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 
作者:[王世民] 来源:[] 2007-11-21
  西周春秋时代奴隶主贵族的爵制情况,是中国先秦史上复杂而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近代以来的许多前辈学者,根据金文资料对此做过研究。王国维的《古诸侯称王说》,提出“古诸侯于境内称王,与称君称公无异。”(1)但未全面论证诸侯爵称问题。后来的一些论着则对传统的五等爵说多持否定态度。例如,傅斯年的《论所谓五等爵》(2),郭沫若的《周代彝铭中无五服五等之制》(3)和《金文所无考五等爵禄》(4),杨树达的《古爵名无定称说》(5),都认为古代爵名并无定称,所谓五等爵制纯属后人拼凑而成。陈磐(下木)对春秋列国爵称和存灭问题作了长时间的研究,曾引用金文资料论证各国爵等,实际也认为诸侯爵无定称(6)。
 
  我们觉得,重新探讨周代爵制,应该主要依据金文(7)这种第一手资料,并且既要注意各该器物的年代和国别,又要把那些诸侯的生前称号与死后追称区别开来,历史的进行细致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弄清当时的爵称情况。
 
  --------------------------------------------------------------------------------
 
  (1)《观堂别集》卷一。
 
  (2)《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一九三○年。
 
  (3)《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版。
 
  (4)《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版。
 
  (5)《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国科学院,一九五四年。
 
  (6)《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二,一九六九年。
 
  (7)本文所引金文资料,凡见于《两周金文辞大系》、《三代吉金文存》和《商周金文录遗》者,均不一一注明。
 
   一
 
  众所周知,西周金文中常见到的王,都是明确地指周天子而言。但也有若干并非天子的称王之例,共计不过十多条。这些器物的铭文称作器者为某王,例如:矢(上横短)王所作方鼎(存盖)、尊、卣(上海博物馆藏)和簋,吕王所作鬲、壶,以及《丰王斧》、《■王》和《昆■王钟》等。矢(上横短)王生称又见《散氏盘》和《同卣》。属于死后追称的则有《录伯■》的“王若曰”提到“■自乃祖考有劳于周邦,佑辟四方”。《乖伯簋》的“王若曰”又提到,“乃祖克弼先王,翼自他邦”。个别器物的出土地点尚待明确,例如《散氏盘》和《矢王尊》传出自陕西省原凤翔县府地(1)《矢王簋》(盖)出自宝鸡上官村(2),陇县曹家湾的西周墓又曾发现《矢仲戈》(3)。据此推断,矢国的地望应在今陇县至宝鸡一带(4)。传世有散伯为矢姬所作簋多件,或以为据此便可说明矢为周人同姓,实际即使矢为姬姓亦难肯定其为周之支庶〈详下文〉。扶风白家村西周墓出土的伯■诸器,与前述录伯■器直接相关;甘肃灵台姚家河西周墓出土的《乖伯鼎》,与《乖伯簋》也有关联,有助于探讨“录”和“乖”的地望。吕和申都是公认的姜姓之戎,灵台西岭的西周墓曾出土“吕姜”所作簋,可视作吕本在周西北的物证。近年河南淅川下寺发现的春秋晚期楚墓群,曾出土成套的《吕王之孙钟》,周室东迁后的申、吕都在南阳附近,又先后为楚所灭,那一带的楚国贵族墓葬出土吕器是不奇怪的。《史记秦本纪》载,秦襄公元年〈公元前七七七年〉,“女弟穆嬴为丰王妻”。《丰王斧》或属于这个丰国,如此则丰应与秦相去不远。至于《■王》和《昆■王钟》二器,所属国别待考。
 
  文献资料中,不乏西北戎狄首领称王的事例。《后汉书西羌传》李贤注引《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西羌传》中“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云云,一般认为“亦当隐括《纪年》语”。《史记秦本纪》又记载:秦宁公三年〈公元前七一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集解》引皇甫谧云:“亳王号汤,西夷之国也。”《史记殷本纪》索隐:“北殷氏,盖秦宁公所伐亳王,汤之后也。”〉秦穆公时,“戎王使由余于秦”,三十七年〈公元前六二三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晚至战国,文献中仍有这类例证,如秦厉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三十三年〈公元前444年〉,“伐义渠,虏其王”,等等。
 
  这样考察起来,将西周金文中称王的一些人物,理解为同周天子并无受封和统属关系的“他邦”君长,即包括某些以姬、姜为姓者在内的氐羌首领(5),应该是比较适宜的。在当时并未形成后世那种大一统局面的情况下,属于“他邦”异族的首领,既在其国内称王,又同周邦保持臣属关系〈“有劳于周邦”〉,完全合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6)。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的看法可说是基本正确。
 
  --------------------------------------------------------------------------------
 
  
 
  (1)《陕西金石志》卷二
 
  (2)(3)卢连成、尹盛平:《古矢国遗址、墓地调查记》,《文物》一九八二年第二期。
 
  (4)刘启益:《西周矢国铜器的新发现与有关历史地理问题》,《考古与文物》一九八二年第二期。
 
  (5)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第一八页曾指出:“金文僭有王号而莫可考者甚众,自皆为夷狄。”龙门联合书局一九五八年版;又参看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三五七页:“姬、姜与氐、羌”,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6)参看林志纯:《孔孟书中所反映的古代中国城市国家制度》,《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三期。
 
  --------------------------------------------------------------------------------
 
  
 
  春秋时代金文资料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王关系并不太密切的所谓蛮夷之君,即徐楚吴越四国,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中,都被以“子”相称。楚子和吴子屡见于《春秋》。徐子仅昭公四年一见。越子则《春秋》所不载,而见于《左传》。
 
