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技艺
中国——一条腾空而起的经济巨龙(十) 
作者:[红钻] 来源:[作者惠寄] 2013-11-14

 

                       十    沧海桑田

    中国的未来将会怎样,历来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会象前苏联那样崩溃,有人说会象南美那样衰落,有人说会象德日那样被击败,有人说会重新陷入周期律,他们总是能找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也有人说将会兴盛强大,不过是在某一个遥远未知的将来,言语中总是显得不那么自信。2005年曾有人预测中国的GDP将2030年超日本,那时即便是最乐观的人也认为这纯属天方夜谭。但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是,实际上这个超越只用了5年,在2010年便达成了。现在的中国则已经全方位地超过了日本,表现在世界500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自然》文章、超级计算机500强等各个方面,其中个别的甚至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如果有人穿越回10年之前,把这些说给当时的人听,一定会被认为是个疯子。

    然而中国的发展速度却超过了最大胆最疯狂的想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实实在在的奇迹。那么,如此的奇迹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答案是:工业化。农生产业必须建立在工业的基础之上,而第三产业则是依附在工业之上的附加产业,只有工业才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产业。工业具备改变世界的力量,也是造就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虽然中国的完全工业化才仅仅完成了一半,就已经打造出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奇迹中国,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工业体。未来的中国会怎样,取决于未来的中国工业将会怎样。只要中国继续坚持工业化道路,工业也必将继续推动中国的进步,创造出更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

A.工业基因

    要想知道中国的未来,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的过去。一般人们都把古代中国当作是一个彻底的农业国,甚至有“黄色文明”的说法。这些看法是错误的,至少也是片面的。虽然中国从来都是以农业立国,但并非是和工业绝缘的,更非象某些人宣扬的那样,是西方在近代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于是我们才有了工业化。实际上恰恰相反,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的文明传统中,自古以来就有着工业的传承,并且比西方世界的更加古老和系统,中国人的身上一直携带着工业的基因,并且比西方人更深入骨髓。

    工业的本质就是改变,就是以科学为指导、以能源为驱动、以技术为手段去改变我们身边的世界,或者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我们的祖先打制第一块石器开始算起,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也就是工业的发展过程。尽管打制石器标志着人类与野兽的分野,是人类文明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但是这种制造技术只能被称为原始手工业,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工业。现代工业具备如下特征,硬件上包括:利用超越体能的外部能源、标准化的产品、机器制造、分工合作的生产方式和高度组织化的生产机构(工厂)等等,软件上包括:生产规范、管理体系和技术传承等等。用这些标准去衡量的话,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国家是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不必感到惊讶,也并非耸人听闻,当年那个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大秦帝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业化国家,特别是兵器工业方面。

    在工业管理方面,秦帝国实行“物勒工名”,即把各级制造人员的名字依次刻在产品上面。出土的秦代兵器上依次刻着相邦、工师、丞和工匠的名字,相邦、工师、丞和工匠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国防工业部部长、兵工厂厂长、车间主任和操作工人。这种制度在现代被称为质量溯源管理。这些职位和制度还表明,秦帝国的生产机构是高度组织化的,其中的工人更接近于有组织、有纪律的现代产业工人,而不是一般的手工作坊中的自由劳动者。此外,和存在很大随意性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不同,秦的兵工厂中还存在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机制,每一件兵器在出厂前都必须经过层层检验,合格后才会放行。质量检验和质检员都是现代工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产品制造方面,秦帝国的兵工厂已经实现了配方和工艺的标准化,产品具备一致性和互换性。从出土的秦代兵器来看,不同时期的兵器具有几乎相同的金属成分构成,不同地区生产的兵器具备几乎完全相同的外形,同一批出土的上万只箭簇完全相同,其三个棱边的尺寸平均公差只有0.8mm,出土的弩机构件不但结构精巧而且具备互换性。所有这些都表明,秦帝国的兵器是依据规范和标准进行制造的,已经具备了现代工业品的特征。工业品不同于艺术品、手工制品,最大区别就在于工业品具有标准化、一致性和互换性的特点。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所有的现代工厂都是在一系列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规范之下进行生产的;互换性更是大工业生产所必须的基础条件。近代互换性生产始于18世纪后半期,当时的英、法、德、俄等国开始把互换性用于兵工生产,而秦国早在两千年前的就已经实现了这些。

    此外,秦国还创建了超越时代的计量标准体系,全国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即长度、容积和重量的国家标准。由国家制作标准的计量器具被分发到全国各地,依照严格的法律规定进行使用和维护,并且每年进行检验,不合格的就要被废除。只有所有的生产者都遵循相同的基准,其产品才可能具备一致性和互换性。现代工业的计量基准始建于19世纪末的法国,分别设立了作为长度标准的米原器和作为质量标准的千克原器,前者后来被光速基准取代,后者则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各国的国家计量机构会定期进行计量基准的比对,以保证相互的一致性。国家内部则是逐级设立计量站,把标准层层传递给每一个最终生产者。如果没有这套遍布世界的计量体系,我们就无法把不同厂家、不同产地的零件装配到一起,全球化大生产更是不可想象的。

    在机械化生产方面,从出土兵器上的加工痕迹来看,具有机器打磨的痕迹,说明当时的秦帝国至少已经使用了初级的加工机械。秦帝国的兵器生产规模十分巨大,支持了规模达到一百万人的军队。要进行如此规模的生产,并且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互换性,仅仅靠手工制作或用手工操作简单机械是不可能达成的,也不是个别的天才工匠可以做到的,只能是采用工装、模具和量具等装备,甚至是某种简单的仿形机床,只有这样才能让普通工匠大批量地生产出一致的产品。今天,工装、模具、量具和仿形机床仍然是工厂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装备。

    综合各方面来看,秦帝国拥有一部超越时代的强大工业机器,这也是秦国能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除了兵器,秦国的工业机器还打造出了很多至今仍令人惊叹的宏大工程,包括秦长城、秦直道和都江堰。其中秦直道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其施工质量之高,使得它的路面直到现代仍可使用。都江堰更是一项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姑且不论其工程设计水平之高超,也不论其造福人民的程度之大,单就这项工程的工作时间之长而言,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我们常说“百年大计”,即便是一项现代工程,其设计寿命最多也不过是一百年而已。古代的工程大都早就成为了遗迹,金字塔也好,雅典卫城也好,罗马斗兽场也好,吴哥窟也好,现在都只能供后人凭吊了,甚至连遗迹都无处寻觅了,比如空中花园。而都江堰则是一个例外中的例外,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自落成至今已近超过2200年了,却仍然能够完好无损地继续发挥作用,年复一年地灌溉万顷良田。 


 
    从工程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环顾全球,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做到这一点。作为一件工业品,一部手机可以用上几年,一辆汽车可以开上十几年,而建筑、桥梁和水坝等等,如果维护良好的话,能有数百年的寿命。而都江堰作为一项水利工程能持续运行两千多年,依靠的是建造它的民族,一个拥有工业基因的民族。水利工程是工业品,需要持续的维护才能正常运行,纯粹的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是不可能在如此之长的历史时期中坚持完成这项任务的,而中华民族做到了。历经战乱、天灾和改朝换代,我们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维持着这项工程的运转,这是一项无可超越的世界纪录。

    尽管在此后中国的工业发生了退步,再也造不出具有互换性的弩机了,但是工业的基因已经流淌在了中国人的血液里,中国造出了最好的纺织品和瓷器,发明了纸张和火药,建造了京杭大运河和黄河堤防,乃至七下西洋的远洋船队。所以,今天中国能够自己的力量完成工业化,并且在工业化的道路上继续昂首阔步,既没有象老牌殖民国家那样靠掠夺殖民地和贩卖黑奴完成原始积累,也没有象南美诸国那样跌入中等发达陷阱,更没有象一些发达国家那样落入去工业化的境地。这并不特别值得令人惊讶,因为中华文明早已具备了工业基因。

    这种基因使得我们的民族具备了契合工业化要求的内在禀性:自我组织、团队合作、勤劳肯干、严谨求实、持之以恒和富于创造等等。究其根源,这些特质来自于大禹治水的团结合作、秦国兵阵的严密组织、治理黄河的坚持不懈、建造长城的一丝不苟……,并始终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只有在华工的参与下,才能建成横跨美洲的大铁路。同样,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工业化、能够为自己造出举世无双的高铁网络,因为我们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B.内在动力

    任何一种事物,从开始到结束,都会经历五个阶段:产生、成长、维持、衰落、消亡,一个细胞也好,一头大象也好;一种产品也好,一项技术也好;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从一粒灰尘到一个星系,概莫能外。这是因为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正负两方面的力量,当正向力量占据上风的时候,它就会变得欣欣向荣,反之则会走向衰亡。工业也不例外。当工业的发展能够为其自身带来更大力量的时候,这种驱动力量就会让工业以爆炸的方式迅猛增长,比如近代的西方和今天的中国;否则工业就会逐渐退化,即去工业化,比如秦汉之后的中国和现在的一些西方国家。

