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相敬如宾
1889年(光绪十五年)年仅17岁的梁启超在广州乡试考中了举人,主考官李端棻看中了他的才华,把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了他。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19岁时入京与与长他4岁的李蕙仙成婚。在梁家,李蕙仙相夫教子、敬老扶幼,与梁启超相敬如宾,感情一直很好。
李蕙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陪嫁的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王桂荃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喜欢。
1898年6月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和康有为顾不上家小,仓惶逃往日本。他虽然很繁忙,但是家书不断。他还把自己的和服照片寄给李蕙仙,说:“衣冠虽异,肝胆不移。见到了我的照片就像见到我本人一样。”甚至后来1915年护国战争时,梁启超去参加护国军,对一家老小更是放心不下。李蕙仙反而鼓励他说:“上自高堂,下至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为国死,毋反顾也。”李蕙仙可以称得上是深明大义的贤内助,梁启超深情地称她为“闺中良友”。
毅然断绝婚外情
1899年梁启超赴美,在檀香山受到热烈欢迎。在一位何姓华侨举行的宴会上,梁启超结识了华侨的女儿何慧珍。钦佩梁启超才华的何慧珍,向梁启超表达了爱慕之情。几位要好的朋友都希望梁启超和何慧珍能够结合。但梁启超毕生反对女人缠足和男人纳妾,还付诸行动,成立“不缠足会”、“一夫一妻世界会”。此时的梁启超提笔给远在日本的发妻蕙仙仙写信,详细地向妻子讲述了自己对何慧珍的感情。李蕙仙能够理解丈夫对知音的渴求,然而最终,梁启超还是以自己的理智战胜了情感,斩断了与何慧珍的情缘。
培育了数名栋梁之材的平凡母亲
1901年,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诞生。苦盼六年的梁启超后继有人,自然非常高兴,但望着孩子单薄的身体,他和李蕙仙都有些担心。于是为了香火旺盛,
1903年,梁启超在李蕙仙的准许下,纳娶侍婢王桂荃为妾。王桂荃后来一连给梁启超又生下了六个子女。在李蕙仙生前,梁启超很少公开提到王桂荃,因
为这姻缘违背了自己定下的“一夫一妻制”。他要求孩子们叫王桂荃为“王姑娘”或者是“王姨”,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对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们称呼李蕙仙为“妈”,称呼王桂荃为“娘”。
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而逝,梁启超为此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
1929年,梁启超也因病逝世,跟李蕙仙合葬于北京香山。他的孩子们全都留给了王桂荃。之后的岁月里,王桂荃一人照顾全家上下,梁家子女从王桂荃身上,学到了坚忍不拔的勤奋品格。
1968年,“文革”中与子女们分离四散,85岁的王桂荃在一间阴暗的小屋中与世长辞。
“文革”后,梁家子女们在香山梁启超、李蕙仙的合葬墓旁种下一棵母亲树,立碑纪念王桂荃这位培育了数名栋梁之材的平凡母亲。
一家出了三个院士
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思顺(令娴)、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
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
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兄弟里面出了三个院士,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可算是罕见的 ——
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 (1912年—2001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革命;现已离休,住在山东济南。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