  作为东夷大国的徐,其君称王是明显的。著名的徐偃王,见于《荀子非相》、《韩非子五蠹》、《史记秦本纪》、《赵世家》和《淮南子人间》等。《礼记檀弓下》所记徐大夫容居语,又提到“昔我先君驹王”。至于徐偃王所处时代,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徐偃王作乱与周穆王西巡、造父作御等事同时。唐兰不仅主此传统说法,而且认为“徐偃王即驹王”,“《班簋》所记‘伐东国(上病部下昔)戎‘正和穆王时伐徐偃王的记载相合”(1)。在金文资料中,徐多作“(余邑)”,称号仅王一种。传世有不少坐器者即为徐王或其子孙之器,年代属春秋中晚期。例如,《徐王(井量)鼎》、《宜桐盂》(器主为“徐王季禀(示换禾)之孙”)、《(左水右允)儿钟》(器主为“徐王庚之淑子”)、《徐王义楚湍(去水)》、《徐王□又湍(去水)》、《徐王子■钟》、《徐王之子□戈》。山西侯马上马村13号墓出土的两件《庚儿鼎》,系《(左水右允)儿钟》器主之祖“徐王庚”即位前所作(2)。徐王义楚之器又有江西靖安近年出土的“■盘”(3)。
 
  楚以蛮夷自居,“不与中国之号谥”。传世的春秋时期楚器,《楚王■■仲(女尔)钟》和《楚王领(下去点)钟》均系楚王所作。关于二钟的年代,郭沫若指出前钟系楚王嫁女于江的■器,邛即江黄之江,江于楚穆王三年(公元前623年)灭于楚,则该钟自应作于此前(4);《楚王(今页)钟》的年代颇有异说,陈梦家以为(今页)应是楚恭王(公元前590──560年),名箴或作审(5),年代晚于前钟。又有《邵王之(言皇)鼎》和《邵王之(言皇)簋》,张政琅根据《方言》“南楚母谓之(女皇)”,解释二器器主应为“昭王之母”,即楚平王的夫人(6)。再有春秋早期的《中子化盘》提到“用保楚王”,和《王子午鼎》的器主都是楚国王子。但是,西周金文中尚无楚国称王之例。西周初年的宗周之器《令簋》,有“隹王伐楚伯”。而西周晚期的《楚公逆钟》、《楚公(上爪下家)钟》和《楚公(上爪下家)戈》,器主又自称“楚公”,金文资料似可说明,楚国国君爵称曾发生变化,称王是春秋以后的事。《史记楚世家》所载楚国史事,楚君称王正是从春秋初期熊通“自立为武王”正式开始的。(周夷王时,熊渠曾立其三子为句檀(去木)、鄂和越章王。后周厉王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另外,还有一件《楚子(贝爰)甫》,器主曾被认为楚考烈王熊元(7),实际应理解为名叫“子(贝爰)”的楚国贵族,不能作为战国晚期楚王自称子爵的证据。
 
  --------------------------------------------------------------------------------
 
  
 
  (1)《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考古学报》一九六二年第一期。
 
  (2)张颔:《庚儿鼎解》,《考古》一九六三年第五期。
 
  (3)《江西靖安出土春秋徐国铜器》,《文物》一九八○年第八期。
 
  (4)《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第一六五页。
 
  (5)《长沙古物闻见记序》。
 
  (6)《邵王之(言皇)鼎及■铭考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
 
  (7)《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第一六八页。
 
  --------------------------------------------------------------------------------
 
  
 
  在金文资料中,吴或作“攻吴”、“攻(吾文)”、“工■”、“邗”、“禺邗”(1),国君称号也仅王一种。春秋时期吴王之器发现较多,解放以来安徽寿县、山西原平、湖北襄阳、河南辉县等地出土的就有:吴王光(阖闾)所作鉴(2)、剑,吴王夫差所作剑(3)、戈(4)。还有几件新出铜器,器主与吴王直接相关,例如《吴王御士叔孙尹氏甫》(5)、《吴王孙无士鼎》(6)和《王子于戈》(7)。传世又有《邗王是(上林下土)戈》(寿梦)、《吴王元剑》(诸樊)、《吴王夫差鉴》等器。《者减钟》的作器者系“工■王皮■之子”,据郭沫若考证,皮■即《史记吴世家》所载太伯以降十五世之“转”(或作“柯转”),者减则与颇高为兄弟,钟应作于春秋初期(8),是载有吴王生称诸器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另外,寿县蔡侯墓所出《蔡侯尊》和《蔡侯盘》,提到蔡侯嫁姊“敬配吴王”;过去辉县出土的《禺邗王壶》,述及吴王夫差参加黄池之会事(9),也是吴国称王的明证。
 
  越国的铜器,近年也有不少发现。例如,湖北江陵望山楚墓所出《越王句践剑》(10),安徽淮南蔡侯产墓所出《越王者旨于(目易)戈》(11),湖南益阳赫山庙和江陵藤店楚墓所出《越王州句剑》(12)。越都会稽所在的绍兴附近,还曾出土两件越王石矛(13)。早年出土的铜器中,《者(左水右刀)钟》记载“隹越有十年”王对器主的告诫,直其年代,有人认为在句践时,或以为在王翳时(14);又有器主与淮南所出戈相同的《越王钟》等器,据考订“者旨于(目易)”可能是越王句践之子(鼠石)与或王翳之子诸咎(15)。传世品还有越王剑、矛多件,不复赘举。
 
  --------------------------------------------------------------------------------
 
  
 
  (1)《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2)《原平峙峪出土的东周铜器》,《文物》一九七二年第四期。
 
