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世济民
马宏达:以智慧引导善行 
作者:[马宏达] 来源:[] 2018-12-06

价值的维护与过犹不及

个人可以通过自觉智慧而解脱烦恼,善于分辨是非善恶但心无烦恼挂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扰乱破坏社会的正道秩序法则。社会需要善恶是非等等价值观和秩序法则,否则必陷入弱肉强食肆无忌惮的失序状态,人人受害。正义、公平、善恶、美丑、是非、真伪、礼仪、规则……人类社会一切价值和法则,也是缘起的,因社会共识而建立,因失去共识而解构,因大家共同维护而存续,若维护的力量弱于破坏的力量,博弈结果可想而知。当时空条件变化,价值和法则体系也应有所调整,但绝不能没有,否则种种失序混乱现象就会泛滥成灾。

但在实践中,也须注意过犹不及或异化的问题。比如忠孝之道与尊师重道,是人类社会很宝贵的价值,毫无疑问应当继承发扬,但也要注意适度,避免演变为禁锢人们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文化包袱。再如,欧洲民主制派生了不堪重负的高福利制度,有些国家或地区的民主则演变为社会撕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包袱。又如,科学强势人文弱势带来的社会乃至世界失衡问题,已有共识。还有些人以科学的名义对自己未深入的领域轻率武断做结论,变成学阀而不自知。同理,宗教有其社会需求和价值,一般具有人心慰藉、自律和其他人文作用,但受人性的弱点所致,过犹不及和异化也在所难免。总之,人性的局限,使得任何价值或事物,在实践中皆存在过犹不及或异化的现象,古今中外皆然。

再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用简单的文学语言概括因果律,也是价值观,促使人们自律自觉,两千几百年来起到很大的社会教育和规范作用。

但另一方面,很多人错解了因果之理,以为无需努力,果报也会自动发生。如同一个笑话说:“天天大吃大喝,如果缘分到了,自己会瘦下来。”这是个错解因果的漫画缩影。

还有很多人以“自有果报”为借口,免掉自己维护正义的义务或责任,袖手旁观。或错解“不起分别心”“慈悲”“不起嗔心”,变成乡愿、姑息。这些错解误解,都会削弱甚至打击了维护正义的力量,纵容恶行。于是乎,乡愿滋生了大盗,破坏社会正道秩序,人人受害。所以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有人认为只要发心(动机)好,结果就一定好;或者只要发心(动机)好,就不必管那么多。这完全是对因果原理的错解。比如炒菜,一百个厨师的发心都想把菜做好,但结果却是一百个差别味道,为何?因为除了动机以外,还有很多因素条件参与进来,综合形成因果。缘起的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因果综合博弈,并非简单的链条。做人做事,只问动机不问其余,是愚痴无智。很多人“好心办坏事”,“善心得恶果”,便是如此造成。处事的智慧与方法,同动机一样重要,处处是因果。即便发心动机,也须仔细检点,常常未必自己认为的那么单纯。

久远以来,不少人头脑中,入世出世逻辑混淆不清,常把出世逻辑用于处理入世之事,该分别世事的善恶是非对错时,他来个“不起分别心”;该金刚怒目扬善抑恶时,他来个乡愿式慈悲,反而“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不懂得有时金刚怒目才是真慈悲。君不见弥勒菩萨身边是韦驮菩萨与四大天王,也忘记了戒律的用意所在——维护正法正道须宽严结合恩威并济,与“徒善不足以为政”以及法治精神理无二致。

出世的重点,在于个人(而不是集体)内心烦恼的解脱,而不是破坏世俗法则。即便是避世专门修道(非指徒具外表者),也只是个人为解脱烦恼根本、求证生命形而上道的一种实验,那是极少数人的选择,但也须尊重世间法则秩序。处世时则需要“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无为而无不为。缘起爻变的世界,当然受条件(因缘)制约,当然处于互动变化的关系中。有关系的互动,就有制约、支持、合作、协调、反对、矛盾、消长、斗争、生灭、转化、妥协等种种关系的变化可能,入世不能不面对这些现象,做事不能“不起分别心”,而且要明辨是非,也不能不建立和维护处理这些关系的价值和法则体系,否则社会没有最乱只有更乱。处理入世的事,尊重世俗的价值和法则,这也是“恒顺众生”“不坏世间法”的精神,不能把出世入世逻辑混淆。

还有一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个“时候”也并非袖手可得,除了必要的时机等待外,更多还须尽人事努力创造。人事还须人为,正义秩序的维护,还是靠人,人人有责,不要寄望“救世主”。

道德自觉当然高尚而宝贵,只求心安理得,义所当为则为之,不计代价和回报,那是很超然很潇洒的境界,但不应以此要求普罗大众。对绝大部分人而言,道德自觉抵不过现实因果反馈的示范力量。身教胜言传,现实的因果反馈,是最有力的行为教育,胜过一切说教。一个社会,若想匡正风气,步入正轨,善应使其有善报,无善报则善无以积;恶应使其有恶报,无恶报则恶无以止。当然,现实中,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需要上下左右逐步达成共识,全民一起努力。人类社会可能永远不缺少两大力量的博弈:一是维护正义,二是违背正义。只靠道德自觉,现世因果酬偿机制不上正轨,则正义难彰,道德难守。

至于前生(过去)后世(未来),皆由现世(当下)而来。与其诉诸于来生来世,推卸现世责任,不如上下一起努力,从法治、政治、经济、道德等诸多领域,建设好现世因果酬偿的正义维护机制,方可挽救绝大部分人于堕落,减少社会矛盾和痛苦,这才是最大的慈悲,善莫大焉。

遥想孔子当年,“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子路的疑问其实每人都有,换言之,做好人好事为何没好报?孔子答,面对困境时,君子和小人的态度不同,君子坚守节操,小人没有底线。孔子没有明讲,好人好事不一定有好报。不是没因果,而是因果很复杂,是复杂条件的互动与博弈。不是有了真善美或正义的信念就够了,还要有保护真善美与正义的措施和机制,并且要胜过破坏的力量才行。

缘起的世界,无主宰,变化无常,不是有了圣贤教育或任何妙策良方伟大理论,就天下太平了。世间是世人行为的因果,人人有责。若要世间好,除了建设好法治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金融文化道德等等,还须天常生好人,须人常做好事。

【来源:公众号“南怀瑾学术研究会”2018-12-05,原题目为《文化的救亡与清理重建(增订版)——纪念南师诞辰百年(五)》】



相关文章:
·李殿仁:要支持、爱护和引导“毛泽东热”健康发展
·安乐哲:让中国故事讲中国话——序《心学智慧:<传习录>中英双语精粹(漫画插图版)》
·翟玉忠:全球化时代中华大道智慧必将流行
·马宏达:道不远人——南怀瑾老师的故事
·翟玉忠:孔门四科的智慧体验店——六经书院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