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主义研究
叶小文:中国巨轮持续远行的“核动力” 
作者:[叶小文] 来源:[人民论坛网2017-07-05] 2017-07-12

【摘要】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强大的活力、持续的动力,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与持续活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动力机制,既可有效延续、继续扩大文艺复兴激发活力与动力的正能量,又能够以己所长,弥补西方现代性的先天不足,修正其负面效应。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现在离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但正因越来越近,再往前走,每一步都是惊险一跳,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为此,更需要注入强大而有序的活力,保持持续而健康的动力。在近四十年成功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开放、搞活”,需要爆发活力,但要活而不乱;需要注入动力,但要持续不断;需要深化改革,但要发展不停;需要向外开拓,但要和而不战。中国这一艘巨大的航船继续又快又稳、迎风破浪前行,需要巨大、安全的“核动力”。

这“核动力”哪里去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这样的基因。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延续至今,不曾中断,一直延续着特定的文化活力与动力。但历史进程中,也充满挫折、焦虑与冲突。一百年多前中华民族一度衰落,就是因为在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中,我们传统文化的活力、动力机制也出了大问题。但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定的文化活力与动力相碰撞、相融合,则可以重新发掘、创造、聚合、爆发出“核动力”。

西方走向现代化的文化活力、动力机制有先天不足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国家的活力与动力空前爆发,使中国的一时落伍更相形见绌。世界的现代化浪潮,起源于数百年前西欧历史上发生的一场持续200余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

然而,这个曾令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文化活力、动力机制,逐渐显露出其先天不足和负面效应。孙中山先生早前就敏锐地发现:欧洲近百年是什么文化呢?是科学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也是行霸道的文化。自欧洲的物质文明发达、霸道大行之后,世界各国的道德,便天天退步。文艺复兴带来的生产力解放使当代西方国家发达,也不断扩大、加剧世界贫富两极的分化。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到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仇恨。

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生态危机频频出现。市场经济推动的现代化,带来了迷心逐物、心为物役、私欲膨胀、发展异化等现代病。地区动荡冲突不已,世界秩序混乱不堪,全球治理步履维艰,瞻前顾后危机四伏,有学者惊呼,西方已陷入“人类自杀之路”。

文艺复兴虽然极大地解放了“人”,但“人”又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新的文明复兴,已躁动于时代的母腹,呼之欲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修正现代性负面效应的因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动力机制,既可有效延续、继续扩大文艺复兴激发活力与动力的正能量,又能够以己所长,弥补西方现代性的先天不足,修正其负面效应。

一方面,几千年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的历史,尤其是近代虽也曾一度衰落,但依然自强不息,自我振兴、再度崛起的历史,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以来,可以在新的时代重新激发、爆发出新的活力与动力。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可以因应“后文艺复兴时代”修正负面效应的要求。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指出的,“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独特思维方法”有哪些?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允执厥中——出自《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在当前,允执厥中,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也是现代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恰如其分的“度”。此外还有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等。

概而言之,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而特别擅长、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又重放光芒的“独特思维方法”,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顶天立地;执“中”为度,以“和”为贵,求同存异。这种文化传承,这种思维方法,今天依然能重新激发活力,并且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中华巨轮领航共商、共建、共享的新路

按照“后文艺复兴时代”西方列强“国强必霸”的逻辑,有人臆造出“中国威胁论”。那么,快速崛起的中国如何进一步对外开放?也要靠威胁、靠霸道来扩张吗?中国对外开放的途径和模式,与列强过去走过的路子截然不同。中国大力倡导并积极建设“一带一路”,要走出一条与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的新路。

“一带一路”首先是经济建设之路。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促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满足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实现走出国与参与国的平等互利。而今天世界各国看好“一带一路”,不仅因为这条新路有互利共赢的经济愿景,还因为这条新路有互利共赢的信心保障。因为这一开放途径和模式所包含的文化底蕴,避免了重蹈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扩张的老路,破解了“国强必霸”、“赢者通吃”的逻辑,走出了新兴国家与守成国家必有一争甚至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因为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底气。肇始于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既是贸易大走廊,也是文明大动脉,更是世界大桥梁。穿过历史的烟云,顺应各方的期待,今天的“一带一路”应运而生,这一构想凝聚了几千年的东方智慧,闪烁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光辉,承载着沿线地区的复兴梦想,迈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步伐。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注入活力、持续动力。而迎接一场世界性的、并不逊色于历史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中国可以大有作为。

(作者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相关文章:
·李启咏:学术殖民、知识霸权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翟玉忠:真正理解 “中国”不能离开经学
·许家昌:世界,正在进入中国时代
·白云真:述中国书,做中国人
·张可亮:中国经学的涅槃与复兴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