  (3)《襄阳蔡坡12号墓出土吴王夫差剑等文物》、《河南辉县发现吴王夫差剑》,《文物》一九七六年第十一期。
 
  (4)《安徽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考古》一九六三娘第四期。
 
  (5)《海淀区发现春秋铜器》,《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八年第五期。
 
  (6)《陕西凤翔高王寺战国铜器窖藏》,《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一期。
 
  (7)张颔:《万荣出土错金鸟书戈铭文考释》,《文物》一九六二年第四、五期合刊。
 
  (8)《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第一五三页。
 
  (9)陈梦家:《禺邗王壶考释》,《燕京学报》第二一期,一九三七年。
 
  (10)《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一九六六年第五期。
 
  (11)《安徽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考古》一九六三娘第四期。
 
  (12)高至喜、熊传新:《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文物》一九八○年第十期。《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九期。
 
  (13)王士伦:《记浙江发现的铜镜、釉陶钟和越王石矛》,《考古》一九六五年第五期。
 
  (14)饶宗颐:《者(左水右刀)编钟考释》,《金匮论古综合刊》第一期。郭沫若:《者(左水右刀)钟铭考释》,《考古学报》一九五八年第一期。
 
  (15)容庚:《鸟书考》,《中山大学学报》一九六四年第一期;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试补录。
 
  --------------------------------------------------------------------------------
 
  
 
  二
 
  西周春秋金文所见诸侯爵名,最普遍的生称是侯。这里既有同姓之国,又有异姓之国。个别国家有称公之例,需要讨论。
 
  (一)同姓诸侯
 
  燕国。燕在西周春秋金文中作“郾(去邑)”,战国则作“郾”。西周初期的燕国铜器,提到“郾(去邑)侯”的颇为不少。传世品的《郾(去邑)侯旨乍父辛鼎》和《郾(去邑)侯旅盂》,喀左马厂沟出土的《郾(去邑)侯盂》(1),作器者均为郾(去邑)侯。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发现的《复尊》、《复鼎》、《攸簋》和《伯矩鬲》(2),以及传世品的《亚盉》、《(害去口换皿)鼎》,器主均曾获得郾(去邑)侯赏赐的贝或其他物品。琉璃河所出《堇鼎》,记载郾(去邑)侯“令堇饴太保于宗周”,《郾(去邑)侯旨鼎》则有“郾(去邑)侯旨出见事于宗周”,说明这些铜器的时代应属成康之世。传世又有“郾侯■”所作簋、戈、矛,“郾侯(月妥)”所作戈。前者当系《史记燕世家》索隐引《纪年》之成侯载。而郾侯(月妥)戈,陈梦家以为易王时器,“至迟亦当属之成侯前之桓公”(3)。燕下都等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燕国兵器,出郾侯载和郾侯(月妥)所作者外,还有器主为郾王职、詈、戎人和喜者。年代较早的燕器则绝无称王之事。另外,有一件《郾(去邑)公■》,器铭为“郾(去邑)公乍姜乘般■”,年代属春秋时期,陈梦家以为可能是齐国之晏(4),且其形制与《齐侯■》不无相似之处,因而暂时不将其作为燕国称公的例证。
 
  鲁国。《诗鲁颂閟宫》:“乃命鲁公,俾侯于东”;《左传》定公四年:“分鲁侯以大路、大旗(其换斤)”,讲的都是封伯禽为鲁侯事。《书序》称,“鲁侯伯禽宅曲阜“。鲁公伯禽受封于鲁,作为鲁之国君,爵称仍应为侯。西周初期的鲁国铜器,有器主为鲁侯的鬲、壶、爵和(号鸟)尊。《鲁侯尊》(或称《明公簋》)的铭文,既有“明公‘又有“鲁侯”,可见二者并非一人,明公应指明保,身居宗周,与鲁侯同为周公之子。《鲁侯熙鬲》应系鲁炀公在器铭中自称“鲁侯熙”,所祭“文考鲁公”则指伯禽(5)。这说明金文资料中的鲁君之爵为侯。
 
  卫国。康叔原本封于畿内,周公东征得胜以后,方被徙封于卫。《史记卫世家》所载康叔以下世系,有康、考、嗣、■、靖、贞六伯,后来“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如此则卫国的爵称似曾经历由伯到侯的演变。但是,在金文资料中尚未发现卫伯卫侯称谓的器铭,却屡见康侯之器,大概都是河南浚先卫国墓地所出。著名的《康侯簋》提到,“王束(口下开)伐商邑,征令康侯图于卫”。另有康侯所作鼎、鬲、爵、觯、■、矛、斧、刀、銮铃等多件(6)。从金文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卫之初封即为侯爵。传世又有西周初期的《康公盂》(7),西周中期的《■■簋》也有“康公”,系充当周王举行册命礼时的傧佑,自是常在王廷的卿士。由此推想,卫康公一系列可能也象封鲁公时那样,元子就封于卫,次子留相王室,代为康公。
 
  邢国。邢是周公庶子始封之国。在金文资料中,邢均做“井”。目前所知井器,多属西周早期。著名的麦氏四器,《麦尊》记载井侯初封时在宗周觐见,随王乘舟射猎,并受到赏赐;《麦彝》、《麦(禾皿)》、和《麦鼎》,则记载井侯对其属吏麦的赏赐。《井侯簋》记周王赐井侯命服,以及“臣三品”。今年河北元氏出土的《臣谏簋》,所记为井侯在戎人大举进攻时命臣谏进行抵抗活动的情况(8)。这几件器铭中的“井侯”,无一例外,都是生称。但是,西周中期的若干铜器,例如《十年(走昔)曹鼎》、《利鼎》、《师(上大下玉)父鼎》、《豆闭簋》、《师虎簋》,以及《长(田上加撇)盉》(9)《永盂》(10)、《五年卫鼎》(11)、《舀壶》还有“井公”。他们大都是周王册命礼上的傧佑,属于王之卿士,并非邢之国君。因此,邢国的爵称仍应为侯。
 
