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人物
马宏达:文化的救亡与清理重建——纪念南师诞辰百年 
作者:[马宏达] 来源:[南怀瑾学术研究会2018-3-18] 2018-03-16

编者按:戊戌(2018)年二月初六(西历3月22日),是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此文是马宏达先生为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而作。



                    文化的救亡与清理重建

依中国文化,生者年龄始于入胎,故以虚岁称龄。逝者忌辰纪念,由其出胎独立为人始计,故称周岁。戊戌(2018)年,是  南师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97岁的刘(雨虹)老师嘱我为文纪念,我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谈在 南师身边百月余的见闻吗?写本书也道不尽。评价 南师吗?我没那资格。

其实, 南师的《狂言十二辞》,早已预括了生平。

虽如此,姑妄言之,我个人看法,南师是于国家民族前所未有之历史大变局中,投身历史文化的救亡、清理与重建,融通古今中外,为苍生立心的继往开来者。为此他投入了毕生精力,死而后已。这是他一生的主脉,也是他的历史使命。其余的济世利他事迹,是在此主脉下的随机应用,也是他对“什么是真学问”的现身说法。

在此历史大变局中,古今中外的种种洪流交汇激荡不已,河山沧桑,文运多舛,处于其中的人们,上下浮沉,淹没无数,活下来的,也很茫然。 南师首先是这个大历史背景下的求索者,“知君两件关心事,世上苍生架上书”。在判定英雄安天下的路线非其因缘后,他选择了文化的救亡与继往开来,直至终身。

所谓“文化”,广义讲,包括了人类的一切,从衣食住行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礼仪规则、社会组织、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从政治、法律、经济、军事、金融到历史、宗教、哲学、科学、技术……而这一切,从世界到中国,皆在空前的巨变未定中。

若把人的身心,比作电脑,身体是硬件,文化便是软件。一个人,从怀胎到出生,受教育、工作、生活乃至一切经验阅历,不断受到熏陶、染污、影响,如同电脑装入了各种软件(包括病毒),这就是文化,是人们身心反应和行为的依据和指南。遇事,“软件”会自动反应,发生识别、是非判断、喜怒哀乐、身心行为……此过程因极其微细复杂且习以为常,人们很难自觉自知。不同“电脑”的“软件”同异互见,相斥相吸,甚至互为病毒。即使同一部“电脑”,“软件”也常会自相矛盾。

当文化变乱时,势必导致人心“软件”的混乱与茫然,导致行为混乱,个人烦恼与社会问题,必定纷至沓来层出不穷。

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连续不断的四维空间历史文化,如一整体巨人,是人类历史文化博览馆中独一无二的伟大瑰宝,其中一切经验教训皆很宝贵。但是,百年来,她一度命如悬丝。

历史文化如同河流,源清流浊、法久弊深是必然的,阴阳相依,福祸互变,过犹不及,因果难料,清理与重建是必要的。然而,历史的波云诡谲错综复杂,不是象牙塔中从容不迫的路线图。更何况庞大的惯性因循势力与现实的利益盘根错节,使得任何清理与重建都困难重重——不止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积重难返,且远因近果、小格大局、此是彼非、利弊互变,更是难上加难。同时,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之浩瀚汪洋,孰能望其涯际?芸芸众说,或摸象自是,或一叶障目,或泥于一隅,或小知不明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回首百年前,救亡烽火急,来不及也没能力厘清历史文化的是非曲折精粗源流,亟不可待加上矫枉过正,便迅速滑向了玉石俱焚、全盘否定。

可是,当一个国家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她在世界各国和民族之林中是永远抬不起头、挺不起脊梁的——不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多么强。失去自信,难免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如何能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民主与科学领导了这个时代。科学求真,发扬了可贵的科学精神,鼓励尝试、创新、试错、容错、纠错,解放创造力,技术上也解决了很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带来空前的物质生产与便利。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科学距离揭示世界与生命的根本奥秘还很远,还无法提供确定的世界观,以及基于世界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解决善和美的问题。民主制约权力滥用,保护个人权利,鼓励个人创造,集思广益,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局限和困惑。

