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法家网站2018-2019年年会于2018年12月15-16日在北京东城区北芦草园胡同85号举行,此文根据作者在年会上的讲演整理而成。
世界上其他文明兴衰无常以至消亡,独我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经过奠基期(远古—秦)、创造期(西汉—五代)、精致期(北宋—清)而进入复兴时期。何以生于五千年前,复兴于五千年后?何以在经历无数次勃兴忽衰中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惟我中华有大道。 中华文明内圣与外王不二,道体与治术不二,政治与教化不二,圣贤与庶民不二。何以彼此不二?赖中华大道将其彼此一以贯之,高度融合,高度发展,高度成熟。 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需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本。当从中华文明复兴的高度来认识中华大道时,中华大道既是文化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中华文明历数千载而常青,每个时代都有本土创新的文化现象,也有吸收外部而改造而成的文化成就。古今中外涵融于中华,众多文化成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确有令人应接不暇之感。言及文化成就,娓娓道来,汗牛充栋。若从其中凝练升华出中华大道,难描难画。这需要当代学人有究天人之际、明东西之分、通古今之变、行济世之愿的胸怀、学养和行愿。笔者不才,愿尝试之。 一、弥纶天地而不出天地 中华大道外有别于西方,内有别于佛道。西方宗教坚信唯一至上之神,一切来自于基督,一切归回于基督。人世生活是赎罪的过程,上帝的审判一锤定音,或永生天堂,或沉沦地狱。中华文化不承认有唯一的造物主,不陶醉于天之上的天堂,也不恐怖于地之下的地狱。中华文明鼓励坚韧,但不是坚韧于忍耐,而是坚韧于远道重任。佛教、道教追求个人身心自在圆满,出三界,小天地。中华大道不奢望拯救三界,不奢望个人身心存在的大圆满和大自在。 中华大道弥纶天地而不出天地。请看中华文献: 《周易•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1】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2】 《礼记•中庸》:“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3】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5】 “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6】 上面大量不厌其烦的引述,只想说明两点:第一,中华大道包融统贯经营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理,但不出天地。天地之外的天堂地狱非中华大道之所系,中华大道是天地之间的大道。对上帝与鬼神,中华大道敬而远之,对天堂地狱,中华大道存而不论。天堂地狱是否存在中华文明持存而不论的态度。好学、知耻、力行高于上帝的启示,追求天下大同胜于对天堂的渴望和对地狱的恐惧。因为敬鬼神而远之、对天堂地狱存而不论,故以天堂地狱立教的神道在中国从来不是主流文化,中国不是以神道为教化的宗教文明,而是追求天下大同为目标的世俗文明。第二,中华文明的终极意义是追求历史的不朽。以天地空间为纵轴,以古今时间为横轴画一个坐标系。神道将生命的终极归结到天堂,中华大道对神道天堂地狱存而不论,人生的终极意义是追求在时间轴上的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晋国叔向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7】唐代孔颖达解释其义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8】以天堂极乐为鹄的的出世修行是个人的烦恼解脱和生命自在的求证是个人行为。中华大道时间上的不朽是所在文明的生生不息,文明的生生不息是集体的创造。故文天祥才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个人的终极意义寄托于历史的不朽,那么个人需将一生的奋斗和文明的进步结合起来,将有限的一生纳入到无限的中华文明发展中去。中华大道必然是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世俗文明。 二、 静观万物而不拘泥万物 中华大道弥纶天地又不出天地。天地间万事万物是认知、情感、实践的对象,也是界限。超越此界即主观主义学,拘泥此界即经验主义。中华文明最重静观,通过静观天地万物获得知识、智慧和人格境界。 《周易•系辞》说:“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故知幽明之故” ;【9】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 ;【10】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11】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12】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3】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4】 中华文明中智慧境界、思想理论、技术方法不是源自理论家们的逻辑假设和教条,而是源于对天地万物的静观。通过静观,认识天地万物运行的奥秘和规律,用符号语言将其奥秘和规律表示出来。观的前提是静。静是内业的修为。禅家常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说明内在境界与观察万物的关系。静观不是静静的观察,而是要求达到第三个层次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如果没有内业的修为,即使眼睛累瞎,也不会“知幽明之故”、“见天下之赜”。静观的巨大成就之一是中华文明中特有的太极—阴阳—四相—八卦—吉凶—大业、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太极万物道器衍生体系。这个理论不来自于神的启示,不来自于人抽象的思考,而是来自对现实与实践的观察分析。这不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吗?!毛主席曾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15】这段话同样可以用来理解中华文明静观天地万物、效法天地万物进而形成正确理论的过程。静观效法天地万物,形成认识天地万物、指导改造世界实践的理论。中华大道并不崇拜拘泥于天地万物,而是通过静观发现理论,进而用理论指导实践,效法天地的精神,参天地之化育。这也就是是荀子所说的人定胜天。 三、博施济众而不愚民 天地之间人最贵。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6】虽然道、天、地为大,若没有人大,其他三大没有任何意义。《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17】道需转化为器,器需适应天下之民的需要,促进天下之民的福祉,否则道非真道,器非实器,仅仅是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 中华大道范围天地不出天地,静观天地不拘泥天地。最终目的是实现天下万民的幸福。《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8】《大戴礼记•五帝德》云:“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於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19】 《大戴礼记•盛德》说:“圣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穀不灾,诸侯无兵而正,小民无刑而治,蛮夷怀服。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观治乱得失。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乱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是故君子考德,而天下之治乱得失,可坐庙堂之上而知也。德盛则修法,德不盛则饰政,法政而德不衰,故曰王也。”【20】 天下大同、盛德之世是中华大道追求的现实目标,范围天地而不出天地,静观天地而不拘泥天地,目的是推进大同时代、盛德时代的到来。