  蔡国。目前所知蔡国铜器,多属春秋晚期,均系蔡侯所作。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朱缶》,器主见于《春秋》和《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当平侯与悼侯之间,而为《史记蔡世家》所失载(12)。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蔡侯■诸器,有编钟、编溥(水换金)和鼎、簋、盙、尊等十多种七十余件,据考订器主应即《史记》所载“昭侯申”(13)。淮南蔡家岗出土的《蔡侯产戈》,《考古图》着录的李公鳞所藏“寿阳戈”,器主为“声侯产”。(14)
 
  滕国。滕和前述燕、鲁、卫、蔡等国一样,都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谓“文之昭也”。据《春秋》记载,滕原称侯,桓公二年以下称子。杜注:“隐十一年称侯今称子者,盖时王所黜。”传世春秋铜器仅见滕侯所作,例如《滕侯苏簋》、《滕侯耆戈》、《滕侯昊戈》。山东滕县新出土的西周早期《吾鬲》、系器主为滕公所作,滕公属于死后追称。
 
  虞国。春秋时为晋所灭。《春秋》僖公五年提到“晋人持虞公”。但在金文资料中尚未发现虞公之器。近年山西收集一件春秋初期的方壶,作器者为“虞侯政”表明虞君也是称侯的。
 
  荀国。《左传》桓公九年载,“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所说属于“文之昭”的十六国,其中荀则作“郇”。长安张家坡曾出土《荀侯盘》,山西闻喜上郭村又出土《荀侯■》,年代均属西周晚期。
 
  --------------------------------------------------------------------------------
 
  
 
  (1)《热河凌源县海岛营子村发现的古代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五年第八期。
 
  (2)《北京附近发现的西周奴隶殉葬墓》,《考古》一九七四年第五期;《中国古青铜器选》,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
 
  (3)陈梦家:《六国纪年》第九二页,学习生活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
 
  (4)《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第十册,第一○二页。
 
  (5)《西周铜器断代》(三),《考古学报》一九五六年第一期。
 
  (6)《西周铜器断代》(一),《考古学报》第九册,第一六四页。
 
  (7)《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第十册,第一○一页。
 
  (8)李学勤、唐云明:《元氏铜器与西周邢国》,《考古》一九七九年第一期。
 
  (9)郭沫若:《长(田上加撇)(上禾下皿)铭释文》,《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五年第二期。
 
  (10)唐兰:《永盂铭文解释》,《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一期。
 
  (11)《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一九七六年第五期。
 
  (12)陈梦家:《蔡器三记》,《考古》一九六三年第七期。
 
  (13)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14)陈梦家:《蔡器三记》,《考古》一九六三年第七期。
 
  --------------------------------------------------------------------------------
 
  
 
  同姓之国中,晋国和曾国的情况有不够明确之处,需要分析研究。
 
  晋国。现有金文资料,晋君生称所见甚少。春秋早期的《晋羌鼎》,有“勿废文侯■令”等语,应指晋文侯(公元前781──746年)在位时事。春秋晚期的《晋公(上奠下皿)》,系晋君嫁女的器,器铭以“晋公曰”的自叙形式,略述“我皇祖唐公”开创晋国的业绩。年代属战国早期的《(厂下三马)羌钟》,器主既“赏于韩宗”、“邵于天子”,又曾“命于晋侯”。《春秋》一书所载晋国史事,晋君的生称均作“晋侯”,葬时方才加谥称称“晋公”。《左传》的记载略有不同,既屡见“晋侯”生称,又每有“公曰”之例。《晋公(上奠下皿)》的“晋公曰”,与《左传》的“公曰”相当。《(厂下三马)羌钟》中作器者追述往事,“命于晋公”等语显系泛泛之词。另据山西侯马晋国盟誓遗址发现的“载书”,一篇文作“敢用元□告丕显皇君晋公”,纳室类文辞又有“丕显晋公大冢”,所述“晋公”均指晋国先公(1)。因此,在有关资料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似不宜将金文中仅有的两条“晋公”理解为晋君爵称。
 
  曾国。春秋时期与楚相临之曾为姬姓,目前以成确论。现存曾国铜器资料,春秋以至战国早期的都有,无论其出土地点是否明确,均应属于姬姓之曾(2)。这些器铭中能够确定的爵名,也仅有‘侯“一种。传世品的《曾侯乍叔姬盙》,湖北京山出土的《曾侯中子游父鼎》,以及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所出诸器作器者都是“曾侯某”。其中,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为曾侯乙所作鎛钟,当时曾侯乙初死未葬,钟铭仍用生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曾器中又有作器为“曾伯某”或“曾子某”者。前者有《曾伯■盙》、《曾伯欹壶》、《曾伯文簋》、《曾伯从宠鼎》、《曾伯宫父鬲》等。后者有《曾子仲■鼎、■》、《曾子原彝盙》、《曾子仲宣鼎》、《曾子■盙》等。这些器物的年代,大体均属春秋早期或中期。所谓“曾伯某”之伯,似应理解为伯仲叔季之伯。至于“子”,可以是贵族男子的美称,也可以是故君未葬时的新君。
 
  --------------------------------------------------------------------------------
 
  
 
  (1)《侯马盟书》第三三页、三九页,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
 
  (2)周永珍:《曾国与曾国铜器》,《考古》一九八○年第五期。
 
  --------------------------------------------------------------------------------
 
  
 