不论哪一味药,关键在于运用得当,用得不对都会出问题。科学与民主,同古今中外其他价值一样,在社会实践中,也逃不出阴阳相依、过犹不及与福祸互变的问题,一不留神同样会造成问题甚至变为文化包袱。

而且,只有科学和民主是远远不够的。人有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的诉求,需要系统、充实而合情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人是有感情的,感情几乎左右了人生,所谓理性也往往服务于感情。用什么来料理感情呢?科学和民主远不足够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不足够安身立命,还远远撑不起这个复杂而深邃的世界。

所谓新文化,年青时髦而气盛,仿佛青春期的少年,挣脱古老前辈演变下来的重重局束,勇敢探索新路,于艰苦卓绝中取得许许多多伟大成就,很值得自豪和总结经验教训,但面对复杂深邃多变的现实挑战和需求,还远远不够充实理顺。若想成功担当文化大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需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

南师明白文化变乱的后果,“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在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毕其生默默做着文化的救亡与清理重建工作。他没有白白努力,无数读者在共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如今,青春期的少年已成长为青年,新文化要认祖归宗,处理好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关系,融通血脉,去芜存菁,以致根深叶茂,值得激赏。可惜,真正的文化大才却已青黄不接。

                            何为真学问

什么是真学问?记忆知识、会考试、写文章著书立说,乃至种种学衔头衔荣誉云云,可以代表真学问吗?当然,也不代表没有真学问。

南师在《论语别裁》中有这么一段话:“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考,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这段话实际是对“学而时习之”的阐扬。“学”者觉也,学靠觉,也为了觉,上至天地人,下至酱醋茶,乃至家国天下,从“怎么回事儿?”到“怎么办?”无所不包。“习”代表实践、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自觉、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题中本有之义。学习、学问,与自觉觉他、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内圣外王(内养外用),一脉相通。

南师对“真学问”的阐发,溯本归元,振聋发聩,却不知唤醒了几多人。不幸的是,久远以来,学问的标准早已异化为种种表面形式,忘记了自觉觉他、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内圣外王的“初心”。这种错位与颠倒,于国、于世、于人,是何因果?非常值得反思。

南师的学问不止源于书本,更多是源于实践、阅历、经验乃至交游。比起书本,他的“不言之教”(身教,身心行为)更值得人们研究、思索。你看他数十年春风化雨化导无数,再看他对祖国统一、经济建设、国防科技、法制建设、国土改造、高校教育、学术研究、儿童教育、中医现代化、慈善公益等诸多领域的推动与贡献(参看南怀瑾学术研究会网站“大事贯珠”栏目),再研究他的愿力、意志、气度、襟怀,他的弘毅、博学、笃行、担当,他的出处、行止、操守、品格,他的定慧、喜舍、方便、慈悲,他的侠义、韬略、文武、纵横,他的光风霁月、道德文章,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的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经世致用、天下为公……这一切,所体现的丰富学养与人格力量,所带给人的启发、感化和激励,难道不是他对“何为真学问”的现身说法吗?不是留给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吗?很多人奇怪,为何阅历经验见识越丰富者,对南师的身教越是敬仰,对其言传越是心有戚戚焉。若从上述角度研究,就不难理解了。

可以说,南师是“圣之时者”,他非常务实,法无定法,随机应变,因机设教,不会困在一个框框中,绝不是僵化的老夫子或纸上谈兵的书生。

即如平时听他讲话,看他做事,读他的作品,也要别具慧眼。有时候,正言若反,反言若正,曲而周全,并非表面意思。有时候,只是彼时彼刻彼因缘的方便权宜说法,切莫刻舟求剑作教条看。有时候,若无人情世故的深刻历练,对他及事物背景又缺乏了解,难免会错了意。