    对秦帝国而言,其工业机器的驱动力量是军事扩张,势力范围的扩大为其带来更多的人口和土地,而更多的人口和土地使得这部机器更加强大。秦帝国的工业机器不但打造出来一只无敌的军队,而且建造了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秦直道等一系列工程,为帝国养育了更多的人口、控制了更大的土地、为工业机器带来了更多的燃料。在这种正反馈之下,秦帝国极度扩张,占取了当时所能到达的一切土地,从河套到岭南,从巴蜀到山东六国。这是秦帝国的辉煌顶峰,同时也是从成长阶段进入衰落阶段的转折点。此后,秦帝国军事扩张达到了技术极限,工业机器失去了用武之地,其巨大的力量开始反噬帝国本身,修长城、阿房宫、始皇陵,这些非但不能为工业添加燃料,反而成为了帝国崩塌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一个经历了持续而漫长的去工业化过程,那些曾为秦帝国打造出制式武器的规章制度和其他的严刑峻法一起,被以休养生息、宽待百姓的名义抛弃了,此后的中国再也造不出具有互换性的弩机了。虽然宋朝和明朝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中国继续在科学和技术上取得进展,虽然也能造出上千吨的远洋帆船,虽然也能打出上千米的深井,但是此后的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体系化的工业社会。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整个国家限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形成为一个自我循环、自我满足的内向社会,无法在扩张中实现工业的正向循环。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周期律可以得到一种解答。在向外扩张达到技术和地理所限制的顶点之后,因为不能从外界持续地引入能量,内部矛盾不断地积累,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中原王朝只能在不断地覆灭和重建中反复。每一次的具体原因、时机和形式可能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周期既是中华文明的不幸,同时却也是一种幸运。不幸之处在于中华文明从此陷入了封闭、僵化和衰落。而幸运的是,中华文明仅仅是在周期中反复循环,而没有彻底崩溃,说明我们的文明具备强大的、内在的生存能力。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特例,远远超越了其他的文明。遍览全球,在类似的条件之下,其他所有的古代文明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自我毁灭,比如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等。

    当时间来到十九世纪之后,外来的危机剧烈的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状态,各种思潮、各种势力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争夺着中国未来的主导权,中学为体和全盘西化、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保皇派和革命党、帝制和共和、官僚买办和民族资本、殖民和反殖民、侵略和反侵略、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这是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期间中国人也毫不忌惮于尝试各种社会体制,君主立宪、天朝田亩、五族共和、议会民主、军政府、新民主主义……,其尝试之多、更替之频繁、代价之巨大,都是史无前例的。所有争论和斗争的背后都隐含着同样的问题,即要不要搞工业、怎么搞工业、谁来搞工业的问题。而对胜负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力量。在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先是掌握工业的推翻了精通骑射的,然后是坚持自主工业的赶走了热衷买办工业的。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以战胜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为转折点和出发点,现代工业化终于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虽然渡过了三千年未遇之危局,但中国的危机并未完全解除,刚刚从亡国灭种的边缘挣扎过来、尚且心有余悸的中国人,又面临着开除球籍的危险。不过正是这种巨大的外来压力和危机感,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原先的封闭和自满,成为发展工业的最大内在动力,进而激发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激烈、最宏伟的工业化进程。如果说秦帝国的工业动力来自于疆域的扩张,近代西方的工业动力源自于财富的攫取,那么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则是为了民族的生存。这是一种巨大的正力量,植根于民众的内心深处,比帝国扩张的野心或者资本增值的贪婪更持久、更坚韧,并且自下而上地汇合成为一种国家意志――独立自主、排除万难、不遗余力地推进工业化。于是,我们看到,以抗美援朝的胜利带来的156个援助项目为起点,中国人开矿山、建工厂、修铁路……,不计代价地建设工业,这不是为了开拓殖民地,也不是为了发家致富,而是为了不再挨打,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明能够延续下去。

    此后,在这种正力量的推动之下,中国用了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初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期间中国既没有从海外掠夺财富,也没有来自宗主国的资金扶持,完全是靠自己的勤劳和付出,自主完成了工业的原始积累。这在世界经济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那些靠贩毒、抢劫和贩奴发家的西方国家们所难于理解的。当然,这并非是毫无代价的,为此中国人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把一点点有限的生产剩余全部用来发展工业,而不是吃光用掉,所以我们今天才有了遍布全国的工厂、矿山、电网、公路和铁路。

    有些人高举仁义道德的大旗,把过去的困苦说成是罪恶,并企图以此为依据,推翻过去中国所走的工业道路,还振振有词地反问到,为什么不让他们过得更好些呢?是的,他们为什么不让自己过得更好些呢?他们完全可以这么做,他们完全可以多吃一些,而不是拿糊口的粮食去交换机器和技术;他们完全可以多享受一些,少盖一些工厂、少修一些水库,更没有必要拼出性命打通成昆铁路;他们完全可以把安逸和享受留给自己,把贫穷和劳苦留给子孙后代。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去做,他们用自己的勤俭为我们换来了工业化,让后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车开,有工作可做并且不必再担心挨打。对此我们这些后人除了钦佩和感激,还能说些什么呢。唯一的问题只能是,我们又能给后代留下些什么呢?

    答案是一个更加现代、更加先进、更加强盛的工业中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始终尽一切可能地发展工业,尽管其中也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但六十多年来始终没有放弃过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无数人为此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正因为此,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最大、门类最齐全、并掌握高端技术的工业国家。


 
    经过三十年的奠基和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相对于先进国家的停滞甚至倒退,中国工业始终保持了加速前进的势头,对一个又一个工业强国实现了超越。但是我们的生存危机并未完全解除,某些发达国家并不乐见我们的工业化,因为这妨碍了他们对我们的剥削和操纵,他们更害怕过去对我们所犯下的罪行遭到清算,所以他们曾经、正在、将来也还会继续采取一切办法搞垮我们的国家,搞垮我们的工业。一方面,他们用最大的力气向我们推销所谓最先进、最普世的社会制度,据说这样就可以让我们成为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他们却花费更大的力气防止我们掌握哪怕仅仅是制造一颗螺丝的技术,花再多的钱去买也不行,甚至连多看一眼都不让,从计算芯片到振动平台,从预警飞机到导航卫星,不一而足。如此背谬的言论和行动,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的真实用心,更不用说他们还在明里暗里支持针对我们的各种分裂势力和恐怖活动了。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愚蠢的,能够保护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工业力量。正如在刚刚过去的那个龙年里面,我们的国家在南海和在钓鱼岛所做的那样,用属于我们自己的工业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钢铁舰队,保卫我们自己的领土、领海,以及生存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的中华文明历来就是一个以生存为根本的文明,善于为生存而斗争、敢于为生存而斗争,从大禹治水到击退匈奴,无论自然灾害还是异族入侵,都不能摧毁我们的文明。对我们中华文明来说,来自近代西方的工业化进攻非但没能打垮我们,反而重新激活了文明里面的工业基因,生存的威胁反倒成为了发展工业的内在动力,既没有象印加文明那样一触即溃,也没有象南亚次大陆和非洲大陆那样被殖民数百年,更没有象一些土著部落那样被毁灭殆尽,而是用最快的速度重新站立起来,并且脱胎换骨地成为了工业国,成长速度更是日新月异。展望未来,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对中国的未来抱有最大的乐观态度。

C.龙与世界

    当年列强们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为的不过是方便他们自己进来抢劫,正如他们先前在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所做过的那样,他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再一次得逞。但是,这一次有所不同,他们猜对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古老的中华文明不但没有被他们的枪炮征服,反而在烈焰中浴火重生,并且脱胎换骨地进化成了崭新的现代工业文明。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从内外两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内部激发出的求生意志成为推动工业化的内在动力,而外部世界则为工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中华文明从封闭转为开放式发展,摆脱了封闭系统所必然面对的衰落和僵化。于是,侵略者们愕然发现,在被炮火轰开的大门后面,不是一个予取予求的宝库,而是一条被惊醒的巨龙。

    并非所有人都乐见这一点,也并非所有的国家都支持这一点。新中国刚刚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便对我们关上了世界的大门,试图把我们重新封闭起来,让我们在黑暗中慢慢死去。为此,他们依托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建立了封锁线,用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出兵朝鲜、把战火烧入中国境内、在越南扶持独裁政权、挑动印尼军阀屠杀华人,直至用海盗手段劫持和中国做生意的货船,试图把新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他们不顾任何道义、撕下所有假面、用尽一切手段,企图用炮火重新封上那扇被炮火打开的大门,结果却是又一次的失败。觉醒的巨龙怎会任人宰割,抗美援朝、援建非洲、抗美援越、两弹一星,中国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硬是为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地,不但在当时为我们挣来了工业基础,而且让我们至今享受着后续红利,其中包括东北亚的安全屏障和非洲的资源供应。

