上海设浦东新区的方式,把咸阳(或其主体)划为长安的副市级“新区”(这样便于摆平官员)。
 
      合并后,除了更利于整合区域经济外,也便于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在城市形象和旅游宣传中,再不要说什么古城或“中国N大古都”之一了,不要再与安阳、汴州这种小古都纠缠,直接与罗马、雅典、开罗对等,以“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进行宣传,拔高到国内其它古都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同时摆脱“西北重镇”的下三流定位,以国际化城市的国标准来要求,硬件不够先从城市文明程度等软件方面入手,软件起来了再推硬件,交叉滚动,步步逼进,年年上台阶。
 
      三、弱化“大关中”,强化“西三角”经济区
 
    “大关中经济带”是陕西省近年来重头打造的经济版图,可笔者从不看好。单从这个名称上讲,就带有强烈的自恋和排外;长三角经济区为什么不叫“大上海经济区”?西安作为副省级城市,和与关中并无关系的山西、河南和甘肃三省的边缘地区的地市级结成“大关中经济带”,颇有在一帮小兄弟城市中找一点“四方来朝”的老大快感。
 
     “大关中”具有“连横”意味,看似承东启西,但带动作用相当有限,而且洛阳等城市认为西安这个自封的“老大”根本不具带动作用(2007年西安人均GDP低于洛阳,GDP总额仅比洛阳高141.6亿元),实践也证明了的确如此,因此这不过是自己喊爽的名头罢了。但此口号已喊了多年,完全否定会显得“朝令夕改”没水平,所以我建议弱化,然后腾出精力投入到具有“合纵”精神的“西三角经济区”大战略中,为全省的全面发展找准着力点。所谓“西三角经济区”,就是与“新特区”重庆和成都联合,组成一个对中国西部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三角形经济区。
 
      当前成都与重庆的交通已非常发达;“西安-汉中-成都”高速铁路已列入国家规划和四川省灾后重建纪要,预计明年动工2013全线贯通,届时西成之间仅2小时车程;接下来只需提高西安-重庆的铁路,这样“西三角”初具雏形。此外,还有正在修建的“十堰-天水”高速公路绕腰而过,另外绕腰而过的“兰州-荆州-神州”铁路也正在呼吁中。而且随着重庆万州港的建设,只需打通安康到万州的铁路,便可为西部远离江海地区打造出“出海走廊”。至于其它方面的介绍就不展开的,有兴趣的网友可查看笔者的《西三角经济区构想》一文(新法家网站2008年9月27日登载)。
 
       后记     

      余秋雨曾经说过西安这座城市太复杂了,“不是一个能够随便写的城市”。 笔者自不量力地冒昧地写了这么多,可能会受到一些“有着西安式自尊”的网友的责骂。西安曾经的荣耀基本于这种荣耀之上的文化自尊束缚了它对现代商业文化的接纳,从而导致了它的日渐没落。须知:对落后不感到落后,这比落后更可怕。笔者写此文并不介意挨骂,唯希望大家在读后能稍作思索,能“跳出西安看西安”,如此则足慰。


相关文章:
·厉传:稷下学宫——文化思想交流的好范式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陆寿筠:西方二元哲学对中国文化的肢解
·陆寿筠:阴阳六讲之六——人类文化的阴阳五行(6)
·陆寿筠:从心物二元观到拜物教文化霸权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