他用“一无所长、一无是处”的自评,警示大家放下偶像崇拜,不要依赖他,要靠自己,要自觉自立自强。他用《别裁》《旁通》《他说》《諵譁》《臆说》的标题来提醒读者,这只是他一时的观点分享,启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莫作标准答案或刻舟求剑看。换言之,读者若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青出于蓝,活学活用,改善自己,造福社会,必是他所乐见。

                          世间治平

南师不仅深入探索生命真谛,对人民、社会、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现实福祉也抱着深切关怀,为此他不拘于任何一家一派一格,而是君子不器,海纳百川,融贯通达,内养外用并重。他已出版的著述多半关乎世间治平。他推荐给人的书,多是教导做人做事。

南师说:“有些人提到中国文化就说儒家,我说不对,儒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些学佛的人认为要想国家太平,除非用佛法来统治,我说那也不对,释迦牟尼佛讲过政治吗?他讲十善业道、因果报应,假使用佛家思想搞政治,那这个国家完了。要使国家社会能够平安有序,不但需要儒家、佛家、道家,诸子百家的学问都同样重要。”(2008年8月初“中国传统身心性命内修外用之学的传习班”课程)南师所说的这个“诸子百家”,不止是传统文化的诸子百家,广义而言,包括了古今中外的优秀学问。

“现在你们年青人又要成佛,又想入世,讲治世之道不要先研究儒家、道家,要先研究《管子》。《管子》是上古道家的文化传统,是孔子很佩服的人。可惜我们现在的国家,到今天还没有完备的体制,因为不懂得《礼记》,不懂得《管子》,管子治理国家讲发展经济,而且管子懂得修道,有他自己中心的修养。”(2008年8月初“中国传统身心性命内修外用之学的传习班”课程)

“修道难啊!我劝你不要修,年青人搞这一套我都反对。有同学问我,老师啊,你不是十几岁就修起来了吗?你怎么反对我们呢?就是因为我十几岁开始,我深知其中之艰苦,所以我劝你们不要修。你们玩这一套学不成佛,人也做不好,结果呢,神里神经的有什么好处?规规矩矩走一个孔孟之道,人道修好,天道也完成了,做好人做好事,多好!何必搞这个呢?”(《我说参同契》)

“道家喜谈兵而言谋略,儒者揭仁义而力治平。道家如良医诊疾,谈兵与谋略,亦其处方去病之药剂,故世当衰变,拨乱反正,舍之不为功。儒者如农之种植,春耕秋割,时播百谷而务期滋养生息,故止戈而后修齐以致治平,舍此而莫由。”(《<正统谋略学汇编初辑>前言》)

“佛家明心见性的智慧,道家全生保真的修养,与儒家立己立人,敦品励行,以及世界大同的理想,如能与西方文化交流融会,必能补救科学思想的不足,拯救物质文明的所失。”(《东西精华协会中国总会的任务》)

“生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今天,我们将何以自处?我们虽失望,但不能绝望,因为要靠我们这一代,才能使古人长存,使来者继起。为了想挑起这承先启后的大梁,我们一方面要复兴东西方固有文化的精华,互相截长补短,作为今天的精神食粮;一方面更应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以期消弭迫在眉睫的人类文化大劫。”(《东西精华协会宗旨》)

“唤醒近世东方各国,使他们恢复自信,不再舍弃固有文化的宝藏,而一味盲目地全盘西化。重新振兴中国人文思想的精神,以纠正西方物质文明的偏差。沟通东西文化,以谋人类的和平与幸福。”(《东西精华协会中国总会的任务》)

“南先生认为,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进入国运转盛的新时期,一切有志者应为国家民族效力,而不要沉湎于仙佛之道。1991年2月初,南先生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又强调:‘我常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希望多出几个英雄,不是多出几个仙佛。况且成仙成佛还做不到,开悟了又怎么样?!出几个英雄,把这个社会搞安定,把天下搞太平,然后再搞仙佛之道。’”(王雷泉《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述略》)