    时至今日,还有一些人一厢情愿地幻想,当时如果倒向美国会如何如何,如果早些搞改革开放又会如何如何。历史没有假设,问题的关键不是中国该如何选择,也不是中国能如何选择,而是美国及其西方世界到底给了中国什么样的选择。在真实发生的历史中,他们给了中国两个选择:一个是投降,作为经济殖民地“融入”所谓的自由世界;另一个就是封锁,直到中国投降或者衰亡为止。意识形态的对立不过是浮在表面的借口,双方的核心分歧在于,中国要以什么样的身份在世界上占据什么样位置。做仆从,还是做主人,这是一个问题。对此中国人已经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选择了自主工业的道路,选择了发展工业的政党,选择了唯一能够和愿意帮助自己建设工业的国家阵营,作出选择的方式不是把对钩或者圆圈画在一张纸片上,而是把生命、鲜血和汗水撒在神州大地上。于是我们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要是还有人怀疑这种选择的话,无需假设历史,只要看看现实就够了。国土面积和意大利相当、人口超过一亿、自然条件优良的海洋国家菲律宾,在被美国“自由”、“民主”和“开放”了一百多年之后,如今最有名的出口“产品”是菲佣,全国铁路共计995公里(窄轨),其中尚在运行的有484公里。历史和现实已经一再证明了,没有工业的国家注定只能成为一个悲剧。

    要避免悲剧,就必须发展工业。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打破外来封锁,利用外面的资金、技术、原料、市场,这样才能让工业体系运转起来,并且不断升级。为此,新中国自成立之初就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一方面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成套地引进工业设备和技术,另一方面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拓展空间。即便是对于意识形态对立的西方国家,中国也尽力与之周旋,利用他们内部分歧和资本的逐利本性尽可能多的换来一些设备和产品。这是一种主动出击、自强自立、不限于意识形态的开放,不同于作为经济殖民地的“被开放”,前者让国家身上生长出骨骼和肌肉,后者则是长出任人宰割的肥肉。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初步建立了一个独立、完整工业体系,而且在外交上纵横捭阖,在第三世界广交朋友,用自己的力量反过来打开了西方国家的大门。1971年,中国恢复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国先后与英国、西德、日本等主要西方国家建交。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飞跃性的增长。从1971年到197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分别是:48亿美元、63亿美元、110亿美元、146亿美元,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增长了两倍多。接下来,中国在外汇储备几乎为零、甚至是负数的情况下启动了“四三方案”,即用43亿美元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生产设备。该方案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先后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包括4个大型化纤厂、4个重化工厂、13个化肥厂、3个大型电站和2个钢铁项目。项目于1973年启动,至1982年全部投产,是继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中国工业的又一次大规模升级。其中化纤和化肥厂大大增加了服装和粮食的供应,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基本解决了衣食问题,成为八十年代实现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此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在国际大循环中逐渐升级,从出口原料、进口成品转变为进口原料、出口成品。接着,以2001年11月10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中国的经济进入了快车道,各项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中国的GDP国际排名差不多每年上升一位。2012年,中国的GDP总量增加到了2002年的4.3倍,翻了两番还多。这令一些经济学家们很不适应,他们原本是用GDP来批评中国、宣传中国崩溃论的,现在不得不改为推销GDP无用论了。

    让他们跌碎眼镜的还不止这些,从2002到2012的十年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1056%、进出口总额增加了523%、发电量增加了202%、粗钢产量增加了289%,均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毫不令人意外地,各路专家闻风出动,我们于是又听到了外汇储备瓜分论、贸易盈余吃亏论、GDP高能耗论和钢铁过时论,还有各种产能过剩论、人均不足论、核心技术空白论等等。总之,中国工业越进步,这些高论就越多,对应的名单就越长,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些看做对中国工业的另类叫好。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下一步需要考虑的已经不是名次问题,而是中国制造将会占据全世界的多大百分比。2012年,中国以全球19%的人口,生产了全世界近一半的工业品,其中主要工业品产量及其在世界总产量中的份额分别是:发电量4.9万亿度(23%)、原煤36.5亿吨(46%)、粗钢7.1亿吨(47%)、电解铝1986万吨(44%)、精炼铜574万吨(27%)、黄金403吨(14%),水泥22.1亿吨(57%)、硫酸1786万吨(31%)、化肥7296万标准吨(35%),彩电1.28亿台(49%)、冰箱0.84亿台(47%)、空调1.33亿台(88%)、洗衣机0.67亿台(51%)、微型计算机3.54亿台(91%)、手机11.8亿台(71%),汽车1927万辆(23%)、民用船舶7829万载重吨(43%)。在基础建设方面,2012年里中国新增的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铁路里程、高速铁路里程、发电装机容量等等,也都位居世界首位。要论高端产品和核心设备的话,中国向英国出售用于制造航母的龙门吊、向德国出售高速高精度五轴数控机床、向美国的福特公司出售轿车生产线。中国不但是制造大国,也是实实在在的制造强国,所欠缺者,尚未全面达到世界第一或者唯一而已。

    在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互相互相帮助和促进的。中国并非仅仅扮演了资源消耗者和商品竞争者的角色,也不是别国工业毁灭者,越是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越紧密的国家获益越大。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廉价商品降低了其生活成本,并且有利于他们将产业向高端发展。至于说一些西方国家的遇到了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由于他们选择了过度的福利,或者过分地依赖虚拟经济,放弃了自己的工业;另一方面,数百年来这些老牌殖民国家凭借历史遗留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优势剥削第三世界国家,利用科技垄断享受中高端产品的超额利润,而中国制造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拉低了他们的额外收益,使他们的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好”日子走到了尽头。所以,中国的崛起打破了不平等的旧国际经济秩序,与其说中国是工业粉碎机,不如说是某些发达国家的利润粉碎机,或者是新经济秩序创建者。实际上,那些坚持自身工业、大力发展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国家,比如德国,并没有陷入危机,更没有被粉碎,在欧盟诸国中显得一枝独秀。

    对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中国则是一个工业带动者,而非阻挡者或者抢夺者。中国作为进口国,同样从他们那里购买了大量的产品,其中有资源类商品,也不乏高附加值产品,让他们有资金去发展自己的基建和工业,当年中国也是靠卖粮食和石油起步的。中国作为出口国,向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低端市场上的竞争产品,还有他们原本要花高价才能从发达国家买到的中档工业品,特别是日用家电,以及发达国家不愿卖或者他们原来根本买不起的高端工业产品,比如地铁。
 
    伊朗一直渴望能够拥有地铁,其地铁规划开始于1975年,在1985年正式通过,并于1986年启动执行,采用的是法国的方案和技术,完成了一定量的土建施工,后因两伊战争和经济原因被搁置。1991年,伊朗进行了地铁项目的国际招标,中国战胜了法国和俄罗斯的竞争,赢得了建设合同,开始为伊朗修建他们梦寐以求的德黑兰地铁,至今已超过20年,建造的地铁总里程约120公里。要知道,伊朗是中东地区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有核电站和能提炼浓缩铀、能研制弹道导弹和发射卫星、能自主维护美制F14战斗机、能俘获美国的无人机,技术能力在中东也是首屈一指的,与那些靠卖石油过日子的酋长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如此,修建地铁对于他们来说,仍然不是一件靠自己的力量可以企及的事情。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工业能力之强大和高端。中国不仅能造地铁,而且能在二十几个城市同时展开地铁工程;中国的地铁不仅能在地面和地下通行,而且能在长江的江底之下穿过;中国不仅能够自主建造地铁所需的机车和信号系统,而且能生产建造地铁所需的关键装备――盾构机。它们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代表,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好产品。
 
    面对汹涌而出的中国制造,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国家是颇有些疑虑的,生怕被抢走了饭碗。但是,随着和中国的生意慢慢做开,他们发现跟着中国发展才是自己最好的机会,于是和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区、货币互换协议,加入了中国的经济大循环,结果饭碗不但没砸,反而是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大。东盟诸国便是最好的例子。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当年双方的贸易总额比上年增加了37.5%,达到2928亿美元,中国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方的逆差为164亿美元。2011年,双方的贸易额激增为3623亿美元,增长率为23.7%,中方逆差为226亿美元;2012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继续创造历史新高,达到4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4%,中方顺差为85亿美元。在短短的三年里,双方的贸易额几乎翻了一番。这种经济纽带的牢固性不是政治伎俩可以轻易打破的。美国的重返亚太也好,日本的价值观外交也好,都无济于事。

    中国不同于那些殖民出身的发达国家,和别人做生意的时候不附带政治条件,也不用世行专家忽悠别人,更不会制造金融危机洗劫别人,所以贸易越做越大的同时朋友越做越多。其中最重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乐于向第三世界输出的既不是普世价值,也不是廉价商品,而是工业本身,尤其是基础设施。

    包括公路在内的基础设施是工业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基础设施的瓶颈是制约欠发达国家发展工业的重要因素。道路,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空运,其作用和意义在于降低人流和物流成本,使各种工业要素能够以可接受的代价汇集到一起,从而让工业生产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向这些国家所提供的道路,“中国路”,不仅是一条行车走路的交通之路,而且是一条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是一条欠发达国家追赶发达工业国家的前进之路。