孔子很少以仁许人,却认为管仲是仁者,“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1】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22】如果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3】孔子认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仁,而是圣贤的境界和功德。孔子所认同支持的仁不正是万民共享福祉的大同圣德之世吗!?中华文明向来旗帜鲜明地反对血缘贵族、官僚贵族和财富贵族垄断社会,而是由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国家管理社会。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依靠官僚管理国家,避免血缘贵族和财富贵族独霸政权。官僚则通过大同思想教育来培养,中国的官僚不同于西方职业官员或职业经理人,而是具有天下为公行大道的政治理想和行愿。故中国官僚是圣贤或者有志于圣贤人格和事业的人。中国官僚没有血缘、身份和财富要求,选拔官员的标准是思想觉悟、工作能力和社会贡献。这就避免了官僚成为贵族。官僚来自民众,为了民众,回归民众。也正因此,中国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有“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俗语。中国没有贵族,中国民众都有可能成为贵族,所谓六亿神州尽舜尧。 历史与现实中,愚民往往打着爱民的旗帜进行。为了灵魂的解放引导人民信仰宗教,为了人民的幸福怂恿人民沉迷纵欲。中国自古以来是世俗文化而非宗教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如果忽略宗教的理论和神性,从现实认识宗教时,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的好:“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4】宗教追求灵魂于天堂的安顿会极大地泯灭和消解人民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人间幸福的创造力、生命力和革命性。将宗教普及成为一种对民众的教化本质上是一种愚民。中国允许宗教存在,承认宗教信仰自由,中国绝不鼓励全民信教,绝不允许宗教自我膨胀,成为主流文化。能够成为主流文化的是以治为务的经学和诸子百家。 中华文明向来反对以消费为人生目的的消费主义和纵欲生活,倡导建立“因人情、节人欲”的礼义社会,倡导健康的有节制的以追求大道为目的生活方式。反观近现代的西方,从文艺复兴始,以人文反对神学,他们的人文实乃“因人情,纵人欲。薄伽丘的《十日谈》便是力证。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文化取代基督宗教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而资产阶级文化主张以消费享乐来实现个人的平等和自由。一切传统的神道伦理底线在以消费享乐的个人自由面前失去神光而变得暗淡。酗酒、吸毒、纵欲、同性恋被视为时尚与合法。资产阶级世俗文化本质上是通过引诱放纵人的灰色心理而消解、蛀蚀人性中的光明和伟大,是更为隐晦、潜在的愚民。网络上公开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工作行事手册,即“十条诫命”中的部分内容是充分运用纸质、影视、网络媒体,向中国传播色情、暴力、犯罪、体育、游戏、邪教等内容,让中国青年变得肤浅和虚荣,以瓦解中华文明的古老美德和近现代的革命精神。其实美国针对中国的这些作为本来是西方资产阶级用来愚弄其本国人民的。西方的自由和人权,是允许人民有消费的权利和自由,有放纵和堕落的自由,有无限释放灰色潜能的自由,唯独不能有觉悟的权利和自由。 中华大道既不以神道愚民、更不以享乐愚民。中华大道以合理运用天地万物满足民众有节制生活的需要。中华大道既重视人的现实生存,更重视人的精神成长。孔子主张“富之,教之”【25】,通过教育引导民众将身心性命确立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 四、结语 我们从以上三点理解中华大道的内涵,首先可以将中华大道和宗教区分开来。无论中国本土的佛教道教、还是域外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以上帝、天启、天堂、地狱立说,以《圣经》、《古兰经》为文化源头,以天堂为人生归宿,天地之间只是人暂时的居所。中华大道认为文化源于圣贤的文治武功,圣贤乃人成,非天仙。人生归宿不在天地之外,而在于把一生融汇进入文明绵延的长河。其次可以理解中华大道独有的认知特点:知行合一。我们的知是通过静观万物万事获得真知,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是源自主观的空想、教条,不为有限的经验所局限。我们获得知识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改造自身、社会和自然的实践。第三可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之宗旨具有深远丰富的文化背景。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历经风雨而不衰、饱经磨难而趋向复兴。正是因为中华大道深入民间,将身居茅棚的普通民众培育成心忧天下的圣贤,圣贤们或在朝、或在野,始终以天下治平、万民幸福为己任。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之宗旨正是建立为天下求大同的文化传统上的,是博施济众精神在当代的新生。
注释 【1】徐芹庭.《细说易经》.中国书店.1999.148 【2】徐芹庭.《细说易经》.中国书店.1999.149 【3】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57 【4】百子全书.《庄子》.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377 【5】百子全书.《庄子》.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380 【6】百子全书.《庄子》.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380 【7】郑玄注 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35 【8】郑玄注 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35 【9】徐芹庭.《细说易经》.中国书店.1999.148 【10】徐芹庭.《细说易经》.中国书店.1999.158 【11】徐芹庭.《细说易经》.中国书店.1999.184 【12】徐芹庭.《细说易经》.中国书店.1999.157 【13】百子全书.《道德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342 【14】蒋伯潜.《四书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279 【15】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 【16】百子全书.《道德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342 【17】徐芹庭.《细说易经》.中国书店.1999.190 【18】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32 【19】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119 【20】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142 【21】蒋伯潜.《四书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236 【22】蒋伯潜.《四书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236 【23】蒋伯潜.《四书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135 【2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2 【25】蒋伯潜.《四书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221
(作者简介:付金才,石家庄学院教师,新法家网站特约内容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