以上略举,提醒读者,南师非常重视世间治平、国家富强、人类文明,绝非只重心性与道德修养,更非复古或唯传统主义者。他主张融会古今中外文化精华,溯本归元,培植根本,经世致用,继往开来。而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心性与道德修养固然重要,与时偕行世间治平的经验教训也极为宝贵。

                            毁  誉

有人关心别人对南师的评价毁誉,以我对他的了解,答案其实很简单——生时非其所计,逝后岂会在意。义所当为则为,尽心尽力已矣。

其实毁誉(包括谣言),是每人人生的一部分,有其社会影响和导向的作用。常言道“人生难得一知己”,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见真了解人与事有多难。人皆常有“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莫名其妙的毁或誉何其平常,谤随名高更是世情常态,历史的评价也常有翻云覆雨的无常变化,即如孔老释迦亦莫能外。

我到尼泊尔印度参访时发现,印度教讲释迦摩尼佛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第九化身,而其职能竟是用错误理论迷惑人使其堕入恶报的,不禁令人想起“批孔”。有趣的是,有些佛教徒则声称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早已皈依佛陀,是佛教的护法神。

人类的认知逃不出盲人摸象。而且,人的一生,是无数因缘条件互动的现象轨迹,每种因缘与其他条件互动而无常,想捕捉全貌,几无可能,最多不过“象其物宜”而已。更何况很多认知或言论的背后,受着情绪或利益的驱使,以及器量、见识、境界与阅历的局限。

再如这些心理,很多人都有:责人严,责己宽。或惯于以自己都达不到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别人。或看到有人批评,便失去信心,实则自己需加强独立深刻的认知判断力,否则难免随风倒。或喜欢塑造偶像,高推圣境,然后以想象的完美标准要求之,若不合己意,便烦而恼之。不知孔老释迦若活在我们身边,是否合乎我们的标准?或以微瑕而否定整块白壁,不止是思维幼稚,潜意识在幻想完美无瑕之偶像存在,而且不懂忠恕推己及人之道,更不知“圣人寡过”之理。

                     裂变时代的自处

前年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教授们交流时,他们说欧洲和北美已有70%人口离不开心理医生的支持,精神患病率也越来越高,已成世界难题。南师数十年前即警告廿一世纪精神问题会严重困扰人类,不幸而言中。

人有个特点,面对被动的变化时,会感到不确定性,因而茫然、焦虑。佛家说因为无常所以苦,为何?无常就是变化,带来被动与逼迫,被逼迫当然苦。将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焦虑会减弱或消失,除非面临新不确定性。变被动为主动,变逼迫为动力,主动应变的同时,就获得了成长与强大。

可是,当变化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时,人是来不及适应的。尤其触及自己或亲人切身利益时,比如工作、生活发生了接二连三的被动变化,不应对是不可能的。若应对不了,挫败、失去自信、焦虑可能累积,趋向精神疾患。现在心理门诊的焦虑症患者最多,便是明证。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金融资本、政治、经济、军事多轮驱动,且呈加速之势,带来的是世界范围的连锁互动,从官方到民间都在发动变化,竞争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停不下来,蝴蝶效应频现,变量不断增加,变速不断提升,新陈代谢提速,机会淘汰相伴,诱惑挫折相随,行业颠覆常见,趋势不可逆转。这一切,给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应接不暇的挑战和压迫,精神问题势必越来越多。叠加了文化巨变未定,人心的“软件”系统混乱不安,烦恼和危机此起彼伏。

值此波澜浩荡的裂变时代,除谋生、身体健康、陶冶性情以外,何以安心?何以自处?何以免疫精神疾患?南师留了很多办法,在他的作品里,更在他的不言之教(行履身教)里,要大家自己去找出来。下面我分享几点受南师启发的相关思考,也是给老人家的报告。

                      两个认识工具

世界加速纷繁茫然,唯一可确定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认知世界和人生,完全可以包容多个角度和方法,互参互补,并行不悖。若借鉴易经与佛学的角度理解目前的世界,这一切皆不出“爻变”与“缘起性空”的范围。