  (二)异姓诸侯
 
  齐国。齐是周初分封诸侯中地位最显要的异姓大国。姜齐时期的铜器,目前能够确指者,均属春秋以后之物。齐侯生称见于春秋初期的《齐侯匜》,属于春秋中期者,有近年河南孟津新出的《齐侯鉴》,过去河北易县所出的“齐侯四器”则为战国早期之物;《洹子孟姜壶》(器主为“齐侯女”)和《陈逆簠》(器主“寅事齐侯”)均属春秋晚期所铸。春秋中期的《国差(缶詹)》和《(素命)鎛》则说明,当时齐之群臣又称其国君为“侯氏”。看来姜齐国君通常都称“齐侯”,侯是他们的爵称。但是,宋代出土并着录的几件姜齐铜器,器铭所记却有不同。内容基本相同的《叔夷钟》和《叔夷鎛》铭文,主要记录了齐君对叔夷的三次命辞,因而屡见“公曰”字样,这和《左传》的文例相同。“公曰”之“公”,应理解为国君的泛称,与爵称之“公”有所不同。《叔夷钟》中器主自称:“丕显穆公之孙,其配襄公之(女出),而(成)公之女“。一般认为,叔夷之族出于宋,“穆公”称宋穆公,襄、成二公则说法不一,三者均非当时在位的齐君应无可疑。令人费解的是,钟铭既有是辟于“齐侯之所”,“肃肃义政,齐侯左右”;又有“又共于桓武灵公之所”,“桓武灵公易尸吉金”(鎛铭无此)。《庚壶》也提到“归献于灵公之所”。这几件铜器就以不存,无从查核,姜齐在怎样情况下称公尚需进一步探讨。
 
  田齐时期的铜器,器铭均将田氏之田(陈)写作“(上陈下土)”,与陈国之“陈”有明显的不同。陈侯所作器物有《陈侯午敦》二器和《陈侯因(上次下月)敦》等,“陈侯午”即田齐桓公午(公元前374──公元前357),“陈侯因(上次下月)”则为齐威王因齐(公元前356──320年)。现存美国的《陈璋壶》,壶铭纪年作“隹主五年”,陈梦家以为指齐宣王五年(公元前314年),结合《左传》和《战国策》的记载,确认战国时期有诸侯称主或主君之例(1)。
 
  纪国。纪是姜姓小国。《史记齐世家》:“哀公时,纪侯僭于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这是关于纪国的最早记载,当周懿王时。王献唐推测,纪“当为商代旧国,周代重封”(2)。在金文资料中,纪均作“己”。西周早期的《己侯貉子簋》(盖)、《己侯(卜虎)钟》和《己侯乍姜萦■》,作器者均为“己侯”,“己侯”自是生称。西周中期的《兮仲钟》《■钟》和《大鼎》,都是追孝“己白”之器,“己白”属于追称。如此则纪之爵名仍应为侯。
 
  金文资料中又有(上己下其)器,过去曾将其与杞、纪混同。王献唐以为,“(上己下其)非杞,亦非纪”,而是不见于经传的另一姜姓小国,殷代以来早已存在(3)。载有“(上己下其)侯”生称的铜器,均属西周时期。传世有“(上己下其)侯”在亚姓符号中的《亚盉》、《父乙簋》、《父戊簋》、《父己簋》和《乍父丁尊》。山东烟台大夼
 
  村所出一鼎,器主曾受到(上己下其)侯的赏赐。由此可知,(上己下其)国也是称侯的。宋代着录的《(上己下其)公壶》,系(上己下其)公所作,是(上己下其)君亦可称公。解放初期山东黄县出土的一批(上己下其)器(四盨和盘、匜各一),作器者均为“(上己下其)白子(下左女右子)父”,“(上己下其)伯”应属族氏(4)。
 
  --------------------------------------------------------------------------------
 
  
 
  (1)《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第一三八──一三九页,科学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
 
  (2)《黄县(上己下其)器》第七二页,山东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年版。
 
  (3)(4)《黄县(上己下其)器》
 
  --------------------------------------------------------------------------------
 
  
 
  陈国。陈是武王伐纣后褒封的“帝舜之后”,妫姓。在金文资料中,陈国之陈均作“敶”。传世有陈侯所作鼎、鬲、簋、簠等器多件,其中《陈侯乍王妫媵簋》,与记载武王征商的《利簋》等器同出于陕西临潼的一处窖藏(1)。
 
  铸国。铸在文献记载中或作“祝”,系武王褒封的“黄帝之后”,祁姓。传世有《铸侯求钟》和《铸公簠》,二器年代均属春秋,钟或稍早。公、侯二称各一,难做判断。
 
  薛国。薛是西周以前以有的“先封”之国(2),任醒。目前所知薛国铜器有薛侯所作鼎、盘、匜,年代约在两周之际。关于薛的爵称,《春秋》隐公十一年有薛侯朝鲁的记载,庄公三十一年又记“薛伯卒”,这被认为作降爵之例。但在金文中未曾发现“薛伯”,近年山东滕县出土一簠,作器者为“薛子仲安”。
 
  莒国。《左传》隐公二年孔疏引《春秋释例世族谱》:“莒国,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世本》,自纪公以下为己姓,不知谁赐之姓者。”在金文资料中,莒作“■”。春秋铜器有《莒侯少子簋》,是其爵称为“侯”。但在《春秋》,莒始终称“子“。
 
