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一次性文化给了我们什么 
作者:[王学勇] 来源:[生活新报2012/12/10] 2013-05-07


    “一次性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主流步调:穿了一季的衣服被遗忘在箱底,虽然它依旧光鲜如新;用了不到一年的手机失宠被丢弃在角落,即便它依然功能完好……深受“一次性文化”的荼毒,还有多少人仍保留着旧物舍不得扔?BBC资深评论家盖亚·文斯最近撰文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破坏已经导致了地球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现在,是我们转变消费模式,承担起保护地球责任的时候了。

    “有计划淘汰”由来已久随着20世纪以来,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大规模生产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国际贸易和公共广播媒体不断发展,同时广告业以及制造业的成熟,催生了“一次性文化”的消费理念。如今,将手中完好无损的旧物更新换代已经在现代消费文化中根深蒂固,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很少有人会提出质疑。

    在我的旅行中,有好几次我的东西需要修理:开线的背包,破洞的衣服,坏掉的拉链和打火机,或是丢失数据的存储卡。从印度到埃塞俄比亚,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找到修理工将它们修好。在富裕的国家,这些东西往往会被扔掉,然后再买新的。但在发展中国家,满街都可以找到修理匠以及能够变废为宝的“创新使用者”。在内罗毕,我见过用汽车废件、漏勺和皮带做成的自行车;各种器械做成的天线,以及用旧船帆、大米包装袋和塑料饮料瓶打造的房屋。

    但是,有的东西似乎无法修复。在旅游过程中,我的相机快门进了灰尘和污垢,不能工作了。有人告诉我把它扔了重新买一个,但是我的相机只是快门出了问题,其他部件完全良好。与大多数消费类的电子产品一样,我的相机的快门坏了之后很难修理。30年前,我可以找到所有相机型号的维修手册,蓬勃发展的维修行业以及手艺精湛的修理师。然而现在已经时过境迁,相机型号过多过于复杂,制造商也不再发维修手册。

    我们的消费文化正在耗尽地球资源。人类是左右地球上的岩石和沉积物移动的最大力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都来源于地球资源:日用百货,小工具以及琳琅满目的电子设备。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东西吗?还是只是一味地喜新厌旧?毫无疑问,从食品到电子产品,世界许多地方掀起了购物风尚潮,我们的资源消耗在过去60年里急剧上升。这背后是否有一种意识在驱动他们呢?

    “灯泡阴谋”可以算是制造商说服消费者经常更换产品的最早例子:1924年,主要的灯泡生产商组成了阿波罗卡特尔组织,该组织禁止任何公司销售寿命超过1000小时的灯泡(最多持续750小时),尽管灯泡的使用寿命可以超过10万小时。该联合组织表示,其目的是为了制定国际标准,但最终的结果是:家庭需要经常更换灯泡,为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消费市场。

    通过将商品设计得寿命短暂,不可维修等手段来提高销售量,这种方式被称为“有计划的淘汰”。然而,它并不是制造商为提高利润而想出的高招,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是一种社会必要性。“有计划淘汰”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之际,迫使人们购买更多的东西,成为促进消费和经济的最有力方式。大萧条之际,不少工厂停工,大量的失业群众各处奔波寻找有报酬的工作来养家糊口,而具有购买能力的人已经置办齐全无需购物。战略家提议,市场需要的是让消费者购买他们已经拥有,或者购买甚至没有必要购买的商品。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计划淘汰”已经占了大规模生产的主导地位,生产的商品不再经久耐用,成熟的广告业不断吸引人们涌向商店。同时,伴随着百货商场的兴建,刷卡付费等购物机制的蓬勃发展,消费主义随着诞生。许多产业,如服装业则成为“有计划淘汰”的领先行业,其款式风格往往只盛行一个季度乃至更短。其他行业也紧跟时尚界的高周转模式,其商品同样拥有时尚界的噱头和吸引力,但很快就过时淘汰。

                电子产品设计“短命”

    仍有许多人在质疑,电子产品是否也被特意设计得“寿命短暂”?答案是肯定的。电视机的热敏感冷凝器被故意装配到电路板上,紧靠连接晶体管的散热器;洗衣机的滚珠轴承不能与滚筒嵌合,因此,一旦出现故障,根本不能修理,唯有重买新的。对于某些设备而言,其具体的使用寿命早已被制造商编程设定到芯片中,一旦这些设备完成程序设定的配额,它们的死期也就到了。例如,打印机会在打印一定数量的纸张后停止工作(往往显示的信息是:内部错误);咖啡机在完成预设配额后将停止运作;内存卡在上传一定数量的照片后就无法工作,用户不得不重新买新的设备。此外,许多电脑无法升级——新版软件与新款机兼容,文件无法在旧款机型上运行,苹果MacBook Pro的RAM被焊接到主板上,使得升级、更换硬盘驱动和电池异常困难或昂贵,因此,用户每隔几年就得重新购买一台新电脑。