 
    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道路。有人认为,中国的前进方向是帝国,一边打倒旧殖民国家,一边将其他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一条死路,等于是在与全世界为敌,姑且不论能有几分胜算,即便侥幸成功一时,也必将象历史上所有帝国的一样,最终落得个灰飞烟灭的结局。企图把自己的辉煌建立在别人的废墟之上,如同试图把万丈高楼放置在流沙上面,这样的帝国是不可能长久的,从古代的蒙古帝国到近代的日本帝国,都是如此。我们应该走另外一条路,与其他所有愿意和我们平等相待的国家分享我们的工业之路,让别人从我们的发展中得到好处,这样才能得道多助、朋友遍天下,国家的富强会更可靠、更长久。

    二战后的美国便是最好的例子,在战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美国先后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进行战后重建、放手让日本恢复和发展工业、通过产业转移和技术转让扶持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姑且不论其背后的政治动机如何,从客观上说,这些都对相关国家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于是这些国家才会对美国心悦诚服、甘为驱使。不仅如此,这些国家的经济恢复或者起飞之后,反过来也帮助了美国自身,或者成为美国商品的巨大市场,或者为美国提供配套产品和技术,使美国经济在国际大循环中完成了产业升级,并实现了新技术革命。于是美国才有了今天的国际地位,究其根本,不仅是因为美国的军事、科技、经济如何强大,更多地是因为有了一群足够强大的盟国。不过,最近二十几年来,美国用广场协议放倒了日本、在东南亚制造金融危机、把伊拉克打成失败国家、用科索沃危机打击欧元、在中东大搞颜色革命,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但实际上这种从盟友身上吸血滋补的办法是饮鸩止渴,是一条死路。正所谓独木难支,到最后把自己的盟国全都吸干之后,会剩下什么呢,还能有谁愿意和能够帮助自己么,环顾四周,不过是孤家寡人罢了。

    美国尚且如此,中国不过是刚刚走上了复兴的道路,距离今日美国的实力和地位仍有距离,更不能走这条路。有人宣称要搞帝国,也有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作为玩笑则可,要是果真付诸实施的话,恐怕最后无路可走的是中国自己。在这方面,倒不妨借鉴一下中国自己的历史经验。中国的版图扩张和西方完全不同,不是把别人变成奴隶和掠夺对象,而是平等地接纳他们加入自己,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员。秦统治巴蜀、扫灭六国、将岭南纳入版图之后,巴蜀、六国、岭南的便都是秦人,秦法面前人人平等,后世也是如此。同一时代的罗马帝国则是罗马人自己当公民、士兵,四处征讨、劫掠,让被征服者纳贡、甚至作奴隶,罗马的光荣只属于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而非每一个生活在罗马帝国版图内的人。两千年后,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之林,而罗马只剩下断壁残垣个人凭吊了。以史为鉴,两条道路何去何从,答案不言而喻。

D.立国根本

    未来的中国将会怎样,取决于未来的中国将会有怎样的工业。未来的中国将会有怎样的工业,取决于未来的中国将会有怎样的人民。未来的中国将会有怎样的人民,取决于现在的中国拥有怎样的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之所以说工业决定未来,是因为工业对于社会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提高个体的生活水准,而是为社会组织引入负熵,即降低内在混乱度、提高有序程度、排解内部矛盾、维持系统运转,这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存在、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负熵可分为两种:能量和制造,前者比如化学燃烧、电力和核能,其本身就是负熵,而所谓制造就是一个降低对象混乱程度、提高其有序程度的过程,比如把纱线织成布匹、把砂石建成房屋。工业能力意味着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现代工业之不同于手工业、小作坊,也正在于这两点,一方面通过对化石能源的开发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化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制造的水平和效率。

    其实对于生物个体也是同样。植物从阳光获得能量、吸纳二氧化碳制造糖分;动物从食物中获得能量和氨基酸等,制造出蛋白质构成自己的身体。每个生命都必须不断进食和吸收,获得能量和原料,然后制造自身需要的物质,于是才能存活和成长,否则必定死亡。对于一个国家更是这样。所以,我们看到,凡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其社会都是文明有序的;而那些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到处都是脏乱差的现象;工业发生退步的话,社会的方方面面必然随之退步,比如刚刚破产的底特律;凡是工业出现危机的国家,社会也必然出现危机,比如最近的冰岛、希腊、埃及等等;越是坚持工业道路的国家,在经济危机中越能屹立不倒,比如欧债危机中的德国。三产和金融都不是支撑国家的终极力量,工业才是。

    那么,什么工业又是靠什么力量来支撑的呢?归根到底,是劳动。其中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劳动的数量,也包括劳动的质量、效率。所谓工业,其本质就是用劳动去改变外在的物质世界,使之符合人类的需要,纺纱织布也好,炼铁烧陶也好,机械制造也好,石油化工也好,都是如此。劳动的投入越多、效率越高,带来的改变就越大,工业就越强大、越先进,文化就越繁荣、社会就越文明、国家就越富强。或许世界最初是由上帝创造的,但是现在我们身边的一切,从服装鞋袜到桌椅板凳、从手机电脑到电视冰箱、从汽车火车到船舶飞机、从道路桥梁到房屋建筑、从枪支弹药到坦克大炮、从电报电话到光纤通讯,既不是靠魔法,也不是靠上帝,而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

    劳动唯一来源是劳动者。一个国家有怎样的劳动者,就有怎样的产品,就有怎样的工业,于是就有怎样的现在、将有怎样的未来。而在劳动者身上,对工业化最重要的,无疑就是受教育程度了。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历史,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是和其国民教育程度成正比的,没有例外。那些国民教育程度高的国家,哪怕国土被战争毁成废墟,例如二战后的欧洲和日本,只要掌握工业知识和制造技能的那些人还在,生产就可以快速恢复,国家就可以迅速重建,经济就可以继续发展,科技就可以大幅进步,发达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因为人还是那些人。
 
    反之,那些国民教育程度较低的国家,就算和平时间再长,也发展不出像样的工业。比如印度,其国民识字率只有61%,其中妇女的识字率不足一半,即便三百年的殖民时代给他们规模可观基建遗产,即便没有像中国那样经历上百年的战争和内乱,即便冷战时代也能同时受到东西两大阵营的垂青和照顾,即便实行了据说是最普世最有前途的民主制度,但印度的工业发展却总是困难重重,尤其是国防工业,只有万国牌的武器和永远推迟的计划,问题的根子在于人。

    农业时代决定国家实力的是人口,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则是人口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我们中华民族一向以勤劳智慧著称,具有不服输、能吃苦、肯劳动、高储蓄、重教育等特质,所以才能如此快速和迅猛地实现工业化。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中国人本身,特别是教育程度。

    要发展工业,必须教育先行。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可以超前培养出高素质的工业人口,然后让他们进入工业、推动工业发展,比如明治维新的日本。反过来的话,指望等工业发展了,再倒逼教育系统提供高素质的人口,却是行不通的,这样只会让工业和教育都停留在低水平上循环。因为缺乏知识的劳动者只能从事低水平的工业,而低水平的工业只会吸收低教育程度和低工资的劳动者。此时即便培养出了高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反而会被这种低级工业所排斥,因为他们的高素质排不上用场、高工资无法被接受,于是这些人只好转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寻求工作。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人才的逆向流动,不发达地区好不容易用工业剩余培养出了一些人才,却最终流向了发达地区。最终的结果是:落后地区的低级产业因为人才失血而无法升级,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输送高端人才。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没能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中国。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极端重视教育,共产党尤其如此,并且执行能力超强。即便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红军战士也会把字条帖在后背上,边行军边学习认字。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行军作战之余,会在当地开设识字班,把写着物件名字的字条摆在磨盘、门窗上,帮助老乡认字。建国之后,共产党在中国普及了国民党提出、却没能推广的简化字,把中国人的识字率从20%提高到现在的95%,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民教育。这才使得中国具备了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条件。

    工业的进步反过来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工业越发达,所提供的剩余产品就越多,当把这些积累投入教育事业之后,就会培养出更多、更高端的人才,这反过来又会带动工业的扩展和升级。这就构成了一种相互激励、相互提升的正反馈关系。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三个高速发展的十年,恰好分别对应于中国工业的三次突飞猛进。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由于教育和工业之间的正反馈关系促成的。纵观这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工业是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升级的,识字和初等教育的普及为中国带来了初步工业化,中级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起飞带来了中等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而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则让中国的工业实现了腾飞。

    第一个十年是建国后的“一五”和“二五”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完成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普及了初等教育。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从解放初的每年3万人增加到了18万人。在基础之上,中国初步建立了一个自主、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二个十年是8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级教育已经普及,高等教育开始起飞。自从77年恢复高考后,中国的大学规模逐步扩大,到1989年,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到了58万。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正是在这一阶段实现起飞的,中国工业从此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汲取燃料、在国际大循环中实现腾飞。

    第三个十年则是2001-2011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走向普及,研究生教育也获得了极大发展。在这十年时间里,大学扩招的威力逐步显现。2001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万,此后迅速超越美国,并在2011年中超过了600万。这是中国工业实现腾飞的内因,同一时期中国加入了世贸,成为工业快速发展的外因。两者迭加在一起,使中国经济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
 