  此外金文所见还有噩(鄂)、郢、(害夫)、献、(上林下去)、量、■等侯。鄂侯和郢侯之国在楚,勿庸赘言。(害夫)侯之“(害夫)”,过去曾释为舒,郭沫若认为“当即荆舒之舒,亦即徐楚之徐”(3)。从近年陕西蓝田出土的《(害夫)叔鼎》,武功出土的《(害夫)叔(害夫)姬簋》看来,或以为(害夫)为居于关中地区的媿姓之戎(4)。
 
  以上所具诸国的国君爵名,除个别因金文资料教少尚不十分明确者外通常都以“某侯”为其生称,死后追称和一般泛称则往往用“公”。这里既有同姓诸侯,又有异姓诸侯,都是散布四方的较大封国。而异姓诸侯中,除姜齐是和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开国元勋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为历史悠久的“先封”之国。
 
  --------------------------------------------------------------------------------
 
  
 
  (1)《陕西临潼发现武王征商簋》,《文物》一九七七年第八期。
 
  (2)《左传》隐公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杜注:“薛祖奚仲,夏所封,在周之前。”
 
  (3)《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第五九页。
 
  (4)卢连成、罗英杰:《陕西武功县出土楚(殳)诸器》,《考古》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
 
  
 
  三
 
  在金文资料中,称公和称伯之例颇为不少,但其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仔细的清理。
 
  西周金文的公,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他们生前和死后都称“某公”,有的见于《尚书》等文献记载。例如(器名前有*的为死后追称,其余都是生称):
 
  周公小臣单、令■、禽簋、*井侯簋、*沈子簋
 
  召公小臣(思换豆)鼎、*太史友甗、六年召伯虎簋
 
  毕公史(臣言)簋、献簋
 
  明公令彝、明公簋
 
  溓公厚趠方鼎、词鼎、■鼎
 
  益公乖伯簋、永盂、休盘、益公钟、*方彝
 
  穆公方彝、载(车换言)簋、、*禹鼎
 
  武公禹鼎、敔簋
 
  井公麦氏四器、井侯簋、臣谏簋
 
  毛公孟簋、毛公鼎
 
  以上所举,都是周王的卿士,属姬姓高级贵族。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初期的《班簋》铭文,开始说“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继而又说“王令毛公以邦冢君……伐东国■戎”。郭沫若指出,两次王命中的称谓的不同,系成王弥留时被召公卿之一。西周晚期的《■簋》则提到“毛伯”,同《春秋》和《左传》文公九年、宣公十五年、昭公二十六年的记载一致。是否毛公的地位后来又曾发生变化,值得进一步考虑。
 
  西周金文中称公之例,还可以再举一些:
 
  应公方鼎、鼎、壶、尊、卣、等为西周早期。西周晚期有应侯钟。
 
  芮公鼎、鬲、簋、壶、钟、钟钩为西周中期。
 
  虢公虢文公子(乍殳)鼎、鬲、虢宣公子白鼎。
 
  这些也是曾有相当地位的姬姓贵族。
 
  第二,死后追封的谥号。西周早晚期的器铭多有。例如:
 
  甲公(冬弋)方鼎二
 
  乙公(冬弋)方鼎一,史墻盘、(疒兴)钟、录乍乙公簋、是□簋、■兑簋、宅簋、改盨、录尊、录卣
 
  丁公矢(上横短)令簋、鬲攸从鼎、■从盨、(疒兴)钟
 
  己公霍鼎、沈子簋
 
  辛公师(上臼下辰)鼎、录簋、(疒兴)钟
 
  嫠公舀壶、师兑簋
 
  另外,还有南公(盂鼎)、(上宫下九)公(师望鼎)、苏公(稣公簋、宽儿鼎)、京鼎(■尊)等。这些作为谥号的诸公,有的见于微豕家族诸器,有的见于录(冬弋)诸器,肯定很多人不属姬姓。
 
  明显属于诸侯爵称的公,主要见于春秋时期的金文资料,除宋、秦外,多属附庸小国。
 
  宋国。宋为殷后,金文资料也有直接反映。近年河南固始侯堆大墓发现的一件铜簠,作器者自称“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传世宋公之器有《(走马)亥鼎》(宋庄公之孙作)、《宋公戌钟》(宋平公作)、《宋公差戈》(宋元公作)、《宋公■鼎、戈》(宋景公作)、《宋公(上贝下寸)戈》(宋昭公作)等。
 
  邾国。据《春秋》隐公元年郑注及孔疏所引《世族谱》,邾本附庸小国,其君未受王命,齐桓称霸,邾仪父附从,始“进爵称子”。在《春秋》一书中,邾国国君正是一概称子。但金文资料多作“邾公”,传世有《邾公■钟》(邾定公作)、《邾公■钟》(邾宣公作)、《邾公华钟》(邾悼公作)。另有《邾伯鬲》、《邾伯御戎鼎》二器,年代早于以上几件邾公钟,大体属西周晚期或春秋初期。其中,《邾伯鬲》不能理解为族氏,是否邾亦先称伯、后称公,目前无法确定。
 
  鄀国。《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杜注:“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鄀县。”鄀之爵名不见于文献记载。传世有春秋时期鄀公所作铜器,器铭中鄀或作“(上若下两个虫)”,例如《鄀公平侯鼎》、《上鄀公(左矛右文)人钟、簋》、《上鄀公簠》、《下(上若下两个虫)■公鼎》、《下(上若下两个虫)■公簠》。鄀国灭亡的时间,文献无考。一般说来,江汉之间的许多小国都是公元前七世纪被楚所灭。《左传》文公五年:“初鄀叛楚即秦,又贰于楚,夏秦人入鄀。”鄀国也许就在这时南迁,沦为楚之附庸。近年在鄀国故地商密附近,即河南淅川的下寺一带,发掘一处春秋中期楚国贵族墓地,所出许多有铭铜器中,一件器的作器者为令尹子庚(卒于公元前五五二年),说明公元前六世纪后半页当地为楚领有,鄀国自应早已灭亡。考虑到《左传》宣公十一年杜注“楚县大夫皆僭称公”(1),前举鄀器中的“鄀公”或为楚之县公。上鄀之器,近年还曾在湖北襄阳山湾的春秋中期楚墓中出土,有《上鄀公簠》。
 
