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战车雕像) 战场交锋,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集体的力量至关重要。冷兵器时代,军阵是集体力量的集中体现。秦能横扫六国,秦之军阵有何独到之处呢?
秦始皇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留下了众多探索秦军阵的宝贵线索。秦始皇吞并六国后,秦军分为了三大部分,一是蒙恬统率的北部军团,驻扎长城一线,防备匈奴;二是屠睢统率的南部军团,继续开拓版图;三是秦始皇亲自掌握的京师军团,人数虽少,最为精锐,拱卫咸阳。专家推测,秦兵马俑就是以京师军团为原型塑造的,从中可以了解鼎盛时期秦军阵的基本情况。 谁是先锋 军阵有锋、翼、卫、本之分。那么谁堪当秦军阵之锋呢?秦弩天下闻名,在秦兵马俑一号坑,数千将士列阵森严,阵前锋线正是三排整齐的弩兵。从弩兵的姿势可以看出,第一排射击,第二排搭弦,第三排备箭,可以形成动作循环(千年以后,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欧洲的火枪手也采取了三排的射击队形)。“临阵三发”,电光火石之间,三排弩兵配合默契,可以完成更多回合,轮番射击,形成秦军恐怖的持续远程打击能力。 除了弓弩,秦军可能还拥有其他投掷型重武器。《史记·王翦列传》中记载,秦发动灭楚之战,战前训练中,秦军还在演练“投石超距”。足见秦军极其重视在军阵中配备远程攻击武器。 七米长矛 名将吴起与魏武侯对答,曾说秦国军阵“散而自斗”。吴起说的或许是实情,但是秦献公大举整顿国政之后,秦军面貌应是焕然一新,极其重视发挥军队的整体攻击力,从秦兵马俑的细节中,可以印证这一点。 秦兵马俑考古时发现了一支长矛,矛柄遗迹长约6.3米,加上矛头,这只长矛的全长应该接近7米。在冷兵器时代,如果兵器长度超过人身高的3倍,单人就难以自如使用。7米的长矛如何使用?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密集的军阵。科学列队的士兵们相互配合,使7米的长矛冲着一个方向,“如墙而进”,矛头如林,军阵如山,碾压前方一切对手。 秦兵马俑不仅仅有7米的长矛,而且拥有包括矛、戈、戟、铍的完整“长兵”系统。根据考古发掘,戟的长度大约2.8米,是戈的前端加装了矛头,可以勾砍,也可以直刺;铍的长度大约有3.5米,是在长杆的前端加装了双刃短剑。使用矛、戈、戟、铍的士兵既有分工,又有配合,军阵坚实而又灵活,使集体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相比西方的马其顿方阵、罗马军团方阵,都有相似之处。 制胜奇兵 在秦对外重要战役中,诸如伊阙之战、长平之战,每当关键时刻,秦军军阵中往往会出现一支奇兵,机动性和冲击力极强,执行“致命一击”的任务。那么,谁是制胜的奇兵呢? 考古探测发现,在秦俑二号坑,埋藏着一支由64辆战车组成的纯粹的车兵部队。这支车兵部队没有任何步兵跟随,而且车体偏小,但仍然有4匹战马拉动,这种“轻车”的车速要远远高于普通战车,便于车、骑协同。二战时候,德军在古德里安的倡导下,将装甲部队集中起来使用,“闪击战”屡试不爽。秦军的“轻车”部队或许有相同的效果,这是隐藏在军阵深处、具有强大爆发力的“杀手锏”。一旦接到战斗指令,“轻车”部队随时会和骑兵组成一支真正的“奇兵”,定夺乾坤。 “以正和,以奇胜”。秦军阵拥有制胜“奇兵”,基础还是坚实的大阵。秦兵马俑层级清晰,小单元组成大单元,局部和整体互动紧密,分可各自为战,合可重拳出击。静如波澜不惊,动如万弧挺刃,这是秦军屡屡得胜的核心秘密。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严密的军阵离不开平时的系统训练。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建立了严明的赏罚体系,极大地强化了中央政府管理。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印证了秦国有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专司军事训练。平时训练以县为单位组织进行,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都要参加,各级工作人员都有相应的具体责任,赏罚严明。秦军能成为虎狼之师,与其说是军事的胜利,还不如说是国家治理的胜利。 (来源:“学习时报网”2018-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