    大学扩招对于中国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从1999年大学扩招算起,到2012年底为止,包括所有高等教育在内,中国累计培养了约8000千万大学生和大专生。进入2013年,中国已经接近于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大约为1亿4千万,远远大于美国的8千万人,更是大大高于日本的全部人口。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工业成就和科技突破,从根本上说,靠的不是政策、外资或者国际市场,而是靠受过良好教育的、数量庞大的劳动人口。

    近十几年来,中国有一大批新兴的重工业公司、高技术公司、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其中很多是民营的,包括三一重工、振华港机、奇瑞、比亚迪、联想、华为、中兴、腾讯、淘宝等等,其快速成长的背后,都是得益于大学扩招提供的大量高素质劳动人口,而不是光凭一两个领军人物就能搞起来的。否则的话,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大学扩招,把这些公司里的年轻大学生全部换成高中生、初中生,看看会发生什么,看看这些公司是否还能成长起来。

    很多人总是问,为什么美国有微软、苹果和谷歌,有盖茨、乔布斯和佩奇,为什么中国没有这些。其实,美国之所以有微软、苹果和谷歌,并不是因为美国有盖茨、乔布斯和佩奇,而是因为美国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大学生群体。千万不要低估数量的作用,一方面,少数的天才是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中产生的,基数越大,天才越多;另一方面,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以足够数量、足够素质的劳动人口为基础,盖茨、乔布斯和佩奇才能建立起他们的帝国。中国没有微软、苹果和谷歌,也并非是因为中国没有盖茨、乔布斯和佩奇,而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没有足够的大学生。正如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好庄稼,缺少高等教育人口的国家中也不可能出现高端公司。

    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如果只考虑普通高校招收的本专科生,现在中国的大学毛入学率为38%。如果记入成人和网络教育培养的话,则会超过50%,已经属于高等教育普及化了。要是再考虑到未来适龄人口数量下降的因素,即便维持目前的大学招生规模不变,5年之后,中国的大学毛入学率也将超过70%,从而使中国成为全球人口基数最大、高等教育最普及国家。这对于未来的中国具有怎样的意义、对于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如何估计都不为过的。

    如果按照学历程度细分,中国现有的本科生和大专生总数分别为5500百万和8500万,美国则分别为5800万和2200万,中国的本科生数量尚略低于对方。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在25岁及以上人口中,中美两国拥有大专以上学位的人口比例分别是15%和40%。目前中国的这一人口比例大约每年增加1.1%,按照目前的速度计算,中国还需要大约25年或更多的时间才能追上美国。此外,中国2012年的研究生毕业人数为48.6万,少于美国2010年的75.2万。可见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无论是在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需要继续发展、继续追赶。

    如果按照学科细分的话,中国称得上是一个理工生的国度。2011年,中国的本科毕业生中10%为理科生、32%为工科生,大专生中则有45%学习各种工科专业。美国的情况是,2009年,大学生中8%学理科、14%学工科,剩下的除了1%为农学,其余均为各种人文学科。依此估算,目前中国的理工生总数约为6100万,其中大部分为年轻人;而美国约为1800万,年龄分布比中国偏向老年化。毋庸赘言,这些理工生是维持一个国家工业运转和升级的关键人群,可以称为核心工业人口。中国的核心工业人口现在已经是3倍于美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因此,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2年中国的工业GDP接近美国的2倍,这并不值得令人惊讶。

    更为可贵的是,由于扩招才刚刚进行了十余年,中国大学生的年龄构成非常年轻化,都是80后。这批80后大学生从2001年前后开始陆续毕业,到现在最多已经有了10年左右的的工作经验,而年龄不过二三十岁,正是精力最旺盛、最能出成果的时候。事实上,他们已经在各行各业挑起大梁了。以航天系统为例,其各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分别是:嫦娥团队、神舟团队33岁,北斗团队35岁,东方红四号团队29岁,卫星应用团队28岁。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成长,这批大学生的将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并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支持、更先进的技术支撑和更强大的工业基础,前途不可限量。有了这批年轻人,未来中国在经济、工业和科技等方面全方位地超过美国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有人说,由于人口年龄老化和人口红利耗尽,中国将会走下坡路。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人口红利并不简单地是年轻人口,真正的人口红利来自于受过良好教育、能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口。否则,如果一个社会主要由大量年轻而缺乏教育的人口构成,这非但不会是工业发展的助力,反而可能是社会动乱的隐患,中东和拉美都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反观中国,拥有超过一亿受过高等教育、年富力强的劳动人口,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超过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加着。目前,中国每年培养约50万研究生、700万普通本专科生、200万成人本专科生、130万网络本专科生。所有这些才是中国最值得依仗的人口红利。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远远没有结束,才刚刚开始而已。

    不仅如此,我们中国人的身上还存在着一份永久性的人口红利,那就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工业基因,表现为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建造宏大工程的国家能力、称雄天下的民族自信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一个国家要实现高度工业化,仅有作为个体的人是完全不够的,哪怕数量再大、教育程度再高也不行,还必须具备另外两个条件:组织能力和集体意志。前者是在物质上实现社会化大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后者则是在精神上坚持工业化方向不退缩的保证。通俗地说,组织能力就是把所有人拧成一股绳,集体意志就是大家向同一个方向用力。

    我们中国人的身上恰恰同时具备了这两个因素。在物质层面上,中国人能组成世界上人口最庞大的国家、屹立5000年不倒,并且建设出秦直道、长城、大运河、都江堰等绝世工程,这些都证明了我们的组织能力。在精神层面,中国人的头脑中没有统治一切的上帝,敢于向自然挑战,不屈服于外来统治,骨子里认为中国应当是世界第一,因为自古以来便是如此,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不是第一,这种状态是不对的,是必须加以改变。这些上升为一种要奋斗、要上进的集体意志,也就是中国的国家意志。在其驱使下,中国人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科学技术知识,不惮于改革任何社会制度,大规模地进行基础建设,下饺子一般的建造军舰、海警,凡是别人有的我们都要有,而且要更多、更好。于是,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隐形飞机、航空母舰、神舟飞船、蛟龙深潜、北斗导航、天链通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铁地铁、高压电网……,如今这张单子正在变得越来越长,因为我们国家的根基――教育――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牢固。

E.今日巨龙

    要知道一个国家的未来,就必须首先观察这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在刚刚过去的那个龙年里,在中国身上所表现出的一切说明,今天的中国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世界上最多的工业人口、世界上最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业人口,以高度组织化的形式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人类历史上体积最大、速度最快、功率最高、门类最全、技术程度仅次于最先进国家、具备自我升级能力的工业机器,并且以最大的集体意志驱动着这部机器加速运转,正在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建造和改造着自己国土,正在朝着天空、海洋和太空进发,就像一条真正的巨龙那样。

    推动中国巨龙飞腾的是工业力量,其源头可以上溯至发端于两千年前、始终保留在中国人血液内的工业基因。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用鲜血和生命重新为其奠基。此后又用了六十年的时间,在付出了整整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之后,中国人不仅重建了自己的工业体系,而且基本实现了工业现代化。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力量,这是一种可以主宰自己命运、乃至影响世界历史的力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力量非但不会消失,而且正在变得愈发强大。因为中国的内部已经形成了支持和发展工业的正向力量,包括:全民教育、科学技术、高新产业、信息技术、装备研制、基础建设、资源开发、能源技术、农林牧渔、军事国防、航空航天、政治外交、金融贸易和国民生活,每一个都和工业之间构成了相互激励的正反馈关系,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自足和自我推动的体系,共同推动工业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逆转。

    在高等教育方面,现在的中国每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约1000万大学生,其中应届大本、应届大专、成人及网络教育大约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几乎是美国的4倍,相当于匈牙利、比利时、捷克或古巴的全国人口,接近于台湾地区的全部劳动人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和美国的差距也正在缩小,每年毕业人数已达到美国的70%。这种不断升级的教育系统向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核心人员、为工业升级准备好了人才基础,工业则向教育事业提供了硬件支持、为高端人员提供了工作岗位。正是在这样教育体系的支持下,以大学扩招为起点,中国的科技人员队伍急速扩大,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性的高科技企业和国际性大公司。 


 
    在科技研发方面,去年中国的研发经费总额首次超过了1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8%,其中基础研究投入498亿元。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了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工业实现升级换代,工业生产的需要则反过来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向。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利申请国,国内专利授权量世界第一,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本土申请。中国科学家在可控核聚变、量子通信、基础物理、高温超导、南极冰层等前沿领域中都取得了可观的进展。现在中国科学家能够制造出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最长的碳纳米管、最快最省电的半浮栅晶体管,能将普通体细胞还原为多潜能干细胞。

    在高新产业方面,中国已经掌握了8.5代液晶生产线并实现满产、实现了石墨烯的量产化和实际应用、激光3D打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率先投入实际应用、掌握高速铁路的全套产业、国产CPU继续进步,正在加紧研发大飞机,并紧跟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等新方向。2012年,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11794亿美元、进口7824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012亿美元、进口5068亿美元,两者的顺差分别接近40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是中国的主要贸易顺差来源。

