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
平凡——南怀瑾老师三周年忌感怀 
作者:[枫桥] 来源:[作者惠寄] 2015-10-08


    晨起,送儿子去新区学英语,送到后,我又回单位值班。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的脑海一直在盘旋昨夜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先生南怀瑾》。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四,老师的忌日,整整三周年了,虽然世事变化,我等闲人莫能逆测,但可以告慰老师的是,老师的学问,正在不断弘扬;老师未尽的接续传统文化的事业,正在蓬勃兴起;老师的事功,正逐渐形成巨大的时代趋势。

    记得老师荼毗仪式后,宏达兄长命我写篇文章,后来收在了《点灯的人》一书中,文中我写到了自己跟随老师学习的一些真实体会:“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他展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普通人”,昨夜,看到纪录片里引用了老师的这句诗文,又提到了老师临走前留下的最后遗嘱:“平凡”,一时间,三年前的明月又从心底悄然升起,不禁悲从中来。

    南怀瑾老师平凡吗?在世俗看来,他的出场亮相即不平凡,他青年时即文武全才,又在军阀林立的西川登高一呼,招了一个团的土匪兵,挂少将军衔,任教中央军校,与文武高官、宿儒新进交游甚广,且深得中枢赏识。他曾说过自己年轻时踏上社会,是准备当“皇帝”领导社会的。世人所汲汲追求的高官厚禄,在他年龄、学识、才干、乡情、派系等等的诸多优势下似乎唾手可得,就社会身份和气魄志向而言,他已然不平凡。但看似前途无限的他为了寻求宇宙生命的真谛,毅然抛名弃利,繁华里寂寂转身,追求中华文化的心脉精髓,这不是常人所能够做到。

    蜗居台湾时,老师长期没有正式工作,家中连成语“家徒四壁”所描写的穷得只剩四面墙壁的要求也达不到,在这种处境下他仍然还要为文化事业而殚精竭虑。他东挪西凑地借钱,乃至借高利贷,每天冒着周转不灵破产坐牢的风险,不是为了家庭,而是为了支助学生学习真正的中国文化。老师当时虽穷,但穷得不平凡,一间破屋,而老师怡然自得,满面春风,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的,而他又就是整个世界。“身无分文,富可敌国;手无金印,权倾天下?”,这送给南老师的十六个字,真是形象。

    他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凭一己之力,将一个如同文化沙漠,而且殖民思想泛滥的台湾亲手塑造成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区域,晚年又为祖国竭尽心力,致力于铺就一条人心的大道。两千多年来,文盲人口始终占据很大比例,学问往往都是贵族、富户、学者等等少数人的专利。史上第一次,有人借助全国扫盲、信息爆炸的历史契机,对两千年来学者误解误读的一些传统文化拨乱反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弘扬传统文化精义。上至朝堂,下至村野,只要识字,人们都能从他的书中了解到原来传统文化是如此平易近人,随处可见,随手可用。学问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神秘之物,他将传统文化真正扎根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古往今来能被称为老师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南老师显然是个不平凡的老师。可是,他却曾一再地要求大家平凡,而且将其作为最后的遗嘱,这不容我们轻易忽略过去。很显然,老师是希望大家不要把他看得神秘,也告诫大家,要懂得做一个平凡的人。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什么是平凡,如何做到平凡,同样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说,做个普通小百姓,每天朝九晚五,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平淡度日即是平凡,那么这种对平凡的判断是基于人的身份区别,可是,老师绚烂的人生出场即远超小百姓的奢望,他的学生中,政经要人比比皆是,可见身份,并非平凡的重点。

    学问才能呢?老师的学问在学生的心目中,即是当代孔圣,在学者眼中,却常是垃圾、反智;他的才能手段,挟王霸纵横之术,毋庸怀疑;至于体道之深,更是罕有可匹,他自己也在将修行与当代生命科学结合研究的同时自言这些学问: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这些登峰造极的学问才能,老师视为平凡,可见,学问才能,也非老师所要求的平凡的重点。

    建功立业呢?无论政治、文化、经济,老师的事功渐渐地为人所知,特别是能够将命若悬丝的中华文化接续起来,这何尝不是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可是这也同样在老师心中不值一提。

    不管列举什么,老师都对自己有一句反复讲过,并阻止学生将其从书中删掉的评价。他常常会说,自己“平生一无所长,一无所能,一无是处”,甚至说自己所做“没有一件是对的”,这些话,也被放进了记录片中。粗粗听了,往往会觉得是老师自谦,其实还真不是。这里蕴含着多少学问,着实跟那个平凡的两字遗嘱相应。我想还是回到那首诗:

    “不二门中我亦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

    老师把“无能”视为聪明绝顶,而且也说自己一无所能,那么难道无能就是平凡吗?可是,再怎么笨,大家又都是有点聪明的人,怎么又能做到无能呢?