缘起与性空并非两个,而是一体不二的阴阳两个视角。所谓缘起,与易经的“爻”异曲同工。爻者交也,两个交叉组成“爻”字,代表种种因素条件的互动变化。一爻一爻画上去,就是卦。爻代表细微的缘起现象,卦代表复杂的明显的缘起现象。爻与卦的演变,代表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当前与未来,如前所述,是爻变迭代、缘起错综复杂的时代,但万变不离此理。

性空,可以说即是“无我”,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万事万物皆有,但每一样皆无主宰,且变化无常。“无我”并非否定了指代自身立场与角度的“我”,而是指无主宰与无常。“无我”的“我”,是指“己身有一主宰而常住者”(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所谓主宰,是可以全面而绝对操控,没有控制不了的。所谓常住,意指永恒。反之,无常,就是变化,非永恒。

万事万物皆是缘起(种种因素条件相互作用)的现象,找不到操控一切因素条件的内部或外部主宰者,还受制于各种因素条件及其变化。个体的无主宰无常,与宇宙的无主宰无常同理。若真体会到缘起世界的无主宰无常,烦恼自然减弱乃至释然解脱。

试想,从身体的冷暖饥饱生老病死,到命运遭遇,从人生种种到世界万有,谁能做真正的主宰?谁能自由自在?再强大的帝王也主宰不了自己的生老病死或亲眷官吏的心身行为,最多只有暂时且部分的主动权而已。

因为缘起的道理,所以佛陀也有肉体的冷暖饥饱生老病死,对学生更无法主宰,只能介绍经验,制定规矩(戒律),要学生自觉才行。不自觉,佛陀也没办法。这与世俗的师生教育关系理无二致。佛陀教化不了的学生大有人在,提婆达多、善星比丘、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都是突出案例。车匿陪佛陀出家,后来也出了家,而直到佛陀涅盘,他仍恶习难改。阿难问佛陀如何处理与这些恶同学的关系,佛陀只好说“默摒”,不往来,默默摒弃、摒除之。这和一般宗教徒幻想的高推圣境是两回事。

同时,因为观察清楚了缘起的世界无主宰无常,才可能“放得下”烦恼而回归本性初心(按:初心是指不随各种因素条件而变化的真正本性。时下流行讲的初心是指初始动机、宗旨),又“提得起”而济世利生,最终做到放下提起皆自在。

一阴一阳之谓道。上至国家,下至企业或任何团队,担当之事越多越大,可调动资源越多,可做的事就越多。但同时,受每个因素条件及其变化的制约也越多越复杂,无法主宰。人非机器,除了内耗外,组织机构越复杂庞大,信息传递也越容易削减、扭曲、失真,这是治理学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能只看阳面,忽略阴面,反之亦然。如何做到有效的扬长避短,才是重点。

不论是谁,人生中随时可能面临新变化新情况的挑战逼迫,因无主宰、无常而不得自由自在。人生的苦就在这里,此所以“不如意事常八九”;此所以渴望自由自在如意幸福;此所以渴望掌控变化与结果,喜欢支配、自主,讨厌被支配、被约束。权力、财富何以迷人?因其可换取部分的支配主导权、安全感、成就感、自我实现感、自由自在感,代偿了部分主宰感、做主感。当然,也可用来做很多事。

然而,正因为缘起的世界无主宰、无常,做人做事就更需要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才能争取主动,造福社会与国家,维护正义正道。这也是大乘佛教菩萨道的精神。

不少人幻想佛菩萨或上帝能做众生或物理世界的主宰,有“应该什么都可以安排好”的高推圣境幻想,并且向往神通——实质是对“主宰”能力的渴望。其实神通并无大用,因为谁也主宰不了谁,神也管不了人。佛菩萨、众生、物理世界在法界中平等缘起,彼此谁也主宰不了谁,但可缘起互动。所以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靠人来“护法”,事在人为。只有世人共同维护正义正道正法,才有正义正道正法的存续,靠天靠神只会落空。