    在信息技术方面,中国于2012年中开始启动基于自主技术标准的4G通讯网络;一年内修建了267万公里的光纤通讯线路;中国自己订立的光通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IPv6全面启动,中国电信自主研发的IPv6平滑迁移平台在湖南现网上线。以信息技术为契机,以工业制造和交通运输为基础,中国的电子商务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网络总营业额超过1.3万亿元,高峰交易量秒杀国外同行。

    在装备制造方面,包括加工设备、勘探装备和科研设施等方向,中国长期坚持的重大装备计划开始发挥成效。装备水平的上升提高了工业的水平和科研的高度,而工业能力的增加又反过来制造出了更好的装备,中国的工业正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升级。2012年,八万吨模锻压机使中国掌握了航空制造的关键装备,中国已经自主制造出了深海油气开发所需的全套装备,拥有一系列矿山装备和港口设施世界之最,能生产用于制造集成电路的光刻机,蛟龙号成为世界上最深的科研型深潜器,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2013年,中国的超级计算机重新夺回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的公路和铁路总里程均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则是世界第一,水运总里程一直保持世界第一,2012年中新增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电气化铁路、铁路复线、城市地铁里程均为世界之最。中国建造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国家,还拥有全球最大数量的无线基站,覆盖了从漠河到南海的广大国土。这些基础建设为工业提供了能源、原料和产品流动的通路,工业则为基础建设提供了施工设备、辅助设施和建筑材料。在这片国土上,每一天都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

    在资源调配方面,中国在国内和海外两个方向上同时开展着超级资源工程。在国内,中国建设了西电东送、北煤南运、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超级资源调配工程。这些工程为工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能量和原料,工业则为这些工程提供了工程建设、设备支持和技术保障,让特高压电线跨过长江、让输水隧道穿越黄河。在国外,2012年,中国完成了对尼克森石油公司的收购,中石油海外油气开采当量超过1亿吨,中缅油气管道完工并于2013年开通送气,中国取得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的经营权、中巴铁路提上议事日程。

    在能源建设方面,2012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除继续保持发电量世界第一外,2012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中国正在进行规模巨大的西南水电开发,发电能力相当于数个三峡水电站,采用世界最大的国产水轮发电机组,其中溪洛渡水电站的首台机组已于2013年8月正式并网运行。能源是工业的动力源泉,中国在未来能源方面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的。当全球的核电进入冬季的时候,中国建设了世界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站,以及具备固有安全性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示范核电站,得益于装备业的提升,核电站的一些关键锻件已实现国产化。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中国同时开展了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个方向的研究,在磁约束可控核聚变方面,中国拥有全球唯一的、最先进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在2012年中继续创造出了新的运行记录。

    在农业生产方面,工业向农业提供了化肥、农药、农机、水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从中解放出的农业人口进入工业,反过来又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于是我们看到,2012年中国的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7%,农机制造的产值世界第一;全年粮食产量5.9亿吨,连续九年保持增产并保持世界第一;全年肉类总产量8384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8%,水产品产量590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连续23年保持世界第一,禽蛋产量2861万吨、占世界的44%,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7%,水果产量占世界的20%,均高于中国人口所占的比例。如果没有工业的支持,这些数字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在国防建设方面,在2012年中,中国更是突飞猛进,传统上较弱的空军和海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使辽宁号航母入役、歼15舰载机实现着舰起飞,让中国人圆了企盼多年航母梦,航母Style成为流行姿势。在空军方面,一年不到的时间里,第二种隐形飞机首飞、武直10核武直9参加航展、各种无人机和隐形无人机公开曝光、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新型反潜机高新六号露面、轰6K战略轰炸机在媒体上出现,此外,还有空警2000大型预警机、歼10B准隐身战斗机、歼16战斗轰炸机也纷纷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中,让人目不暇接。在海军方面,从2012年初到现在为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下水和服役的军舰有:6.8万吨的辽宁号航母1艘、1300吨的056轻型护卫舰10艘以上、4300吨的054A型护卫舰7艘、6000吨级的052C型驱逐舰2艘、7000吨级的052D驱逐舰3艘、1.9万吨的071型船坞登陆舰2艘、2.3万吨的903型远洋补给舰2艘、6000吨级的导弹试验潜艇1艘,此外还有9000吨的火箭运输船2艘,以及从乌克兰订购的野牛级气垫船到货,其中战斗舰艇的总吨位超过18万吨。相比之下,日本海上自卫队经过39年积攒下的全部家底,水面战斗舰艇的总吨位约为34万吨。在陆军方面,中国继续发展第三代主战坦克,其最新改进型已经是当今最强大的陆上武器,而运20的出现更是为无敌的中国陆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天军方面,2012年里中国再一次完成了中段反导试验,2013年中中国的“快舟一号”发射成功、“遨天一号”跨大气层轨道飞行器试飞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具备了快速卫星组网和进行跨大气层飞行的战略能力。现在中国的国防和工业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强大的国防保卫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不被打断,并促使工业进行升级,日益先进的工业向国防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力的武器。所以,我们不必担心陷入军备竞赛,因为我们的工业已经足够强大,完全负担得起国防的要求。更何况面对外面蠢蠢欲动的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国家而言,这与其说这是一场军备竞赛,不如说是一场生存竞赛,对此我们别无选择。

    在航天科技方面,中国继续保持稳步推进的势头。全年中国进行了19次航天发射,全部取得成功,超过美国、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中国首次实现了神州九号和天宫一号的载人交会对接,宇航员在轨期间和处于深海的蛟龙号上的深潜员进行了实时通话;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组网运行,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可提供相当于GPS的定位精度,并可进行短信通讯;提供卫星数据链的天链系统组网运行;嫦娥二号超额完成任务,在发回了高清晰度的月面全图之后,实现了与战神小行星的交会,拍摄了并回传了其高清图像,目前正在继续飞向深空,成为飞得最远的中国制造;120吨液氧煤油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制完成,电推火箭发动机在轨运行成功。航天工程代表了最高端的人类技术,涉及全部工业中约七成的行业门类,只有最强大、最全面的国家才可能开展它。中国的航天工程能取得这些进展,完全是受益于中国雄厚的工业基础。中国航天也通过带动高端技术、高端材料的研发,反过来推进了中国工业的升级。

    在政治外交方面,中国动用国家的力量令湄公河惨案的凶手伏法,同时通过联合巡航将湄公河两岸纳入了自己的经济圈;在东海和南海,中国通过设立三沙市、巡航黄岩岛、巡航钓鱼岛、南海军演、东海军演等一系列行动,以工业提供的钢铁力量作为后盾,将军事和执法力量延伸到了远洋。同时,配合大规模的油气开发工程,中国在南海和东海大规模地开发新的深海油气田,其中位于南中国海的中国首个深海油田荔湾3-1已经接近投产。通过这些政治、外交行动,中国切切实实地把海洋资源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让它们成为工业成长的养料。

    在金融贸易方面,中国在2012年中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数以万亿美元计算的国际贸易,使得中国工业得以在国际大循环中获得所需的资源,并且向全世界提供各个层次的工业品,包括基础建设设施――公路、地铁等等。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占据了79家,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其中内地企业数量首次超过日本。目前中国已经20个国家或地区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其中既有韩国、泰国等传统贸易伙伴,也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总金额达到2.2万亿人民币。 


 
    在国民生活方面,从家用电器到汽车、网络,工业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把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社会形态正在从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市民社会;中国人的家庭汽车拥有率超过20%,这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汽车社会;中国全年出境游超过8000万人次,境外消费总金额一千亿美元上下,居世界第一;全年里中国国内游人次接近30亿,花费2.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自驾游人数达到了14.2亿人次,占全部旅游出行人数的48%,黄金周里自驾游的车流让高速公路陷入了瘫痪;网购和快递遍及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覆盖范围包括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墨脱县,网购和快递已经成为普通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2年全年,中国人收发了至少57亿件快递包裹。


 
    正是在所有这些因素的支持下,中国工业始终保持着狂飚突进的前进势头。排除价格因素计算,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连续二十年保持着12%的平均增长率。这个数字意味着,中国工业的体量差不多每6年就增加一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12年为止,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接近于美国两倍,工农业总产值则是美国的2.2倍。实际上,只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产出,而不是虚头巴脑的三产GDP数字,才是衡量国家实力的确切指标。只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产业,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者虚拟经济,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才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根本。

    以强大的工业为后盾,中国经济不但得以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而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乎免疫。和2008金融危机之前相比,目前美国的工业生产恢复到了2005年的103%,日本为92%,英国为88%,法国为89%,最注重工业、情况最好的德国也不过是110%,而中国则达到了207%。这就是说,当西方国家的工业陷入停滞,甚至是倒退的时候,中国的实际工业生产翻了整整一翻还多。如果保持当前的发展速度,中国的人均工业产值将在7-8年之后追平美国,即便增长率降低到8%,也只不过把这个时间点向后推迟3年而已。届时,即使在人均意义上,中国也称得上是一个发达国家了。不过要完全赶上发达国家,中国还必须跨过弥补历史欠帐和平衡地区差距这两道坎儿,这还需要时间。