    独自呆在办公室窗口,仲秋的阳光照在身上,颇是舒服。望着楼下车来车往,时间仿佛凝滞了。

    同样的阳光,一定照在无数前人的身上,同样的宁静,一定出现在无数人的脑海心田。逝者如斯,我们不追逐时间,时间却稳稳地流淌。我们追逐名,追逐利,追逐位,追逐健康,追逐舒适,追逐感情,而这一切,却都在追逐的过程中,从指缝中流逝。普通人的心思终日在追逐之中,白日里一个心思攀逐着另一个心思,夜间是一个梦攀逐着另一个梦,并且,以实现这些心思理想为目标,为荣誉。可是,心思易变,也的确时刻随环境在变异,有谁能够把这些东西都视为无用之物而将其放下呢?绝少。而且即使想,似乎也办不到让思想念头消失,除非是聪明绝顶者,或者是自认无能、傻瓜者。

    记得老师曾经讲过一个马祖返乡的故事。马祖得道返乡,乡人听说来了个得道高僧,纷纷前来顶礼,当发现原来就是村里那个马簸箕(马祖幼时以编簸箕为生),顿时做鸟兽散,马祖为此感叹“得道莫返乡,返乡道不香”。但是马祖的嫂嫂没有文化,也没见过世面,深信马祖,马祖教她用一根绳系着个蛋,每天闲暇时听蛋里有没有声音出来,当听到有声音出来时,就能成道。她就每天听,旁人笑话也不管。几年后绳子烂掉,鸡蛋掉下,马祖嫂嫂豁然开朗,悟道了。所以,老师常常说,天下绝顶聪明的人极少,如禅宗的六祖慧能只有一个,因此只有天底下最笨的笨人,放下一切自以为是、自以为不是,才能够体悟无上的大道。这个小故事也许能为老师的无能之说作一个线索吧。

    类似的故事,老师讲过很多,如马祖嫂嫂这样佛家修行的,甚至老师说释迦摩尼佛祖同样这样,他抛弃王位,跑出去苦修,不是为了自己修,而是为了天地生灵去修,不是最笨的笨人,大概做不到。儒家呢?他也把孔子、孟子这样神坛上的人物请回生活,孔子还原为虽到处失败,恍恍如丧家之犬,也不改接续文化心脉的初衷,孟子还原为能够折一下腰便可获得施政机会,却非要跟大王硬杠其理念的死脑筋。这些都是聪明绝顶的“无能之辈”,他们不争一时一己之利,却获得了千秋。同样,南老师也是如此孜孜于传统文化的接续,他致儿时好友林梦凡先生的亲笔信中感叹:“我亦年迈,常在身心煎熬中过日子,只是能忘身忘生为人谋,为国谋,尽此微躯,不计成败而已。”这也是南老师与孔孟、释迦文佛跨越千年岁月的心意相通吧。

    看来,放下自我的执念,如孔子所言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自视聪明,不思想僵化,不固执己见,甚至不考虑自己,忘记自我才与老师所言的平凡能够挂上钩。如果你有财富权势,那请记得财富权势是有使用有效期的,它能造福,也能造祸,不必骄意忘形;如果你有学问知识,那请记得学问知识并非是生命的必须品,它们买不来元气充沛,换不来开怀大笑;如果你有功劳苦劳,那请记得功劳苦劳都已过去,背在身上,那就是负担,南老师那么多事功,都自认不值一提。如果,你也想犯傻,请问,你犯傻是为什么?学佛吗?学圣人吗?学老师吗?不,也许你再挖挖你的内心,是不是也想学他们的不平凡呢?那就三思吧。老师让我们学的是平凡。

