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入川》聂剑帆画
前不久,笔者随南方丝绸之路考察团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参观,对三星堆文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既不是天外文明,也不是来自西方或土著文明,而是直接来源于中原的夏文明,是夏王朝迁都四川后创造的。
1、石破天惊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市郊的鸭子河畔,南距离成都约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属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由于其区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这是一个总面积超过12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群。
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古代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被发现,这两个共36立方米容积的土坑,盛装了800多件金、铜、玉、石、陶等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古代文物,显示出此地史前有着一个发达的文明。这些国宝重器的轰然显世,震惊了世界。英国《独立报》撰文说三星堆的发现“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
在三星堆遗址已建成遗址公园和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遗址及遗址内一、二号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千余件珍贵文物。
2、三星堆的大误解
三星堆文化遗址和三星堆文明,并不是一个概念。三星堆文化遗址是跨度时间较长的一个重叠性遗址区,起源于公元前2800年,终结于公元前800年。遗址共分四期,第一期和第二期,即从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比中原任何一种新石器文化类型都要落后的新石器文化,发现了粗糙的陶器和石器。第三期是相当于商代早期至武丁时期,是突然出现的青铜文明,古城和两个大型祭祀坑为主要遗迹。第四期是商代晚期至公元前800年,这一时期是废墟期,即城市和人口突然消失。
但是,长期以来,很多人把三星堆文化遗址和三星堆文明混为一谈,认为公元前2800年三星堆文明就已产生,比夏商文明要早的多。实际上,三星堆文明是指三星堆遗址第三期文化层,它与第一、二期没有继承关系,是商朝时期突然出现,又消亡的文明。
世界上有许多古代发达的文明,如金字塔、南美洲丛林中的玛雅文化等。由于这些文明中的高科技技术,无法用当地的生产力水平解释,故一直被视为“世界之谜”。三星堆文明,也正是这样的“世界之谜”。关于这一段辉煌的文明,没有文字记载,仿佛从天而降,又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又加上人们有意和无意的神化,于是“三星堆之谜”是误解重重、迷雾重重。
3、二里头和三星堆
二里头,洛阳东郊一个看似普通的村庄,这块土地上却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它是夏王期的都城斟鄩。
二里头遗址于1959年被发现,此后对它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是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自夏代第三个王太康开始建设,至夏代最后一个王夏桀,一直以此为王都。
由于没有建立二里头博物馆,二里头发现的大批国宝重器,并没有集中展示,它们分散在偃师商城博物馆等多处。假如我们对二里头文物有了全面的了解,再走进三星堆博物馆,就会现,很多文物不仅是相似,而且是一模一样。
大型嵌绿松石器是二里头和三星堆的代表性器物。绿松石镶铜兽面纹牌饰,二里头发现3件,呈上宽下窄,圆面束腰,弧面,整体呈盾牌状,两侧有圆鼻各二,表面用许多形状大小不同的绿松石片镶钳成,兽面纹,选料及制作很精,图像甚类。三星堆出土了三件,两者工艺相同,材质相同,构图相同。
二里头和三星堆都出土了众多的玉器,如玉璋、玉刀等,两者形状、工艺、材质也相同。至于铜戈、铜簇及青铜盛器,两者之间也无区别。
正因为如此,广汉学者白剑在《华夏神都--全方位揭谜三星堆文明》一书中写道:“三星堆器物虽然‘突然出现’在三星堆三期文化的遗址上,但在整个华夏文明历史上,并非首次出现。它们的前身和祖型都能在华夏文化遗址中找到。特别是能在中原找到它们的近祖文化,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从中原带入蜀地的。”
4、夏桀流亡于南巢
三星堆文明,是在夏朝灭亡后突然出现的,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历史联系呢?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在位期间,商部落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发动灭夏的战争,于公元前1600年打败夏桀,建立商朝。
但是,夏桀并未死,而是到了南巢。《尚书》:“成汤放桀于南巢。”《竹书纪年》《淮南子》《帝王世纪》等文献说,夏桀带妻妾主动逃至南巢之山,即巢山。
这个“巢山”在哪里呢?正是在四川,这从南宋陆游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陆游曾任成都府安抚使参议等闲职,在成都七年,写下了《剑南诗稿》和《天彭牡丹记》。在《剑南诗稿》中,有五首关于巢山的诗,即《巢山》二首和《山居》三首。《山居》诗曰:“平生杜宇最相知,遗我巢山一段奇。”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退而隐居西山。而陆游以杜宇自比,也在四川巢山修有山居。由于当时成都官员,都在天彭(今成都彭州)有山居别业,因此,陆游山居的巢山也应在这里,这里与广汉三星堆甚近。成都彭州至广汉一带,正是“成汤放桀于南巢”之地。
那么,夏桀真的是孤身一人或者带着几个妻妾去的吗?三星堆出土的国宝重器是他们带去的吗?