总之,“缘起”与“爻变”是化繁为简又衍绎无穷的世界观、人生观,可以参考备用,有助于理解世界,理解人生,解脱烦恼。而且并不排他,其他种种世界观人生观,也属于缘起或爻变的现象,可以同参互补。

同时,“缘起”与“爻变”也是方法论,每件事物皆可分析其构成因素条件、关联条件及其互动变化,从而随机应变,遇变不惊,避免孤立、片面、僵化、封闭式思维。以此方法观察世界或事物的现在与未来,虽非预知,但万变不离其宗,纲举目张,不至于茫然失措焦虑不已。运用熟练了,对生活工作很有帮助,既可随时“放得下”而自在,也能随时“拿得起”而承当,不至于困在一端。

同时,有助于理解“因果”概念——每个缘起都是因果关系,可以说缘起就是因果,包括了因与缘、缘与缘的互动因果综合因果。看似简单的种瓜得瓜现象,已然是复杂的缘起或因果关系了。科学最讲究因果逻辑,和缘起、爻变的道理完全相通。现实中的因果关系之复杂,不可计数,有很多是当下种种因素条件博弈的结果,有些是蝴蝶效应式的因果,不能颟顸儱侗思维懒惰地简单归为“前生因缘”。

                     价值的维护与过犹不及

社会需要善恶是非等等价值观,否则必陷入弱肉强食肆无忌惮的失序状态。正义、公平、善恶、美丑、是非、真伪……人类社会一切价值,也是缘起的,因社会共识而建立,因大家共同维护而存续,时空条件变化了,也应有所调整,但不能没有。而且,若维护的力量弱于破坏的力量,博弈结果可想而知。

但在实践中,也须注意过犹不及或异化的问题。比如忠孝之道与尊师重道,是人类社会很宝贵的价值,毫无疑问应当继承发扬,但也要注意适度,避免演变为禁锢人们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文化包袱。再如,欧洲民主制派生了不堪重负的高福利制度,有些国家或地区的民主则演变为社会撕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包袱。又如,科学强势人文弱势带来的社会乃至世界失衡的问题,已有共识。还有些人以科学的名义对自己未深入领域轻率武断做结论,变成学阀尚不自知。同样,宗教自有其社会需求和价值,但过犹不及和异化也在所难免。总之,人性的局限,使得任何价值,皆存在过犹不及或异化为文化包袱的可能,古今中外皆然。

再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用简单的文学语言概括因果律,也是价值观,促使人们自律自觉,两千几百年来起到很大的社会教育作用。

但另一方面,很多人错解了缘起或因果之理,以为无需努力,果报也会自动发生。如同一个笑话说:“天天大吃大喝,如果缘分到了,自己会瘦下来。”可谓错解因果的漫画缩影。

还有很多人以此为借口,以自有善恶果报为借口,免掉自己维护正义的义务或责任,袖手旁观,或变成乡愿、姑息,客观上削弱甚至打击了维护正义的力量,姑息纵容了恶人恶行肆无忌惮。于是,乡愿滋生了大盗。这是打着因果的旗帜,堂而皇之地违背因果教育,造成了乡愿大盗共生的因果。所以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还有一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个“时候”并非袖手可得,而须共同努力创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往往并非自动发生,也非靠上天神仙帮忙。人事还须人为,正义秩序的维护,还要靠人,人人有责。

道德自觉当然高尚而宝贵,但对绝大部分人而言,道德自觉抵不过现实因果反馈的示范力量。身教胜言传,现实的因果反馈,是最有力的行为教育,胜过一切说教。一个社会,若想步入正轨,善应使其有善报,无善报则善无以积;恶应使其有恶报,无恶报则恶无以止。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需要上下左右达成共识一起努力。

至于前生后世,皆由现世而来。与其推给来生来世,推卸现世责任,不如上下一起努力,从道德、法治等诸多领域,建设好现世因果酬偿机制,方可挽救绝大部分人于堕落,减少社会矛盾和痛苦,善莫大焉。

