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靳之林: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作者:[靳之林] 来源:[] 2016-03-21


编者按:本文为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所著《中国民间美术》一书的前言部分(出版时略有改动),该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靳之林教授通过长期艰苦的实证考察,对中国本原文化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70年代初,我离开长期担任教学工作的高等美术学院和艺术院校,来到我的生活创造之乡、中华民间文化摇篮的黄河流域中上游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安家落户。在延安基层群众艺术馆和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的13年里,由于工作的机遇,使我长期深入到这片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后来由于生态变化而形成长期的交通封闭和文化封闭,从而保留了极其深厚的中国本原文化的黄土高原,进行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民间文化的实地考察和考古文化的普查发掘研究,以实证考察为基础的民间文化、考古文化与历史文献古史传说三者结合相互印证的方法,进入到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深层领域。完成黄河流域的文化考察,再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由新疆到山东和台湾、由黑龙江到海南岛的全国范围的实地文化考察,考察它的不同民族与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与其共通的中国本原文化哲学内涵;90年代开始,再由中国到印度、巴基斯坦、西亚、土耳其、埃及,由希腊、罗马到欧洲、美洲,进行民间文化、考古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实地考察。把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研究,放眼于人类大文化的背景之中,研究人类共通的文化意识和独特的民族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

  在中国考察,当我深入到黄河中上游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山沟农村时,那里以剪纸、刺绣和面花艺术形态为代表的作为图腾保护神的全兽型的龟、蛇、鱼、蛙,半人半兽型的龟身人面、蛇身人面、鱼身人面、蛙身人面,以及全人型的人格化神“抓髻娃娃”,简直是铺天盖地,它积淀了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图腾文化发展演变的三个历程,使我感到进入了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进入了一个远古部落集团的文化中心。它与中国古史传说文献和地方志研究相互印证,这里正是华夏氏族部落集团的摇篮,传说中的龟蛇鱼蛙图腾的黄帝氏族文化的发祥地,黄帝的陵墓也埋葬在这里的黄陵县。史载黄帝姬姓,五千年后的今天,姬氏家族仍然集中在这里;在考古文化地下发掘中,黄河中上游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双鱼人面图案和陶盆上的所谓“渔网”符号,今天依然流行在这里的农村,被作为生命之神繁衍之神和生命符号的超自然功能,活在群众的社会生活之中。它并不是如论者所解释为反映半坡人渔猎生活的生活形象和艺术形象,而是反映人类生命意识的文化符号与阴阳相合化生人类万物和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的哲学符号;同样,黄河中上游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五千年前马家窑文化彩陶盆上五个手拉手的即论者所谓“舞蹈娃娃”彩绘符号,在五千年后的今天,在这里的民艺巫俗剪纸中,依然被作为招魂辟邪的抓髻娃娃生命之神“五道娃娃”(东西南北中五方神),活跃在农村社会生活之中。它也并不是像论者所解释为劳动之余在大树下舞之蹈之,反映原始社会劳动娱乐生活的生活场景。地下出土的考古文物不会说话,但现在仍然生活在这里的黄土高原窑洞里的老大娘为它作出了无可置疑的解释,因为在今天的巫俗民俗社会生活中,她们依然在使用这些五、六千年以前的文化符号密码。

