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首创”的包罗万象的辩证体系,来自中国的“道”——万物有机、杂多元一。J.J.克拉克指出:“中国的有机整体与全息感应的宇宙观,吸引了莱布尼兹;他由此而形成的理论,好几个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诸如赫尔德、黑格尔、谢林、柯勒律治和史末资等。” 被黑格尔所撷取的“道”,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子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包含“无”和“有”;再是矛盾展开,经过“正反合”(阴阳和),从“道的异化”到“道的复归”,即回到道的本身或绝对精神本体。这就是说,黑氏哲学的有价值的部分是他对老子思想的“阐弘”,而其错误的地方则是黑格尔自己的“发挥”。与亚当斯密游学法国,有缘透过重农学派闻道于华夏,从而构造他的经济学一样,黑格尔赴巴黎,问学于法国汉学家雷慕沙,撷取老子的“道”与“正反合”(无→有→反/复,阴→阳→和/合,以及“一二三生万物”)。另外,黑格尔在他的自传中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易经》的启发。在其所著的《哲学史讲演录》中,他赞叹易经,他感慨地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 黑格尔在其著述中多次介绍老子,但几乎全是批判或否定,这迥异于其前后乃至现代西方的“道家观”。其前辈莱布尼茨从中国文化获得灵感,而首创近代欧洲的“辩证法”;莱布尼茨告诫欧洲学界:“我们这些后来者,刚刚脱离野蛮状态就想谴责一种古老的学说,……这真是狂妄之极!”按照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他对老子越是反常地否定,也就越是“肯定”他俩在此方面的相关性。实际上,黑格尔是以大篇幅“述作”《道德经》之五千字,来构造其“辩证法”的,但他硬说中国没有思辨哲学;黑格尔简单地把老子的“道”、“反”与“阴→阳→和”分别改为“绝对精神”、“否定”和“正→反→合”。正如博爾納•貝貝克教授所指出: 老子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起因于各种各样的矛盾,它总的被描绘为……阴和阳。……这个辩证观念被黑格尔简单化,失去完美,他用于解释历史。……孔子强调,辩证关系不是从一个极端(左)到另一个极端(右)的短暂延续,而是不断的双双和解。黑格尔……提出总的过程的第一步是“正题”,它表示一定的历史时间;在其被一个“反题”所对抗之后,便有一个新的发展,即“合题”。在下一个时段,合题就成了正题。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窃取了阴阳和两极(左右)动量;他试图把它打造得概念妩媚和客观式样,并且使之简单化到与有机系统无关的程度。 极为讽刺的是,在其辩证法的专著《小逻辑》中,只字未提老子,却直接地使用“有”和“无”的概念不下百次——此两者的“对立统一”是《道德经》主线的首尾相连的环节,黑格尔岂能不知。他为了暗衬是他自己“独创”了这对矛盾(有无) 以下略为对照一下《小逻辑》与《道德经》中的相关言论: 〔老子〕有无相生。≈〔黑格尔〕……是一个纯粹的无,但无中却包含有,同样……是一个纯粹的有,但有中却包含无。 〔老子〕有无相生(动态,如阴阳图)。≈〔黑格尔〕足以表示有无统一的最接近的例子是变易(Das Werden)。……所以,变易就是有与无的统一。 〔老子〕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黑格尔〕精神总是要通过自力以返回它原来的统一。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黑格尔〕“有”的对方,直接地说来,也就是无。总结起来,“有”是第一个纯思想,无论从任何别的范畴开始……,都只是从一个表象的东西,而非从一个思想开始:而且这种出发点就其思想内容来看,仍然只是“有”。 〔老子〕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黑格尔〕上帝只是最高的本质,此外什么东西也不是。 〔老子〕反者道之动。≈〔黑格尔〕在辩证的阶段,这些有限的规定扬弃它们自身,并且过渡到它们的反面。……如果单就其自身的性质来看,如何立刻就会转化到它的反面。 〔老子〕象帝之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格尔〕绝对精神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 〔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黑格尔〕绝对精神不是消极被动或僵死不动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处于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归根复命。≈〔黑格尔〕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作为纯粹抽象的逻辑概念,超时空、超自然、超社会地自我发展着。第二阶段是自然阶段,绝对精神转化为自然界,表现为感性事物的形成。第三阶段是精神阶段,绝对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后表现为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法、道德、伦理等社会意识)和绝对精神,又返回到自身。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黑格尔〕这就需要精神通过正——反——合的辩证法运动,从而分阶段地把种种事物实现出来。一开始,绝对精神是在纯粹的“概念”世界里面运动(正);然后从概念中把自己外化出来,形成了有具体物质内容的自然界(反);经过了一番折腾后,精神扬弃了自然界,结合了前两个阶段,重新回到精神的表现形式中(合)。 当代德国哲学家R•艾尔伯菲特撰文《德国哲学对老子的接受》,其中写道: 黑格尔……对于德国哲学中出现与“道”的思想的接近,是有先行指导意义的。如此,黑格尔对于老子的接受……也毕竟被包含进了哲学史……。欧洲中心论的哲学奠基者黑格尔,以欧洲中心论的方式,让非欧洲文化为其自己的体系服务,并使得非欧的思想传统不再有尊严。 老子超越于自然之表象(斗争:欲动作凶、福兮祸伏),和合于自然之本质(和谐:道法自然、清净无为)。而黑格尔则相反:与自然之本质(和谐)对立,说是反思、超越;“突破性”地发扬物种的竞争性,说是理性、自由。这样,黑格尔就把老子的保护生态与热爱和平的生命精神,颠倒过来,变成了支持征服自然、征服世界的理论,变成了害万物、反众生的邪说。黑格尔发挥诸神上帝之荒谬,与自然搏斗,强使它为人服务和牺牲。 罗素在其所著《西方哲学史》书中写道,“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所以希特勒很看重它,他用黑氏哲学来为其发动世界大战作辩护,称一切都是为了日耳曼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应有的“存在”。然而,德意志的战争狂在战略上是很愚蠢的,他们只知道克劳塞维茨的“以暴易暴”(暴力优势),而茫然于孙子兵法的“伐谋伐交”(正合奇胜)。众所周知,两面受敌是兵家大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于此方面饱尝苦果,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重蹈覆辙。 作者简介:诸玄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0年赴英国阿伯丁大学深造,目前在英国从事研究工作。文章来源:摘选自诸玄识《黑格尔抄袭老子制造西方中心论》第三节(全文共七节),诸玄识新浪博客2017年2017-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