    我们每一个人,往往总是力图让自己变得不平凡,然而每一个人,本质上又都是普通人,身体都是同样的零件,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各有各的喜怒哀乐,身处在不同的利益交织,上演着不同的悲欢离合,如此而已。可是我们往往被外界那些变幻的环境所吸引,被内心杂乱无章的心思所沉溺,我们失去了原本平实清朗的自己,仿佛自己只是一个被外界环境要素所定义的产物,而不是有着无限美好的自我。我们劳碌自己、使用自己,却从未在意自己的呼吸、自己的心跳,也往往忽略了觉察自己的举手投足。我们把心思放在远方,常不安于身边浅近的日常生活工作乃至不安于枕边人,就如同鲁迅笔下,再低微的阿Q,也不认为自己是个平凡人,非要想象十八年后还是条好汉。

    中秋的太阳,中秋的月,亘古以来就高悬空中,阿Q看到的,跟所有大人物看到的都一样,清风明月不需一钱买,这些没有人为造成价值体系的东西,最为平淡,最不值钱,却又是人最不可或缺的。其实,只有真实地发现自己的平凡,才能在可怜的烦恼背后找到宁静,在无谓的追逐背后找到真实的心愿,进而打破禁锢自我的那层层无形的罗网,找寻到小我背后的真实大我。还原真实的平凡的自己,才能开启民胞物予的精神,实现传统文化心脉的传承。若非透彻懂得,人生只是沉沦在无限烦恼的循环中而已。

    需要补充的是,很多人一提起放下、平凡之类的话,往往就形成了万事不管或者甘于平庸的消极意向,这也离老师所说的平凡差得太远。看老师的所有学问指向,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说,在根本立场上,老师是清净无为的,那么在实际的处事中,老师于自己和学生,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观老师的一生言行,始终处在不断精进的过程中间,从未懈怠。虽然悲愿宏大,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事皆作于细,老师能够每时每刻都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和一言一行。虽然志向远大,但他立身处世坚定,未尝浮移散漫。他从不好高骛远,总是脚踏实地,虽然成就卓越,日子还是日子,使命还是要在平淡的日子中一点一滴地去积累,于其心中,自然无从骄傲、懈怠。当无数的平凡沿着同一个方向累积到一定程度,不平凡就出现了。

    自小齐埋于小草,而今渐却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是老师非常喜欢的一首诗,大树淹没在小草中时,默默无闻,平凡又平凡。当小草长成了凌云大树,人们又赞叹其高,却忘记了它也是从小草那般弱小一点点地长大。人们总是希望自己一出场就是大树,左手屠龙刀,右手倚天剑,心中满是英雄豪杰、成功者的形象,但是,连游戏也不带这么玩的,何况人生。

    如果非要在平凡和不平凡中找一个标准,那么去认真学习老师写的《话说中庸》吧,平凡,也许可以和老师注解的中庸相印。

    三年了,我见到大江南北,有为数众多的南粉,更有无数普通的群众,大家一起学习老师,传承文化,其中有很多人非常优秀。三年来,我也保持与师兄师姐们的沟通,就我所见所感,每一位同学,不管相互之间如何的关系,都在各自的领域忘我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他们日复一日,平凡而又卓绝,这种努力的背后,显然衬着老师智慧的远见、人格的感召以及他言传身教的熏陶。“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老师曾说:“我们真正的生命,就像用一根火柴把它点燃之后,把这个火传到蜡烛上去。火柴擦燃过一会就熄灭了,火柴的形象没有了,可是传到蜡烛上的火呀,那个光明永远不断,延绵不绝。”火柴烧完了,可是它精神的生命,永远是亮的,而且是无穷无尽的。

    老师永远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与我们同在,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复兴,老师的学问将被不断挖掘和应用,南怀瑾这个名字也将更加耀眼。

    让我们牢牢记住并且认真思考老师的叮嘱,简单而又深邃,大道无形——

    平凡。

                      (作者是南师晚年的学生)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为何我们要“增续六经,再造中学”(答崔晟老师)
·国家领导人请南怀瑾先生讲学,先生著了一部书作为回应
·南怀瑾:不要高估他人而毁灭自己,他们的祸根早已埋伏
·吴铭:余云辉老师的这篇文章极好且及时
·翟玉忠:经子贯通乃真孔——读付金财老师书跋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