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秦帝国灭亡的真相,及其能提供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大家都知道,秦帝国在建立统一以后不到十二、三年的时间就灭亡了,在历史上是一个千古之谜。就是说迄今为止,所有的传统史学上给的答案,都没有破解其中历史的真相。在我们现在的史学界看来:他(秦帝国的灭亡)有很多重大的疑点,因为传统史学的探讨秦灭亡的原因只给出了一句话:就是暴政导致了暴秦的灭亡。虽然他们给出的答案中也有很多具体的内容,比如赋税的严重,过度征发劳役等等,但归根结底,他们都将秦的灭亡归结于暴政。但是用我们今天的现代史学的理念去分析历史实践,展现出的这些事实,我们说(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不是这么简单。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来讲,秦是一个不该灭亡的帝国。
我们说它不应该灭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它的制度的先进性以及对治理国家的认真负责的态度,秦的这些方面在中国历史上不能说空前绝后,但是至少是排在最前列的几个时代之一,所以它制度的先进再加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事不宿治,也就是说事情不过夜而得到治理,这样一种治理态度和(秦王朝)法治社会、统一文明的这种先进的政治制度,就其本质而言,它不应该灭亡。
而就历史延续的角度来看,也证明了这种历史逻辑是合理的,即:秦灭亡之后,它的制度为什么没有灭亡,而是被中国的历朝历代继承下来。所谓百代都行秦政法,就是指秦创立的统一文明和法治社会。除了法治社会逐步泯灭和淡化以外,秦的统一文明的这种形态始终被我们比较完整地继承下来,这也从侧面说明,它创立的这种文明形态,以及它所建立的社会制度,是有很大的先进性的,在当时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都是具有超前性。日裔美籍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家法兰西斯·福山说过一句话,他说:“秦始皇建立的帝国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它的机构里面没有皇族,它的这个制度是先进的,而且所有这个国家的运行都是受监督的……”
我们不管他的这个论断是否具有百分之百的合理性,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秦所建立的这个先进的文明形态,在当时整个人类世界是唯一的、是非常先进的。
那么这样的一种制度,为什么会在很短的时间灭亡呢?从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到它的灭亡,一共只有十多年时间,这个突然的变故是如何发生的?这特别值得我们去探讨。如果从事实真相这个角度出发,我在《大秦帝国》里边总结了23个偶然因素,秦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由这23个偶然因素构成的。
01 蒙毅的离开
第一个偶然因素就是蒙毅在始皇帝发觉自己重病的时候离开了始皇帝。在记载中,这个事件的记载就是始皇帝最后一次东巡并到达山东半岛的时候。始皇帝发现自己身患重病,已经有所觉察。 所以派蒙毅回到咸阳镇国,去处理一些、预防一些危机,当时的用的名义是“使蒙毅还,祷山川”【1】也就是 (让蒙毅)归还故都,祈祷于山川,替皇帝祈求上天的护佑早日恢复疾病,这是一个另外的名号。实际上回到咸阳安定一些应该预先安定的重大的政治事务。那么,为什么我们说蒙毅的离开是秦帝国灭亡的第一个偶然因素呢?
因为如果蒙毅还留在始皇帝身边担任郎中令,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中央政府办公厅主任的话,那么后面赵高这些人就不会有玩弄阴谋的余地。蒙毅是赵高的天敌,他本身也是掌管皇帝行宫的一切行政事务和日常起居事务的一个最重要的领导人,这个人的离开导致了后来始皇帝让赵高暂管相关事务,如皇帝的印玺,且后来赵高一直跟随在始皇帝的身边,这使得皇帝在临终前写遗嘱的时候,只有赵高在身边。
类似这样的偶然因素,都构成了秦国后期即始皇帝死了以后,在巨大的权力真空中,突然生出了一个阴谋集团,也就是赵胡李(赵高、胡亥,李斯)这三个人,导致了秦帝国直接的轰然倒塌。
我们之所以把它说成是偶然因素,是因为这个是导致了阴谋集团出现的因素,并且这个阴谋集团的出现都不是历史的必然,不能认为秦国这样的制度是产生阴谋的土壤,因为在秦帝国的历史上,从商鞅变法到秦帝国统一中国的150多年里面,凡是秦国所发生的阴谋政治,都能够很快地得到破解,局面会很快的安定下来,唯独这一次这个发生在秦帝国统一中国以后形成的巨大的权力真空里面的这个阴谋集团是成功的,对秦帝国内部造成了最大的破坏。
所以我们说从这个直接原因来讲,我们也能够说秦的灭亡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因素所导致的,从事实上来说是这样。
02 求治太急,善后无方
另外秦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大帝国,也是第一次实现集权统治,即全天下一个治理形态的大国家。在秦之前,夏商周三代以及春秋战国两大时代,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统一治理的(即只有一个中央级政府统辖全国所有的民众和土地,而没有分封制、没有诸侯,所有的官员都是政府直接任免,所有的财政收入都归中央政府所有)、大统一形态的、国土辽阔的一个大国,秦是第一次达成了这样的大国形态。这就是我们说的统一文明形态,以及它所延续下来的另外一种社会基础:法治社会。
在这两种形态下,即统一文明和法治社会形态下,秦统一中国本来是得到全国全社会的热烈拥戴的。西汉的贾谊写的《过秦论》里说:“秦统一,天下民众莫不虚心而仰上。”就在秦统一的初期,甚至始皇帝统一后的十年左右,对于这个天下民众还都是欢呼、拥戴的,那么我们今天去看秦、看秦统一十多年以后的治理形态,我们能够找出对它灭亡的原因的一个最基础的概括,就是:秦灭在于“求治太急、善后无方”。
这八个字说的什么意思呢?求之太急就是治理国家基本建设来得太急,集中的人力过多,使民众没有得到适当的休息;善后无方就是在皇室内部接班人的问题上一直缺乏妥善的处理方法。
始皇帝在内部后宫的治理上有两条明确的制度,而这两条明确的制度,秦之后的所有的统一封建王朝都不敢用:第一是废除皇后,第二是废除太子,即不立皇后,不立太子。
始皇帝后宫的所有女人(指能和始皇帝发生关系的女性)都是他的妻子,始皇帝所有的儿子都按生长年龄排序,比如长公子。始皇帝共有18个儿子,扶苏是他的长子。所谓不立太子就是皇帝在临死以前都不明确谁是太子。因为根据秦国从战国年代走过来的既往历史经验来说,任何皇子都能择优而立,不一定要把宗法制所确立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当作唯一不变的制度。当然,基本制度仍然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允许部分竞争在内,比如说始皇帝的父亲赢异人走上这个太子、秦王的地位都是竞争的结果(当然也是历史留下的),就不是真正的嫡长子。
善后无方指的就是秦在这些方面推出的这种新制度,超越了当时人们的感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帝国内部对于秦始皇不立皇后不立太子的行为一直是有分歧意见的。大臣们,尤其是很多大臣都认为这样不利于皇权传承,但是始皇帝为了坚持竞争性而保持这种制度,到最后导致了扶苏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扶苏始终只是嫡长子,即长公子,而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
所以这八个字是基本原因,即一个是对社会力量用的使用过度忙于建设,第二是对于内部确立接班人的问题,没有妥善的方法。
【1】史记原文为:“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琊。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史记·蒙恬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