  邓国。邓也是近楚小国,春秋初期即被楚吞灭。《春秋》桓公七年提到“邓侯吾离来朝”,但金文资料仅见“邓公”,邓均作“(上登下开)”。传世有《邓公午离簋》、《邓公簋》。襄阳山湾楚墓又曾发现《邓公乘鼎》等器。这些作器者,或许也属楚的县公。
 
  秦国。秦是平王东迁时方才接受封爵的诸侯,《春秋》称其为“秦伯”,金文则作“秦公”。秦公之器,仅见春秋中期的《秦公簋》、《秦公钟》、《秦公鎛》。其中,五件编钟和三件编鎛,铭文内容完全相同,是近年在陕西宝鸡的秦都平阳遗址附近发现的。《秦公簋》和宋代出土的《秦公鎛》,铭文与此相似有出入。它们的开头都是“秦公曰”,记述了秦国国君对其先祖的称颂,新出钟、鎛明确提到文公、静公和宪公,旧出鎛、簋则作“十又二公”,前者铭末还有“秦公(上期下止)峻(素命)在位”等语。这说明,秦国国君无论生称还是追称,一律都是“秦公”。
 
  --------------------------------------------------------------------------------
 
  
 
  (1)关于楚国尊称县尹为县公问题,参看杨宽:《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
 
  --------------------------------------------------------------------------------
 
  
 
  金文中的伯并非全属爵称,其中包括作为氏名的伯仲叔季之伯,那是显而易见的。正由于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仅取作“某伯”者进行分析,而对作“某伯某”者则不复采用。
 
  西周金文之伯,大体上属于文献记载较少的一些小国,有的应是畿内封君。这里列举的均属生称。
 
  北伯鼎、鬲、卣。传河北涞水出土,周初邶国之器。
 
  艅伯彝、尊、卣。“梁山七器”之一的《小臣艅犀尊》及其他艅器多件。
 
  或与此有关。
 
  夷伯乍册寰尊、卣。《左传》隐公元年:“纪人伐夷”,杜注:“夷国在城阳庄武县。”陈梦家以为即此夷(1)。
 
  过伯簋、爵。《左传》襄公四年:“(寒浞)处浇于过,处豷于戈”。杜注:“过、戈皆国名,东莱掖县北有过乡”。郭沫若认为“此过伯或即其后”(2)
 
  散伯簋、卣。散国可能在汧、渭二水交会之地(3)。
 
  微伯微氏家族器群有微伯所作八鬲,“微伯(疒兴)所作二匕、一豆。徐中舒等学者以为应是微子启之后(4)。
 
  (弓鱼)伯宝鸡茹家庄(弓鱼)伯及井姬墓诸器。(弓鱼)国即应在其附近。
 
  荣伯康鼎、同簋、卯簋、敔簋、永盂、应侯钟、辅师(上未攵下反)簋、卫簋、卫盉。诸器所见,都是充当册命礼的傧佑。据《卯簋》铭文,其臣属即得嗣荣公室,又得死嗣(上芬下丌)宫(上芬下丌)人,荣之封邑约在畿内应属可信。
 
  井伯十年曹鼎,等等(已见前文)。
 
  杜伯鬲、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杜注:“殷末豕韦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于杜为杜伯。……杜,今京兆杜县。“是杜在畿内。
 
  单伯扬簋、单伯钟、卫盉。《春秋》庄公元、十四年和文公十四、十五年提及。杜注:“单伯,天子卿也。”
 
  另外,生称之伯还有“格伯”(簋)、“中伯”(盨、壶)、堇伯”(鼎、簋)、“定伯”(卫盉、即簋)等,地望均待考定。《班簋》铭文曾提到王令“吴伯”和“吕伯”,对此二伯所属,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看法。甘肃灵台草场坡发现的两座西周早期墓,又分别出土潶伯和(阝爰)伯之器多件。
 
  --------------------------------------------------------------------------------
 
  
 
  (1)《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第十册第一一八页。
 
  (2)《西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第五四页。
 
  (3)卢连成、尹盛平:《古矢国遗址、墓地调查记》,《文物》一九八二年第二期。
 
  (4)徐中舒:《西周墻盘铭文笺释》,李学勤:《论墻盘及其意义》,《考古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二期。
 
  --------------------------------------------------------------------------------
 
  
 
  春秋时期明确称伯的器铭,限于少数几个国家。
 
  郑国。郑为厉王子友始封之国,郑伯寤生曾充平、桓二王卿士。在《春秋》一书中,郑国国君始终称伯。现存郑国铜器,《召叔山父簋》的作器者是“郑伯大嗣工”,《(上下袁)盘》则系为“朕皇考、郑姬”所作,说明郑确实是伯爵。
 
  曹国。曹是文王子振铎始封之国,其君见于《春秋》者均称伯,地处山东西南部。传山东新出土的《曹伯狄簋》残片,是目前仅见的曹国礼器。传世品有《曹公子戈》。
 
  杞国。武王褒封大禹之后于杞。《春秋》所载杞国国君,先曾称侯,但自庄公二十七年以下基本上都称杞伯(僖公时一度称子)。山东新泰过去曾出土“杞伯每匄”所作鼎、簋、壶等器,近年滕县又出一鼎。
 