遥想孔子当年,“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子路的疑问其实每人都有,换言之,做好人好事为何没好报?孔子答,面对困境时,君子和小人的态度不同,君子坚守节操,小人没有底线。孔子没有明讲,好人好事不一定有好报。不是没因果,而是因果很复杂,是复杂条件的互动博弈。不是有了真善美或正义就够了,还要有保护真善美与正义的措施和机制,并且要胜过破坏的力量才行。

缘起的世界,无主宰,变化无常,不是有了圣贤教育或任何妙策良方伟大理论,就天下太平了。世间是世人行为的因果,人人有责。若要世间好,除了建设好政治经济法治军事科技金融文化等等之外,还须天常生好人,须人常做好事。

                     精神免疫法

今天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因素,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专注力,人心极为散乱不定,精神出问题的概率自然高企。

有个方法,或可助人免于精神疾患。

简要说,就是练习专注当下,专注当下正在做的事,由此入手。吃饭就是吃饭,做事就是做事,练习随时随地专心致志。专注就是对思维念头的管理,暗合止观定力的培养。

不论动或静,专注久了,熟练了,对内心的管理能力就增强了,基本能做念头的主了,就不会被杂乱的念头奴役了,可免于陷入精神疾患。换言之,精神出问题,除了身体因素外,一定是从心念散乱失控开始的。

倘若有能力有兴趣,进一步修习,则可直观体验到——而不是用理论先入为主去套现实——当下所专注的事物,包括身心,都在变化无常中,本来就是无所住的。熟练了,对本无所住的事物自然减轻烦恼。乃至观照到身心内外一切事物是瞬息万变,每一样来不及分析判断就变去了,于是暂且不分辨不判断,尽管让变去的变去,不阻拦,只管专注观察照见这无数的变化。如此,渐渐可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心无挂碍烦恼解脱。换言之,若烦恼了,必定没有专注于当下,而是跟着变化无常的境界跑了,散乱了。其实烦恼也是变化无常的,不要纠缠它们。

要起用时,比如思考、做事,就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专注力强了,管理内心的能力自然增强,做事效率自然提高,也节约了心理散乱所浪费的精力与时间。如同凸透镜聚光可点燃物品,散射光就做不到。

动与静如此练习专注,慢慢可以过渡到“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养工夫。专注观察觉照,或专注思考、做事,即“生其心”。万事万物本来变化无所住,如其本来照见之,不挂碍之,即是心无所住,可解脱烦恼恢复自在。

如此,则放得下拿得起,不影响正常做人做事。此法不拘形式,人皆可习,至少可管理自心,少烦少恼,免于精神疾患。

实际上,“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入世出世圆融不二的方法,是解脱每个当下烦恼的良方。若问“了生死”,无所住自然在“了生死”,因为生死是执迷生灭无常现象的结果。若问“如何是本来面目?”做到了“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一天自己会明白。

                             结 语

回到本文主题。

从一九一五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从文化的反思到新中国崛起,辗转无数,沧海桑田,成就巨大,可泣可歌。但与此同时,从新文化运动到一九八九年《河殇》电视片,七十余年时间,国人否定历史文化甚至种族亦到了极点。此后,南师的著述开始在大陆出版,无数读者受到启发,重新审视并尊重历史文化,开始建立自信,放眼世界,建设未来。

南师从峨嵋发愿到辞世,七十年间,为文化的救亡、清理与重建,奉献毕生,在关键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他对国家民族的伟大贡献,对历史文化影响之深远意义,很多人还未意识到。

南师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饱经沧桑,阅尽世相,却牺牲了自己和家庭,天下为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践行内圣外王诸子百家,经纶济世,鞠躬尽瘁,功成弗居,悄然辞世,为后人树立了伟大的人格榜样。


                                                 (2018年3月7日定稿)



相关文章:
·《中国拯救世界:应对人类危机的中国文化》(修订版)出版书讯
·厉传:稷下学宫——文化思想交流的好范式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陆寿筠:西方二元哲学对中国文化的肢解
·陆寿筠:阴阳六讲之六——人类文化的阴阳五行(6)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