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唯一在中国全身而退的政权:还想卷土重来,结果被打的永远消失了 
作者:[佚名] 来源:[江山社2017-01-13] 2017-06-09


  在一三六八年,对元朝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元朝这个仅仅存在了不足一百年的王朝被朱元璋一行人推翻,但是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并没有死,而是带领着自己所剩寥寥的军队打道回府,回到了他们的故地,蒙古高原。

  这位末代皇帝可是创造了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啊,这可得得益于当初成吉思汗的扩张,让蒙古帝国的版图扩大了不少。元朝只是蒙古帝国的一小部分,所以元朝的灭亡对蒙古帝国影响并不大,只是让他们失去了他们在中国的领土,虽然是这样,但这位末代皇帝最终在无限的悲愤和郁闷中死去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其“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给予了“顺帝”的尊号。

  他的儿子在得知父亲死去的消息后,就在哈拉和林宣布继承父亲的王位,他又维持了八年,还期盼着有一天能将中国也收入囊中。当然,他这个愿望只能是愿望,他不仅达不成这个愿望,还面临着明朝军队的进攻。在一三七二年,明朝的军队一举逼到哈拉和林,这个地方可是蒙古帝国的核心,如果攻破这里,蒙古帝国就彻底消失了。

  所以,蒙古人十分重视这个地方,但是明朝军队因为战线拖的太长,以至于后援不能及时到达,没有成功将蒙古帝国攻破。直到一三九九年,苦苦坚持了二十九年的残元终于灭亡了,但是蒙古的各个部落并没有停止对宝座的争夺。

  在残元势力消灭之后,明朝也对蒙古地区表现出了友好,并且永乐皇帝还承认贵力斥的宗主权,但是随后几年里,贵力斥就被阿鲁台和马哈木打败了,这两个人分别是各自部落的首领,但是他们攻击贵力斥,并不是他们想争夺大汗的宝座,而是他们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部能独立于蒙古,成为一个个体被承认。所以他们在胜利之后就向明朝表明自己的忠心,愿意为明朝效劳。这当然是明朝求之不得并且最希望得到的结果,所以明朝政府给了这两个人很大的支持。

  他们也因为这种支持逐渐壮大势力,就在这时,残元末代皇帝的儿子本雅失里宣布自己是蒙古帝国的大汗,他这个说法马上得到了很多部落的支持。明朝看到这种情况,不免感到威胁,于是永乐皇帝下令要本雅失里表态臣服于明朝。但是一心想要光宗耀祖的他怎么可能臣服呢?

  于是永乐皇帝亲自征战,一举击退了本雅失里,但是明朝也是损失惨重,就在这时,马哈木趁虚而入,当上了大汗,此时他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果断跟明朝翻脸。但是最终马哈木狼狈收场,又经过了一系列的宝座争夺,最终还是逃不过被消灭的命运。

  蒙古帝国灭亡的最大原因就是实行瓜分家族遗产。当创建帝国的人死后,帝国内的首领或者是兄弟就处于独立状态,类似联邦式的国家。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权利越来越少,而在他们的东方和西方都是不可忽视的敌人,在这个时候,结束蒙古帝国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后金!

  一六零四年,林丹上位,他是个有智慧有勇气的可汗,他心知肚明后金对蒙古野心勃勃,由是,自从继位开始,就开始对各个部进行重新的规划统一,在一六二七年,林丹汗的势力范围倍增,声势也变的越来越高涨,但是,就在一六二八年,由十多个部联合起来的蒙古军队与林丹汗的军队进行大战,这一战使得林丹汗实力大为削减。这也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计谋不足,还遇上了能文能武的努尔哈赤,也就是后金皇帝,他也只能失败了。

  经过这件事之后,那些部为了防止林丹汗会对自己打击报复,都纷纷投奔后金,果真就在一六二五年,林丹汗率军攻打科尔沁,但是科尔沁因为后金的支持,实力不次于林丹,林丹撤退。自皇太极即位后,也一直视林丹汗为死敌,在一六二八年时,就曾联合一些部一起攻击林丹汗,林丹汗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

  一六三二年,皇太极再次向西进军,林丹汗面对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清军,无奈向西逃走。林丹逃到了青海,并在两年后就去世了,临死还跟崇祯皇帝一样说道:“自己不是亡国之君。”的确如此,他们都曾为自己的国家努力过,可能是他们的才能不足以让他们光宗耀祖。在一六三五年,林丹的妻、子投降,并且交出来林丹汗的信物,蒙古帝国永远的消失了。


相关文章:
·余云辉:吸引美元纸币刺激中国经济如同饮鸩止渴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胡春雨:王道荡荡——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