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樊树志:全球化贸易与大明帝国 
作者:[樊树志] 来源:[] 2015-02-02

编者按:本文选自樊树志先生《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一书的“导论”部分,该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樊树志,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是世界历史上的“地理大发现”时代,或者说“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麦哲伦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占据印度西海岸贸易重镇果阿(Goa),以及东西洋交通咽喉马六甲(Malacca),来到大明帝国的东南沿海。西班牙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来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国沿海。这两个国家的商人都把与中国贸易当作首要任务,或者说作为牟取巨额利润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大明帝国永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就使大明帝国进入了全球贸易的体系之中。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为了把中国商品运往各国,构建了几条国际贸易航线:澳门—暹罗(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澳门—长崎(日本)航线,澳门—马尼拉(菲律宾)—阿卡普尔科(墨西哥)航线。在这些航线上航行的大帆船,把明朝的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商品,运往各国。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来安排远东贸易,每年五月至六月,他们乘坐大帆船,顺着夏季的西南季风从果阿起航,装载着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货物,以及原产于美洲,经里斯本转运来的白银货币,抵达大明帝国的澳门。在其后的一年中,把货物与白银换成明朝的生丝、丝绸、黄金、铅、水银、糖、麝香、茯苓、棉纱、棉布等商品,在第二年初夏,乘着季风继续东航,进入日本长崎,把生丝、丝绸、棉布等中国商品,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装上日本白银以及少量其他货物,乘着同年秋天的季风返回澳门。他们再在澳门用日本白银大批购买明朝的生丝、丝绸、瓷器、黄金等物,到第三年秋天,才乘着季风返回果阿。由澳门运往果阿,再由果阿运往里斯本的明朝商品,数量最大的是生丝。1580—1590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有3000担,价值白银240000两,利润达白银360000两;1636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中国生丝有6000担,价值白银480000两,利润达白银720000两。由于中国对印度等地的香料之类商品需求量不大,葡萄牙商人必须用大量白银来购买中国商品。这些白银是墨西哥、秘鲁出产的,由葡萄牙、西班牙商人运往欧洲大陆的塞维利亚、里斯本,再运往果阿。以至于当时马德里商人说,葡萄牙人从里斯本运往果阿的白银几乎全部经由澳门进入了中国①。

    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当时日本对明朝生丝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用来制作绢制品)。当时大内氏城下町山口的机织业名闻遐迩,最大的机织业中心莫过于京都的西阵,但生丝产量严重不足,17世纪日本的生丝总需求量三四十万斤,几乎完全仰赖葡萄牙商人从中国运来②。据统计,1600年前后葡萄牙商人从澳门运往日本长崎的明朝商品,首屈一指的就是生丝(500~600担)、丝线(100~500担)、绸缎(1700~2000担),它们的利润率分别是75%~87%、164%~186%、111%~127%;其次便是棉纱(200~300担)、棉布(3000匹),利润率分别是128%~157%、177%~186%③。

    西班牙商人的“马尼拉大帆船”(Manila galleon),则把福建月港运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秘鲁、巴拿马、智利。马尼拉大帆船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后,就在当地举办盛大的集市,明朝价廉物美的生丝、丝绸深受欢迎,十分畅销。其影响之大,据说,使得当地的丝织业就此趋于衰落。1600年,西班牙殖民当局对当地的养蚕户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由源源不断输入的明朝蚕丝为墨西哥的工厂提供原料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C.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m: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Lisbon,1963,PP.181—182;全汉舁《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2期(1986年);万明《早期中葡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2页。

 ②大隅晶子《十六、十七世纪的中日葡贸易》,《东京国立博物馆纪要》第23期(1998年)。

③C.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rnacom:Annals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1555—1640,PP.179—181;黄启臣、邓开颂《明清时期澳门对外贸易的兴衰》,《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④艾·巴·托马斯《拉丁美洲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131~132,191~199,222页。