  当我完成黄河流域文化考察进入长江流域,深入到长江中游湖南、江西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的江西萍乡农村时,那如火如荼的“五里一傩神(傩神古庙),十里一将军(傩神古庙)”的傩面傩仪傩舞傩戏傩文化,和头戴牛角人面面具的人格化神主神盘古“开山”,也使我感到进入一个远古部落集团的图腾巫文化世界。按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这一带曾是头戴铜头牛角图腾面具的牛头人身的以蚩尤为领袖的三苗九黎部落集团的中心。这与这一带地下出土的商代青铜牛角傩面和面具陶范,得到了相互的印证。说明这一带确是中国古史传说文献中记载的牛图腾的三苗九黎部落集团的中心。后来我深入到长江中上游的贵州山区苗寨,与湖南、江西边区的萍乡同样,这里也流行着以牛角人面面具为主神的“开山”傩面傩仪傩舞傩戏傩文化。牛图腾的苗族认为牛头人面的人格化神蚩尤(即盘古“开山”)是他们的祖先,原祖籍在湖南江西一带,三苗九黎蚩尤部落集团与华夏炎黄部落集团大战被战败之后;后来辗转迁徙到这里的。贵州苗寨没有古傩神庙,也不见地下出土的牛角青铜面具和面具陶范,说明苗族祖先原来不在这里,是蚩尤与炎黄部落集团大战战败之后由湖南、江西边区辗转流徙到这里的。长江流域的活着的民俗文化傩文化作为研究中国本原文化的活化石,这在中国其他地域的考察也大致如此类比。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考古学家主要是通过出土文物与文化遗址的发掘和考察,历史学家主要是通过历史文献的文字记载。但是考古文物不会说话,历史文献古史传说众说纷纭难辩真伪,何况即不见诸考古发掘,又不见诸历史文献,就完全成为空白悬案。然而由于被称为人类四大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没有发生文化断裂,以及它的多民族的幅员辽阔的国土等特殊的历史与地理因素,至今在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民间文化中,仍然保存着极其丰富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光辉灿烂的氏族文化高峰,后来由于天灾人祸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形成长期的交通封闭和文化封闭的地域,在民间文化社会生活之中,仍然无孔不入的保存下来极其丰富而完整的原生态的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历史文化活化石,在中国广大农村形成无数星罗棋布的地域性的中国本原文化活化石博物馆。地下出土的考古文化死文物不会说话,地上活着的民间文化活文物为它作出了令人叹服的解释。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抱着古史文献由书本到书本争论不休的古史辨疑,由于当代仍然活着的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历史文化积淀,为它做出了无可置疑的回答。作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哲学之源的中国本原哲学体系,仍然作为民间文化的哲学基础和主体内涵,无孔不入地完整地积淀于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之中。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为我们创造了研究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极大优势。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形成一个独立于世界的、以民间文化实证考察为基础的民俗民艺与考古发掘和古史文献三者结合、相互印证的立体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本原文化发生发展的轨迹,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基因。以农村劳动妇女为主体的中国农村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它是中国亿万劳动群众的群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它溶于民族群体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社会生活之中;它是由原始社会到今天的中国本原文化的传承延续,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特征;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态中,历史最悠久,群众性最广泛、地域特征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是中华民族由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它自身的艺术价值,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美学、艺术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等等多学科的文化价值,它是由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的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凝聚结晶。从民族文化的整体来看,民间文化体现着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感情气质和心理素质,体现着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它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作为人类基本文化意识的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体现着由此而形成的混沌化分阴阳,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体系。

  生命与繁衍是宇宙万物一切生物的本能,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并由此升华为混沌化分阴阳,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宇宙观。这种阴阳观与生生观统一的中国本原哲学体系,诞生于六、七千年前的中国原始社会,构成中国本原文化宇宙观的核心。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生发展的文化基因,贯穿于由原始社会到今天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始终。虽然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为相对不同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但其作为文化基因的内核则是绝对的不变的。人类的遗传靠的是遗传基因的传承,即指存在于细胞内有自身繁衍能力的遗传单位的传承。同样,人类各民族文化的传承,靠的也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即民族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核心是中华民族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研究,即民族文化基因的研究。纵观历史,人类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中发展起来的,在当代人类文化以空前规模相互融合的信息时代,尤其如此。但是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内因总是根据,而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研究人类文化与民族文化发生发展的文化基因,研究它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应该成为当代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纲领性课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农村大部地区古老的传统民间风俗与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仍将继续传承下来,有些将不可避免地逐步消失和转化,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古老民俗民艺拥有者的群体,过不了多久也将陆续亡逝,随着地上历史活化石群体的消亡,中国这一独特于世界的人类文化与中国本原文化的研究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优势研究中国本原文化和文化基因,就成为当前紧迫的历史任务。

  关于民族和人类文化基因的研究,解开民族和人类文化基因的密码,这是一个由天文到人文,由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需要长期的努力。


相关文章:
·《中国拯救世界:应对人类危机的中国文化》(修订版)出版书讯
·厉传:稷下学宫——文化思想交流的好范式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陆寿筠:西方二元哲学对中国文化的肢解
·陆寿筠:阴阳六讲之六——人类文化的阴阳五行(6)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