F.走向未来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龙年里,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包括工业GDP在内,许多工业品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有的甚至动辄超过发达国家的总和。但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总是感到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会不会是前面的数据有问题呢?并非如此。这种感觉是准确的,数据也并没有问题。二者出现矛盾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人均数值,二是历史积累,三是地区差异。所以现在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这三点也正是我们需要逐一加以追赶或弥补的,未来的中国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攀上世界之巅。
 
    中国首先将在人均方面追赶上发达国家。人均的问题大家恐怕已经是耳朵听出茧子了,不管多大的数量,被十三亿的人口一除,就显得十分有限了。好在我们已经慢慢追了上来,其过程大致是,先是追上世界均值、然后追平乃至超越发达国家的均值,从一两个项目开始、其后是越来越多的陆续跟上,数量增长在前、之后才是质量的提升。目前我们的国家正处于这一过程之中,有些方面,比如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和家用电器等,中国已经达到了远超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的程度;也有些方面,例如发电量、能源总消费、汽车制造等,中国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些方面,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以及乙烯等重化工产品,中国尚落后较多。总体来看,2012年中国的人均工业产值(购买力平价)为4300美元,而发达国家则是1万美元上下,如果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中国将会需要大约10年时间赶上他们。

    然后中国将追平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积累。工业产值和产量所代表的是财富的增量,即每年新增的财富总量,在这方面中国可以说已经追上,甚至是超过了发达国家。而我们个人所切身体会到的、加以比较的,却是双方财富的存量,即历史上全部工业成果的总和,一边是拥有超过三百年工业化历史的西方国家,另一边是刚刚进入工业化六十余年的中国,二者的差距是明显的,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欠账。在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的人,对于这一点感受最明显,从乡间小路般的老机场路,来到狭小低矮的首都机场候机室(一号航站楼),登上飞机,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之后,一下飞机,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宽敞明亮的候机大厅外面,不夜的城市霓虹闪烁,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似乎永远不会停止,这一切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常令人感叹,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人家呀。发达国家的一切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赶上的。

    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奠基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在财富的增量方面早已把发达国家甩在了身后,这突出表现在基建方面,每年都会新增巨量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桥梁、隧道、各种建筑设施,所有这些都沉淀在了我们的国土上,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但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以钢材蓄积量为例,中国的现在钢产量固然惊人,但这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要知道,建国之初中国的钢产量只有区区数十万吨而已,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超过1亿吨。相比之下,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钢产量就已经超过了1亿吨,高峰时曾达到过1.2亿吨,现在仍保持在8千万吨的水平。所以累计下来,扣除回炉废钢并考虑折旧因素后,中国当前的人均钢材蓄积量约为5吨,而美国则是10-15吨。以中国现在的生产速度,追平美国需要15-20年的时间。人均钢材蓄积量同时反映了人均和历史积累的水平,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指标之一。以此为标志,估计中国将在20年的时间里完成弥补历史差距的任务。

    在历史积累方面,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除了上面所说的物质层面的差距,还存在非物质层面的,即科技和教育方面的积累差距,表现在受教育程度、科学水平、技术积累、经验传承、专利和品牌等等方面,追赶这些方面的差距要比物质上的更困难、更漫长,需要坚持不懈的投入和足够的时间。以高等教育为例,近十年来大学扩招的威力在中国开始体现,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绝对人数也极其可观,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所占人口的比例仍然相当低,即使保持当前的扩招势头,也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赶上。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方面,美国的人口是3亿多、每年培养150多万本科生,而中国的人口超过13亿、2013年毕业本科生人数不过300多万,在适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尚不及美国的一半,所以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大学教育还需要继续发展、扩大。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在科技、专利和品牌等方面的发展势头也是类似的,投入经费急剧增长、参与人员大量增加、涉及项目覆盖几乎所有的方面,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全面推进的宏大气势,在个别的领域开始有所突破,比如在特高压输电域已经独步全球并成为国际标准的制订者,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追赶的状态,一切才刚刚开始。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这些方面,中国可能还会需要20-3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

    在追平人均差距和弥补历史欠帐的过程中,中国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都将会逐渐缩小,最终达成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地区差异较小、城乡差异较小、不同行业的收入差异较小,这是工业生产力发展到足够程度之后的结果,社会财富和资源将从原本的绝对集中转为相对扩散,于是各项差异随之慢慢减少。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越是不发达的国家,上述差异越是巨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发展工业,然后用增加的工业产品去填平这些差距,将工业化的成果逐步扩散到所有地区、所有人群,一方面把道路、电线、通讯等基建设施逐步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山区延伸,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的前提下把农业人口吸收进城镇成为工业人口,最后达成整体的平衡。这是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路,也是现在的中国正在走的路。在这方面,除此没有其他的成功先例可循。未来的中国也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直到实现全国的高度工业化,这也许会需要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让我们把目光向前追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多年包括进来,和未来的三十年放在一起,看看近百年里中国曾经、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就会发现其中贯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这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崭新的工业国家的历史进程。大约以三十年为一个阶段,中国先后经历了保家卫国、从无到有的奠基时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时期,接下来将是最后的赶超时期,其中每隔十年时间再看,都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是一个旧制度、旧文化、旧经济、旧平衡被打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新制度、新文化、新经济、新平衡被建立起来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短短百年之内完成这种翻天复地的转换,其过程必然是高速和激烈的,令多数人难以适应。与之相应,这是一个各种矛盾最突出、各种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发展速度最快、思想最开放创新的时期。一个世界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全新的中国将会由此诞生。我们现在正身处其中,能够亲眼看到并亲身加入这段伟大的历史,这是一种幸运。

    如果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洄游,追溯中国龙的轨迹,我们还会发现,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实在是来之不易,这不是自然而然的历史趋势,而是来自于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达成的绝地反击,一次绝无可能的V型反转。自鸦片战争以降,在此后一百年的时间里,是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失败和割地赔款,中国一步步地走向深渊,在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中落到谷底,陷入了山河沦丧、几乎亡国灭种的境地,似乎看不到一丝希望。然而,正是在最黑暗的时刻,光明开始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大地上出现。1911年,1919年,1921年,一种崭新的、向上的、求生的正力量开始在龙的身体里形成,最初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稚嫩,似乎随时都会被彻底摧毁。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种力量不但没有在挫折和打击之中被消灭,反而愈来愈强大,愈来愈有活力,成为将中国龙带出三千年不遇之危局的决定性力量。

    以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契机,中国龙开始从深渊之底奋力飞出。接下来,在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的决战中,主张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走工业道路、将中国带向未来的正力量,战胜了依附列强、维护地主、走买办道路、把中国拖回过去的负力量。中国龙从此不再任人宰割,转而走上了自立自强的腾飞之路。紧接着,中国人雄纠纠、气昂昂地跨出国门,为保家卫国而战,身后是一个战乱未定、百废待兴的农业国,面前是一只武装到牙齿的17国联军,这只军队的背后则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及其盟国。但是,这一次,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国人赢得了战争,把那个不可一世的对手推回了我们告诉他们不可以越过的那条红线后面。中国人说到并且做到了这一点,为自己赢得了边境和平、国家安全、国际信用和民族自信,还有一份宝贵的工业基础。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中国重构了国家体制、普及了初等教育、建立了工业体系、研制了两弹一星,中国龙不但再建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而且在世界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又用了三十年的时间,中国的基建设施高速增长、装备制造向高端发展、科研投入巨额增加、科研探索遍及各个领域、高等教育快速增长,巨龙成长得愈发强壮、智慧和自信,飞得更高更远,从九天之外到深海之底,到处都留下了龙的足迹。到现在,环顾世界,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美国,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到现在,回首历史,一百多年来列强的侵略不曾将巨龙杀死,三十年的国际封锁未尝将巨龙锁住,三十年的和平演变也未能让巨龙变色,更何况今天的巨龙已经站到了如此的高度之上,勿庸置疑,未来的巨龙是不会停止高飞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住。所谓历史车轮,所谓顺昌逆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巨龙身上曾经、正在和即将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事实都在表明,今日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朝气、蒸蒸日上的国家,一个坚定地奔驰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国家。未来的中国注定必将走向繁荣强盛、文明复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巨龙的飞腾。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我们有幸生于这个时代,曾经目睹一个超级大国的崩塌,正在经历另一个超级大国的衰落,并且还将亲眼目睹、亲身参与、乃至亲手促成一个古老文明的涅槃重生,重塑中国的未来,改写世界的历史。到那时候,我们就可以骄傲地对世界说,我们不仅是龙的传人,而且是中国龙的创造者,我们自己就是中国龙,未来的巨龙还将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

    生于中国,何其幸甚。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后记    星辰大海
 
    在仔细地观察完龙年的中国之后,不妨让我们试着把镜头再拉得更远一些,先拉远到地球,再拉远到到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从一个更宏观的空间尺度去看待未来的中国,从一个更长久的时间尺度上去考虑中国的未来。