5、夏朝灭亡之真相
夏桀,名叫癸,“桀”(凶猛的意思)是他的谥号。要击败敌人,首先对其妖魔化。商汤灭夏前,在他的都城会盟了一批诸侯,指出夏桀的罪状有三条,即大兴徭役、重加盘剥、民众怨恨。
按照商汤的这种描述,夏桀应该众叛亲离。实际上并非如此,韦、顾、昆吾、尹国、葛国、有洛等部族一直是夏桀的忠实捍卫者,他最精锐的“九夷之师”是由来自九个少数民族的勇士所组成。夏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伊洛平原遇到了连续数年的大旱,河流干枯,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伊洛竭而夏亡”。 伊河和洛河枯竭,这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足见干旱之严重。
商汤的谋略是逐步消灭忠于夏王朝的诸侯国。而《尚书》等文献记载的汤灭夏之鸣条之战,并非是夏桀的防御战,而是一场攻击战。商汤灭夏前的都城是山西南部的桓曲商城,这已为考古所证实。桓曲商城附近有景山,因此这个城被称为景亳。而鸣条之战的发生地就在景山附近。夏桀的攻击战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放弃都城斟鄩是一次主动撤退,或者把它称为一次迁都活动。
6、夏朝遗民大迁徙
夏桀除带走夏王族和华夏族的一些部族外,还有一批亲近部族,如九夷之族的蜀人和三苗等。
九夷之族,活动于今豫东和山东半岛,这里面包括蜀人。“蜀”最早并非发祥于四川,而是源出于山东一带。在《左传》中,记载了位处东方的一个“蜀”字地名。晋代经学家杜预注称:“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许多学者据此认定,鲁国境内的这一“蜀”地,便是古蜀族人的发祥之所。
三苗是个庞大的部族,尧舜禹都与此部族发生过战争。夏桀之时,降服了三苗,夏桀的两个妃子就来自三苗的岷山氏,在夏商战争中,三苗成为夏朝的盟友。钱穆《古三苗疆域考》说:“古者三苗疆域,在今河南鲁山、嵩县、卢氏一带山脉之北,黄河以南区域。”三苗迁到四川后,被称为羌人或西羌。故《后汉书》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
夏朝遗民迁徙到四川后,也将中原的一些山名带入蜀境。如汶山就是一例。《史记》上岷山皆作汶山,岷山就是汶山。地处今川、甘交界处的岷山,现已成为常识,然而洛阳附近也有汶山。《国语》说:“齐桓公伐楚,过汝河,望汶山。”钱穆说:“汶山,即岷山,在今鲁鲁山。”又如熊耳山,在洛阳南部,但是四川松潘也有熊耳山。洛阳的洛河,古称雒水,而三星堆旁的鸭子河,古名正是雒水。
7、宗庙礼器入四川
夏朝遗民迁徙中,带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宗庙礼器。实际上,得知夏桀迁徙的消息后,商汤派兵进行了追击。《典宝》是《尚书》中的一篇,正文已无,今仅存序言。这篇序言说:“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获宝玉。谊伯、仲伯作《典宝》。”三朡属于九夷之族,随夏桀南迁,被商兵追上,夺取了宝玉。古人认为用玉祭祀神祇,可以避免水旱灾害,故称玉为宝玉。可见,这批宝玉是宗庙礼器。
夺取一个部族的礼器,商汤非常兴奋,命令谊伯、仲伯这两人写了一篇《典宝》的文章,隆重记载此事。但是夏朝的宗庙礼器比三朡部族的更加珍贵,除九鼎外,其它的商汤并未获得,对其下落也未见文字记载,它们哪儿去了?
广汉学者白剑在他的著作中,否定了“三星堆青铜文明出于当地土著”的说法,他综合四川专家的考证和碳十四检测报告及文物简报情况,指出三星堆一二期文化非常原始落后,三期文化,突然涌现出大量的技术含量高于一二期数倍的陶器,“这些陶器与代表夏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说,在夏朝时的山东泰山周围出现了一个有缗氏部落。由于不满夏桀的暴政,有缗氏带着自己掌管的泰山大庙夏朝祭祖祭天的铜器,西迁逃到四川的三星堆,这就是三星堆著名的青铜器的来历。
但是,且不说夏朝时今山东的泰山有没有“泰山”之名,仅就夏朝祭祖祭天之地而言,其宗庙只有一处,在二里头。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是一个以中心殿堂为中心的,由四周城墙、廊房组成的祭祀性建筑群,即夏都宗庙。有缗氏在夏末叛乱,被夏桀剿灭,并未迁徙。因此,有缗氏偷盗泰山庙祖器并逃跑的过程,是不存在的。
但是,白剑提出的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是夏朝宗庙礼器,这个观点,笔者是认同的,它们正是由夏桀带领的夏遗民带去的。
8、千里迢迢迁都路
1986年以来,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一直在进行,重要的发现是,在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发现了城墙和宗庙性质的建筑。遗址上被称为“三星”的三个土丘,实际上是残城墙。
在发掘现场,笔者看到城墙是夯筑而成,工艺与二里头夯筑工艺相同。夯土很纯净,城墙是一次夯筑而成的。给合城内原来发现的祭祀坑,我们知道它是一座建于商初,废弃于商代晚期的都城。这正是文献记载的“南巢”,是夏朝遗民迁徙到四川后的都城,即“南巢古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商朝在中原取代夏朝后,夏朝并未灭亡,而是迁都到了“南巢古城”。
那么,夏桀为什么迁都于此呢?因为这里是夏王朝“南土”的毗邻区。夏王朝的“南土”,指今天南阳、江汉平原、鄂西北一带。据不完全统计,南阳目前已发现夏文化遗址8处,鄂西北和江汉平原发现夏文化遗址15处。这些遗址的典型器物是玉器,洛阳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量绿松石,正是来自十堰、襄阳。
从夏都斟鄩到成都的路线是,二里头南行,越普救关(今汝阳王坪乡),直抵江汉荆湘地区,然后溯江至成都平原。这正是后来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洛阳通掸国(缅甸境内古国)道的第一段。那么,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等大型青铜器,如何从夏文化进行解读呢?(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