    据严中平的研究,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从中国明朝运去的棉布很快就成为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必需品。1591年西班牙的菲律宾总督发现,当地土著居民因为使用中国衣料,不再种棉织布,所以下令禁止土著居民使用中国衣料(丝绸、棉布)。1592年,这个总督报告西班牙国王说,大明国商人收购菲律宾棉花,转眼就从中国运来棉布。棉布已成为中国在菲律宾销路最大的商品。同样,至迟在1680年代,中国丝绸就已威胁到西班牙产品在美洲的销路。17世纪初,墨西哥人穿丝绸多于穿棉布。到了1637年,情况愈发严重,墨西哥的丝织业都以明朝丝为原料,墨西哥本土蚕丝基本上被消灭了。邻近墨西哥的秘鲁也是明朝丝绸的巨大市场,明朝丝绸在秘鲁的价格只有西班牙制品价格的三分之一。明朝丝绸不仅泛滥于美洲市场,夺取了西班牙丝绸在美洲的销路,甚至绕过大半个地球,远销西班牙本土,在那里直接破坏西班牙的丝绸生产①。

    无论是澳门—果阿—里斯本航线,澳门—长崎航线,还是月港—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航线,当时大明帝国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丝、丝绸、棉布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的香料之类,葡萄牙、西班牙始终处于贸易逆差之中,中国则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之中。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对方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白银货币。因此这种贸易被外国学者称为“丝—银对流”或“丝—银贸易”。这种状况也延续到了后来的清朝,持续了近两个半世纪,美洲的白银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化贸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把西方国家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称为“商业上的‘纳贡’”。他在《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中写道: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无论从经济分量上来看还是从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看,或者从人均消费看,或者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机制的发展看,欧洲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谈不上称霸。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尼德兰或18世纪的英国在世界经济中根本没有霸权可言……在所有这些方面,亚洲的经济比欧洲“发达”得多,而且中国的大明帝国、印度的莫卧尔帝国,甚至波斯的萨菲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具有的政治分量乃至军事分量,比欧洲任何部分和欧洲整体都要大得多。

      ——(1500—1800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明朝人做生意,不得不向明朝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

    ——“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大明帝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因此,正如印度总是短缺白银,明朝则是最重要的白银净进口国,用进口美洲白银来满足它的通货需求。美洲白银或者通过欧洲、西亚、印度、东南亚输入中国,或者用从阿卡普尔科出发的马尼拉大帆船直接运往中国。①

    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论断!对此学者们或许见仁见智,有不同意见,但他所揭示的历史事实——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逆差之中,却是无可置疑的。

    关于这点,中国学者早已有所关注。梁方仲的论文《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指出:“欧人东航以后,银钱及银货大量地由欧洲人自南北美洲运至南洋,又运来中国……由大明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1644年)的七十二年间,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由于贸易的关系,至少远超过一万万元以上。”②而对此研究得最为精深的当推全汉舁。他在1969年发表于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2卷第1期的论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系统地分析了这个问题,所提供的资料与结论,至今无人能够超越。他写道:

      ——自1565年起至1815年止,共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艘至四艘(通常以两艘为多)载重由三百吨至一千吨(有时重至二千吨)不等的大帆船(gallon),横渡太平洋,来往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Acapulco)与菲律宾马尼拉(Manila)之间。

    ——在16、7、8世纪间,每年由大帆船自美洲运往菲律宾的银子,有时多达四百万西元,有时只有一百万西元,但以二三百万西元的时候为居多……到了1765年2月10日马尼拉最高法院检察长向西班牙国王上奏说:“自从菲律宾群岛被征服(1565年)以来,运到这里的银子已经超过二万万西元。”其后,依照德科民(De Comyn)的计算,在由1571年至1821年的二百五十年中,自西属美洲运抵马尼拉的银子,共为四万万西元。

    全汉昇认为,这四万万西元(即比索)当中,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③。

    全汉昇的这一研究成果,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法国年鉴派学者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说:“一位中国历史学家最近认为,美洲1571至1821年间生产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被运到中国,一去而不复返”,就是征引全汉昇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大明帝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27、166~167、169页。

②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6卷第2期(1939年)。

③全汉昇《中国经济史论丛》第一册,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第435~450页。

    布罗代尔认为,16世纪“各种协力促成的运动”是从西班牙前往美洲。从贸易角度看,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同菲律宾的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用于收集中国明朝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他认为这种远程贸易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起到巨大影响。从事对外贸易的大明国商人在1638年日本实行闭关锁国后,同荷兰商人一样,甚至比后者更加有效地参加与日本列岛的丝绸和白银的贸易;他们在马尼拉接收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运来的白银;大明帝国始终派人出外经商,中国明朝的工匠、商人和货物深入南洋群岛每个角落①。

