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王辉:早期丝绸之路开拓和发展的考古学证据 
作者:[王辉] 来源:[公众号“民主与科学”2018-07-11] 2018-07-18

早期丝绸之路是指张骞通西域之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东西方文化间就存在着比较广泛的交流,为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早期丝绸之路和欧亚草原有密切关系。欧亚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到多瑙河下游,是古代游牧民族东西迁徙的主要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大通道。史前时期,东方的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通过欧亚草原相互联系。


最早的西方文化的传入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西方的石器制作技术通过新疆进入中国。在新疆的通天洞遗址,距今约45000年左右,出现了西方的勒瓦娄哇技术。在宁夏水洞沟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具有欧洲莫斯特、奥瑞纳文化特征的石器,与西方出土的石器技术风格极为相似。

早期丝绸之路开拓的第一阶段是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左右,以阿凡纳谢沃文化为代表的南西伯利亚铜石并用时代文化的因素进入新疆,对早期中国西部,尤其新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新疆发现了阿凡纳谢沃文化的遗存,在阿依托汉一号墓地中,地面有封堆,墓室采用石头建造,它的陶器以橄榄形罐为典型。阿凡纳谢沃文化进入新疆,主要局限在阿尔泰和北疆,并没有大范围深入到新疆腹地。

640 (18).jpg


新疆古墓沟


稍晚时期,受阿凡纳谢沃文化影响,同时融入了部分奥库涅夫文化因素,在新疆出现了另一支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切木尔切克文化,它的分布区域主要沿着阿尔泰山的南侧。其文化特征表现为:地表有覆斗形土筑或者圆丘状石封堆,有的封堆下有方形石围;封堆东侧竖立石人;石板围砌封盖的方形墓室,内外壁常见彩绘或刻画的人面、动物等图案;流行随葬橄榄形石罐和陶罐、石镞、石臼;石人面目特征近似,多留“I”字须和八字须。


受欧亚草原文化上阿凡纳谢沃等文化的影响,在塔里木盆地出现了古墓沟一类的遗存,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古墓沟墓地人群的体质特征属古欧罗巴人种。

这个时期,欧亚草原文化的影响仅限在新疆境内。



640 (17).jpg

墓葬立石


第二阶段是公元前1800年左右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安德罗诺沃文化卡拉苏克文化为代表的欧亚草原的青铜文化的因素,进入中国西北并扩散到中国北方地区,部分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因素也一同传入。无论从传播范围还是文化因素及技术的多样性上都较第一阶段大为扩展。


新疆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靠北区域,这一时期,罐类器物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大口平底罐成为主流。公元前1400年前后,卡拉苏克文化也进入了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影响通过天山北麓到达东天山并进入了今天的河西走廊地区,进而可能随着齐家文化的向东扩张,影响了中国北方地区。同时,来自河西走廊的马厂和四坝文化的触角也深入到天山东部,与来自欧亚草原的青铜文化有了接触和碰撞,继而向塔里木盆地扩散。可以肯定的是,来自于西亚、北非的青铜冶炼技术、农作物中的小麦、家畜中的黄牛、山羊、绵羊等,在该阶段的早段传入了中国。另外,马和马车,早期冶铁技术也通过这条途径传入了中国。


这一阶段,甘青地区诸青铜时代文化中出现的铜管銎斧、刀、带倒钩的矛、喇叭口耳环、月牙形项饰,铜质工具和武器上的兽首或立兽,丧葬习俗中的墓葬封土,威信物中的权杖等文化因素,都是接受欧亚草原文化影响的产物。

这些技术和文化因素的传入,对中国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是两周时期,这是早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最密切的一个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早期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确立。欧亚草原的塔加尔文化、巴泽雷克、斯基泰等文化因素广泛影响了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深入到了中华文明的腹地,并沿着藏彝走廊进入四川、云南。

这一时期来自于欧亚草原甚至远自西亚的文化因素主要有:墓葬中使用石室、石堆的传统;殉牲的习俗;武器中的镰形剑、啄戈、三叉格青铜短剑等;马具中的双环马镫形马衔、鸟形马鑣;装饰技法中类似于中国剪纸技艺的镂刻技法;装饰纹样和动物造型中的忍冬纹、几何纹、动物纹,其中包括大角羊、动物相斗的纹样、格里芬、后蹄向上翻转的动物、成列行进的动物、蜷曲的动物、对兽纹、动物背部的鸟头形装饰等;带有立兽和人物的祭盘;大量使用各类珠饰和金银作为人体和衣服装饰的传统,别针、饰动物纹的铜镜、兽柄钮铜镜等;生命树,一人执两蛇、两龙或两兽图像。


640 (16).jpg

金珠和鋄金银等金属工艺、釉陶工艺、玻璃技术等源自西方的技术和技术制作工艺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了中国。


另外,深目高鼻的印欧人形象,带尖顶帽的斯基泰人和塞人的形象,也出现在中国西北地区。其中,带尖顶帽的人物形象,从西汉开始成为了描绘中国域外异域民族的程式化图像。

同时,来自中国的丝绸、山字纹铜镜、三足瓮等,也输出到了欧亚草原。

中华文明自有独立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早期丝绸之路的文化和技术交流,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我国西北地区青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丝绸之路以欧亚草原为主要通道,以阿尔泰为枢纽,通过伊犁河谷和阿尔泰山的山间谷地进入新疆,主要沿天山北路向东进入中国西北,抵达当时中华文明的腹地。欧亚草原通道也是汉代以后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向西迁徙的主要通道。

早期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是循序渐进和阶段性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总体来说,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文化技术传播与交流的途径更多可能是通过族群之间的相互接触来实现的。从总体的趋势上看,来自西方的技术和文化更多地传入了中国,而中国向西传播的技术和文化相对较少。

早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技术传播与交流,与欧亚草原上古代族群的移动和迁徙有着密切关系。早期印欧人群向南、向东的迁徙,斯基泰人西迁,以及波斯帝国在中亚扩张、亚历山大东征、秦穆公称霸西戎等重大历史事件所造成的族群迁徙,重塑了亚欧的政治和文化版图,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互动。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和技术交流方面,斯基泰人、塞人和西戎起到了关键的媒介作用。

从环境背景分析,随着气候的变迁,欧亚草原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10世纪基本完成了游牧化进程。随着马和马车的广泛使用,人们迁徙速度大大加快,迁徙范围也得到了极大扩展,族群之间相互的接触也更加频繁,推动了文化和技术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发表于《民主与科学》2018年第1期)


相关文章:
·喻中:毛泽东的法家观——毛泽东早期的法家观
·李竞恒:早期儒家是个能打的武力团体,并非文弱书生
·李学勤: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虞舜
·孙昊:交流互鉴是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色——兼评“游牧者缔造丝路”说
·翟玉忠:维纳斯走过的史前丝绸之路(下)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