  邿国。邿在《春秋》一书中,仅襄公十三年“夏取邿”一见。《说文》:“邿,附属国,在东平亢父邿亭。”传世邿国铜器,有的即出自山东东平县境。从邿伯所作鼎、鬲表明,邿之爵称为伯。
 
  金文资料中的“子”也很复杂,多数应属贵族男子的美称,并且包括公子之子。另据《左传》僖公九年记载:“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这种故君未葬而在丧新君称子之例,当时各国必然都有。尽管如此,某些称子之器仍可肯定其为爵名。我们选择资料时,大体仍按称伯那样的原则,即仅取作“某子”者进行分析,而对作“某子某”则一般舍弃不用。这里最明显的称子之例,当为西周初期的“北子”诸器,传世有方鼎、尊、卣、等。近年湖北江陵万城发现的“北子”铭鼎、甗等器,并有族氏符号■,足证过去将其认作武、成间殷遗所铸,基本可信。另有西周早期的《沈子簋》,器铭中的“沈子”无疑属于爵称。《春秋》昭公四、五年和定公四年都曾提到“沈子”,爵等正相一致。但《春秋》所见其他称子之国,除尚无金文资料可供对比者外,而楚、吴、莒、邾、滕等国都与文献不和,前文已有阐述。
 
  至于男爵,《春秋》所载仅一许国,据说是伯夷之后。许国铜器发现甚少,据闻若干年前某地曾出土“许男”所作一鼎,虽然迟迟未见发表,情况应属可信,如此则许之称男已有实证。传世《许子■自钟》和《许子妆簠》二器,器铭中的“子”不能肯定其为爵称。郭沫若《金文所无考》所举《遣小子簋》中的“(上免中五下酉)男王姬”,《■侯簠》中的‘叔姬寺男“,将其理解为称男之例也显牵强。从现有金文资料看来,诸侯称男问题还不够明确。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称“君“的器铭,年代均属春秋时期。例如:
 
  番君传世品有《番君□白鬲》和五件《番君召簠》,河南潢川出土《番君白■盘》。传世品又有“番昶白者君”及“昶伯”所作盘、匜,信阳杨河出土“番昶白者君”所作鼎、盘、匜,桐柏左庄出土“昶伯■”所作罍、盘、匜,应属番的分支。
 
  樊君传世品有《樊君鬲》和《樊君簠》,长沙收集有《樊君道匜》,信阳平桥春秋墓出土《樊君夔盆》。
 
  黄君传世品有《黄君簋》。又有“黄孙子奚君叔单”之鼎,河南罗山出土“奚君单”所作盘、匜。鼎和盘、匜的作器者为一人,应属黄的分支。
 
  称君之器还有:江陵拍马山楚墓出土的《鄀(?)君鬲》,安徽省宿县出土的《(上止下高)君钲》,以及《要君盂》等。这里不必进行历史地理的考证,仅从出土地点和器物形制便可窥知,它们都系楚系铜器,大概全属楚之封君所作。楚国封君除见于《墨子》、《鲁问》、《耕柱》和《吕氏春秋上德》外,随县曾侯乙墓(1)和江陵天星观楚墓(2)所出竹简也可证实,他们的地位和县公有所不同。
 
  以上根据现有的金文资料,对西周春秋时代的诸侯爵位及某些相关问题,作了尽可能全面的考察。应该承认,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比较清楚,能够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
 
  《春秋公羊传》隐公六年讲到爵等时说过:“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四十多年以前,瞿同祖曾将《春秋》所载诸侯爵称进行全面的排比,发现各国爵称除个别变例外,都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宋永称公,齐、鲁、卫等永称侯,郑、曹、秦等总称伯,等等。他又指出,各国诸侯一旦身亡,卒时仍称其固有的爵名,葬时方才加谥称公(3)。我们在前面的论述中,有意将金文资料单独同《春秋》的记载对比,发现除吴、楚、秦等国存在差异外,多数国家的爵称是两相一致的。总的说来,金文资料与《公羊传》的记述大体相符。这种情况不可能是偶然的巧合,正是本来就有固定爵称的反映。
 
  --------------------------------------------------------------------------------
 
  
 
  (1)裘锡圭:《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一九七九年第七期。
 
  (2)《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考古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一一页。
 
  (3)《中国封建社会》第二章第三节“诸侯的等级”,商务印书馆,一九五○年版。
 
  --------------------------------------------------------------------------------
 
  
 
  现在,我们把本文讨论的内容再归纳一下:
 
  (一)“诸侯自行称王”之事,西周时期属周邦以外的戎狄首领,春秋时期仍限于徐、楚、吴、越这类蛮夷之国。
 
  (二)这种爵称,行用比较普遍。这里主要有燕、鲁、卫等同姓诸侯,勋劳卓著
 
  姜齐,以及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
 
  (三)公、侯两种爵称,西周时期公为王之卿士,伯则为畿内的若干小国之君。
 
  春秋时期金文来看,宋、秦称公,郑称伯。
 
  (四)子、男两种爵称,因有关资料尚少,情况还不够清楚。
 
  孟子在谈到所谓五等爵的时候,曾经慨叹“其详不可得闻也”(1)。彻底弄清西周春
 
  春秋时代的爵制及其演变情况,确实并非易事,由于现有资料的不够充分,本文所作仅是初步的探讨,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章:
·王沛:不可思议的西周法律
·翟玉忠:为何作《世界春秋》—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全球史
·翟玉忠:《文脉寻根:重新发现中国文化·醉春秋》自序
·翟玉忠《文脉寻根: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三)《醉春秋》出版书讯
·翟玉忠:西周的礼实际是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石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