    商家玩的另外一个小把戏是:不同品牌之间,甚至同一品牌的不同型号之间的零部件和配件不兼容,大到电脑、手机,小到电动牙刷。因此,消费者不仅要为新购买的电子设备配备新的存储卡、电池或充电器,而且给iphone4和iphone5等原有设备升级也必须购买新的充电器和适配器。

    一些消费者也开始对商家的小把戏予以还击,人们在互联网上咨询如何查找并删除打印机中的芯片,或是为存储卡重新编程,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不过这可是项技术活,既挑战又耗时,而且大多数人至今都还不知道,自己的电子设备为什么买来没多久就罢工了。

    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凯尔·韦恩斯可谓资深的电子巨匠,是微软和苹果等IT巨头一直想收之麾下的IT天才。然而,凯尔却是个偏爱打游击的IT怪胎——他越过微软和苹果网络,站在消费者一端。凯尔的梦想并非是以极复杂的方式,将更多的小组件组装到越来越小的设备中,这位“逆天的”IT怪胎偏好将这些设备“逐一肢解”。

    凯尔解释说,这项爱好始于10年前,当时他还是一名学生,有一天,他的iBook坏了。“我找不到服务手册,于是我就和朋友卢克·索勒斯把iBook拆开自己摸索着将它修好了,而且还创建了我们自己的维修手册。”之后,凯尔和卢克开始拆装电脑和其他设备,绕开版权保护法创建自己的服务手册,并在网上免费公布。在过去十年中,他们创建了iFixit.com网站,他们免费公布的服务手册已经扩大到数百个,并鼓励更多的家庭黑客为网站编辑更多的服务手册——“我们就是一个电子设备服务手册的维基百科”。同时,他们还销售用户在修理自己电子设备时需要的工具和配件。

    凯尔说,他们正在为文化观念的转变做贡献。“当有人修好自己坏掉的iPad或者其他电子设备,那算得上是一次改变人生的经历。那个人就会变成一个不同的消费者。他们在选择新产品时,就会考虑产品的寿命长短,以及产品是否容易拆装和修理等问题。”

               市场力量推动消费文化转变

    大约十年前,由于在欧洲和美国的移动手机市场达到饱和,不等我们的设备出现故障,我们早已将之更新换代。新买的“升级版”手机无非是外表的时尚设计或者受大多数人青睐却很少使用的新增功能,而这只需通过软件升级就可以实现对原有手机进行升级。而大多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往往愿意“求新求潮”,将自己宠爱多时的“老古董”淘汰。环保组织最近指出,智能手机使用的是世界上最敏感地区开采的矿物资源,更新过快的“一次性文化”已经使地球资源受到了面临枯竭的威胁。

    目前,制造商的责任感一点也没有提高的迹象,事情还有可能会变得更糟。由于苹果的时尚外观和越来越薄的电子产品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其他生产商也纷纷效仿。大名鼎鼎的手机巨头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曾经因其手机经摔耐用,电池耐用易更换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现在都在追赶超薄机身,迎合电子产品潮流。

    但是,一些公司已经逆流而行。惠普和戴尔发布了产品服务手册,使得电脑能够容易升级和修理。也有其他公司加入了迈向循环经济的模式,经济增长不再以有限的资源利用为代价。不走线性的工艺路线:矿物材料、制造、销售、淘汰扔掉;循环经济基于产品更容易拆卸,废弃资源可以回收利用制造成新产品,形成循环使用。英国女帆船运动员埃伦·麦克阿瑟强烈号召人们践行循环经济,并对该种模式做了一份报告,报告发现,仅对欧洲48%制造业中的15%旧材料做一次循环,就能给欧洲带来6300亿的经济利益。

    高端户外服装公司Patagonia签署了一份保证,承诺将对它们公司的服装产品终身保修,并雇佣了专业的裁缝团队来完成这项服务。在2011年,该公司居然还打了一个广告,呼吁消费者理性消费,避免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以遏制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

    矿山即将被耗尽,资源的枯竭可能很快就会迫使市场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在20世纪,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降,但自2000年以来,价格在不断攀升。“我们正在走向一种资源有限的经济模式,随着稀土金属和其他资源的昂贵成本造成的利润削减,制造商将不得不把他们的商业模式转向再制造和维修。”凯尔说。也许,“有计划淘汰”也将迎来自己的末日。


相关文章:
·《中国拯救世界:应对人类危机的中国文化》(修订版)出版书讯
·厉传:稷下学宫——文化思想交流的好范式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陆寿筠:西方二元哲学对中国文化的肢解
·陆寿筠:阴阳六讲之六——人类文化的阴阳五行(6)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