    这种盛况与当时中国的江南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中国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正如全汉昇所说:“中国丝绸工业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技术比较进步,成本比较低廉,产量比较丰富,所以中国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售,连原来独霸该地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大受威胁。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中国蚕丝生产遍于各地,而以江苏和浙江之间的太湖流域最重要……海外市场对中国丝与丝绸需求非常大,因而刺激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和货币所得大量增加,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②全汉昇所说生丝与丝绸的出口,“以江苏和浙江之间的太湖流域最重要”,指的就是江南丝绸业市镇集中的地区,这些市镇及其四乡以出产优质生丝与丝绸而闻名于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布罗代尔著,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三联书店,1993年,第167~197、432~435、647页。

②全汉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2期(1986年)。

③李侍尧《奏请将本年洋商已买丝货准其出口折》,《史料旬刊》第十五期。

    这样的外贸形势,刺激了中国江南地区蚕桑丝织业的蓬勃发展,进入了“外向型”经济的轨道。这种情况在明朝后期就已初露端倪,随着马尼拉大帆船把从福建运来的湖丝及丝织品运往美洲。在马尼拉港,“当日在中国每担值银一百两的湖丝,运到那里出售,起码得价二倍。除西班牙人外,有时日本人也在那里收购湖丝。当大家在市场上争着购买的时候,湖丝价格更急剧上涨,每斤售银五两,即每担(售银)五百两”①。处于对外贸易前沿的福建、广东,鉴于太湖流域的湖丝及丝绸外销势头的旺盛,也纷纷从事以湖丝为原料的丝织业。全汉昇写道:“当太湖沿岸居民大规模种桑养蚕的时候,因原料供应充裕而产量增加的丝织工业,并不以江、浙各地为限,就是距离较远的福建、广东,也因能够利用品质优良的湖丝或吴丝,而织造出更多更好的绸、绢、纱、缎等物……此外,福建以南的广东也出产蚕丝,但丝质不佳,故那里丝织工业也以吴丝来织造甲于天下的纱、缎。”②

    太湖流域的湖丝及丝绸的出口,进入清代以后,从1670年代末期起,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生丝的出口欧洲,逐渐有了历年可以比较的统计数字。1679—1833年的155年中,每年的出口量,从8担上升到9920担;从1840年代中期起,每年的出口量经常在5万担以上;1890年代初,中国生丝的出口量第一次突破10万担大关;1920年代末,中国生丝出口曾经达到19万担的高峰;1845—1929年的85年中,仍保持年增长率3.5%的上升趋势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全汉昇《自明季至清中叶西属美洲的中国丝货贸易》,全氏《中国经济史论丛》第一册,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第459页。

②同上书,第454页。

③汪敬虞《中国近代生丝的对外贸易和缫丝业中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汪敬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41~342页。

    棉布出口中的地位也是如此。在明朝晚期,中国棉布开始畅销海外,由于价廉物美而在世界市场上所向披靡。中国棉布远销南洋群岛,在16世纪后期有了历史文献的记载,17世纪初,被称为Cangas的中国棉布,由澳门向南洋的望加锡和交趾支那出口。与此同时中国棉布由澳门开往长崎的商船运往日本。18世纪初,中国棉布销往俄国,称为Kitaika的中国棉布在对俄出口中商品中占据首位。1730年代,中国棉布首次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运销英国,以后几乎遍及欧洲国家以及北美大陆④。

    从明代开始江南地区及其四乡生产的生丝、丝绸、棉纱、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行销海外,在全球化贸易中,遍及亚洲、欧洲、美洲。这种盛况,是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所望尘莫及的。连续几个世纪,数量巨大的货源,从中国流向海外,刺激了晚明经济的繁荣昌盛。把大明帝国的这种经济称为外向型经济,是毫不为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大明帝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20、166~167、169页。
 
②全汉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棉纺织业》,《中国经济史论丛》第二册,第639、640~641页。

③同上书,第639、642页。

④全汉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2期(1986年)。


相关文章:
·翟玉忠:全球化时代中华大道智慧必将流行
·翟玉忠: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本质——不平等
·余云辉:如何取得中美贸易谈判的最终胜利?
·余云辉:美国剑指中国三大领域 ——中美贸易协议后果严重
·孙超:英法贸易战——18世纪工业革命的残酷“暗线”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