现代技术和大工业创造出了超过过去历史总和的物质财富,给整个人类带来了过去不敢想象的享受,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象童话的结尾所说的那样,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直到永远。可惜这不是真的。世界是永恒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美好的。大约一万两千多年前,地球气候突然进入冰河期,史称新仙女木事件,导致大量物种灭绝,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也几乎不复存在。要知道,当时的人类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不但掌握火的使用,而且可以制造打磨石器,其生存能力要远远高于其他物种,仍然险遭灭顶之灾。这次冰河事件持续了约一千年,然后以比其开始更加突然的方式结束了。八千多年前,又一次小型的冰河事件再次把人类推到了危险的边缘,一些文明就此灭绝。现有的人类文明都是在那之后兴起的,其中包括古埃及、古印度等等,也包括我们的华夏文明。考古发现表明,中华大地上的早期文明有:七千年前的包括磁山—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河姆渡文化、青莲岗—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崧泽文化和北辛大汶口文化等等,以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华夏文明便是发祥于八千年前的冰河结束、七千年前至五千年前的这段时间里,在地球摇篮里不断成长,直到今天。

    地球是我们的摇篮,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躺在摇篮里,只有走出去才是出路。姑且不论各种已知和未知的自然灾难,地震、火山、海啸、板块移动、小行星撞击、磁极反转、冰河期、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等,无论如何,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人类能够得到的最大能量也是有限的,除了远古以来积累的化石能源,最多不可能超过太阳辐射的能量。虽然从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生活消耗来看,这些能量都是无比巨大的,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最后还是会有用完的一天,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么说并不是为了散布末日的恐怖,而是为了指出这样一点,无论现在的地球家园是如何的甜蜜和舒适,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对自己的生存负责,而不能单单仰望自然的恩赐,也不能期望这种幸运可以持续到永远,否则地球最终也会变成埋葬我们的黑暗坟墓。只有走出地球,我们才有未来。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现代工业和科技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而且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视界。关于周围的世界,我们从来没有象现在知道的这么多,从天体运行的奥秘到量子世界的法则,从太阳地球的形成到生物演化的进程。我们从中了解到,自己生活的地方远远不是世界的全部,不过是无垠宇宙中一个渺小的星球而已,全部的世界广大得不可思议。我们熟知的物质只占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暗物质、暗能量,是我们远未了解的。最为重要的是,历史上第一次,我们有能力走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球,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已经我们的面前展开了。要不要走出去,我们正站在十字路口上,这是一个关系到未来生死存亡的抉择。

    走出去,还是留下来,这是一个问题。六百年前,我们中国人曾经面临过一次类似的抉择。当时的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远洋船队,有能力去往地球上任何地方。但是,我们的祖先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漂泊不定、凶险莫名和无利可图,而脚下的土地是那么的确定和牢靠,上面的收获是那么的丰盛和稳定,自己的家园是那么的安全和温暖。所以,他们放弃了航船和海图,专心于祖传的土地和生活,结果是在一百多年前的那次危机中,我们险些失去了自身的生存机会。如今我们虽然渡过了危机,但只能在脚下这片有限的土地上寻求生活,面临各种资源匮乏的危机,土地、粮食、油气、淡水、铁矿等等,莫不如是,人口压力和环境问题的根源也都在此。为此中国建设了不少规模宏大的资源调配工程,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送……,以满足各地的需要;付出巨额的投资乃至鲜血和生命,在崇山峻岭之中修建架桥、修路、开隧道;动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切手段从海外获得资源,南沙争端、钓鱼岛巡航、援助非洲……;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是在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获取必要的资源。我们在赞叹这些成就的壮观和宏伟之余,心底里不知是否也有那么一丝丝的感慨和无奈。

    相比之下,西方的航海者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坚持远洋航行,“发现”了新大陆,为工业化积累了原始资本、开拓了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此后他们开枝散叶,遍布整个地球,获得了极大的生存空间和资源。他们得以保留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草地,休闲之余还可用来展示对野生动物的爱心关怀;他们不需要象我们一样用河堤和大坝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只需要搬离泛滥的河床、崩塌的山丘就行了,享受安全的生活之余,还能大肆宣扬自己保护自然环境的高尚品德。然而,这些东西都不是属于我们的,六百年前的那个选择让我们失去了这个机会。这么说并不是鼓吹我们学习当年的殖民者――用消灭土著的办法为自己拓展生存空间,那不是我们的文明传统,绝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需要从中学到的教训,不是在地球上重复他们的作为,而是不要再犯自己曾经犯过的那个错误,仅此而已。

    今天的中国又一次面临相同的选择。近代从西方爆发的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体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视野和能力,让我们第一次睁开眼睛观看宇宙、第一次迈开步伐走入宇宙。西方的工业先进国家已经实现了让人类踏上月球、无人探测器登陆火星和飞出太阳系。现在,人类已经站在了通向无限宇宙的大门口,对于中国也是同样。何去何从,是重复六百年前的那种选择,还是勇敢地走出去?历史的选择再一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如果中国仅仅在地球的范围内寻求未来,把工业作为在这个小小行星上求生或者称霸的手段,满足于工业化带来的生活享受,前景恐怕不会比恐龙更加长远。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将不仅能重新屹立在世界之林,而且有机会成为星际文明,在无限广阔的空间里得以生存。实际上,能够再次拥有这样的机会,本身已经是命运对于我们的极大眷顾了。其他很多民族、很多文明,连一次这样的机会都没有得到过,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相信这一次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因为航天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种实用技术,而且意味着未来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航天工程的投入是极其巨大的,搞不好的话还没有怎么进入太空,国家就先崩溃在地面上了,这方面前苏联的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要走入星辰大海,必须也只能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不能把航天搞成消耗资源的无底洞,也不能为了好高骛远的目标而损害眼下的生存,而是要让太空为地面服务、为当前的生存服务,以此为起点逐步向外发展,才能走得越来越远。

    现在的中国正是这么做的。通讯卫星、遥感卫星、北斗导航等等都是为地面服务的,并且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的载人航天采取的是分步走的策略,没有象美苏在太空竞赛中那样不计代价地连续发射,而是在尽可能少的发射次数中完成尽可能多的测试,每次达成一个阶段性目标:神舟一号为试验样机,神舟二号为定型飞行,神舟三号进行了模拟载人试验,神舟四号完成了实际载人前的全系统改进和测试,神舟五号把中国人首次送入了太空,神舟六号完成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神舟七号实现了宇航员的太空行走,神舟八号在无人情况下与天宫一号达成了空间交会对接和组合体运行,神舟九号把中国人送进了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号在天地之间实现了实时双向的太空授课。在前后14年的时间里,以平均每年不足一次的发射频率,中国从无到有地建立了载人航天系统并拥有了太空站技术,下一步,到2020年,中国将建立起长期有人值守的大型空间站。中国的探月工程也是同样的节奏,包括“绕”、“落”和“回”三个阶段,分别实现绕月探测、月面着陆和取样返回,之后是载人登月。可见中国航天所走的,是一条稳健实用之路,不为争霸、不图虚名,只为国家富强和民族生存,未来还将一步步地走向星辰大海。

    这条道路上也许会很漫长,但并不是想象的中荆棘遍地和艰难困苦,恰恰相反,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我们在其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将首先为我们的地球生活带来或大或小的改善。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的航天技术刚刚发展到到勉强迈出地球摇篮的程度,就已经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回报,从尿不湿到数码相机,我们身边的许多生活用品最初都来源于航天工程的需要,气象卫星让我们能够预知天气,资源卫星为我们发现矿藏,通讯卫星让我们得以观看万里之外的现场直播,导航卫星指引我们去往任何想去的地方……。可以预期,未来的航天工程还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技术。这是一条值得坚持走下去的道路。

    现在有很多流行的穿越类小说,说的大都是如何回到过去,改变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塑造出一个更加理想的现在,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一群人,还有的是一整座城市,有的试图走技术路线,也有的尝试走制度路线,有的从都城开始,也有的从海外起步,种种方案不一而足。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想扭转历史,让中国提前实现工业化,从而避免近代史上的悲剧命运。这类小说的流行,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一种不甘落后、追求颠峰的强烈愿望,因为我们属于一个绵延五千年的伟大文明,每一个传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着这样的念头,即我们天生就应当是站在顶峰之上的,如果现实中没有得到满足,就到小说中去寻找。但可惜的是,历史就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与其在想象中通过历史改变现在,不如在真实中通过现在把握未来。

    在真实的历史中,我们的先辈以生命、鲜血和汗水为代价,先是用百余年的时间把我们的民族拖出了泥沼,涅磐重生成为全新的共和国,又用六十多年的时间把我们的国家推到了现在的高度,脱胎换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在区区一百七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不可思议地从任人欺凌的病夫变成了翱翔太空的强者,这段历史的过程之迂回曲折、情节之跌宕起伏,超过任何一部最大胆最富于想象力的穿越小说。所以我们无需在纸面上改写过去,因为先辈们已经创造出了比想象中更加辉煌的历史,我们现在身处其中,接下来需要做的是走向未来,走向星辰大海。中国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相关文章:
·余云辉:吸引美元纸币刺激中国经济如同饮鸩止渴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胡春雨:王道荡荡——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