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秦政被无数的人诟病为苛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商鞅变法”时——秦——确立了法大于情的法制根基。
有多少王侯将相,有多少文人百姓,都无法逾越——人情VS法——的关隘,无论多么强大的汉唐,还是今日如火如荼的美国,在这个星球上,在这个时代,谁又不为己,谁又能大公无私,谁又能面对这个关隘无愧于心?谁!
古代中国的强大,因素很多,因为已经成为历史,我们无法辨认,然而无论哪一种,又缺得了这个根基?!
这是所有因素中最短、最忌讳、最易被诟病的短板,所以才有我们听到“深彻变法”时异样、仿佛青涩的热流在喉间翻滚;在“烈酒赤心、永不相负”的誓言中一如剧中一样激动、豪迈.....
“万事皆有法,唯人情两难!”
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谁又能做到?!
我想这就是商君所言,大仁不仁吧,
斩断人情、斩断情丝,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是那么弱小,因为人是群居物种。
当法治与人情不可调和,也许当一个人决定维护法治的时候,面对的将是那滔天的口水、所有有关联的劝说和压力、以及永远的身败名裂......
也许在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到那个观看话剧《商鞅》而泪流满面的朱总理,会想起父老兄弟们对"包青天"是那样的敬仰和崇拜, 尽管包青天不过是人治社会的一个完整的做了本分的官员而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对华夏子民的终极梦想。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持续的流血、持续的冤屈、以及持续的失落感......
“法制和人情的博弈”——掩盖在浓厚的红尘中,掩盖在腐败、吏治的纠结中,掩盖在制度、政体的权谋里...
我们已经不敢正视;然而,在我们漠视和逃避的时候,这种博弈正带领我们走向更加极端的深渊;...在“酷法”和“不作为”的陷阱里摇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无法在这种环境下平静,汉朝、汉族、汉人这个跨越数个千年的名字,在构建的时候,那个叫做刘彻的帝王——汉武帝,面对这句话时终于默然:建元革新的失败,恐怕是对他打击最大的一次,仅仅一年,他所有的抱负和希望都化为泡影,在拜别了老师远去的雨下,他知道,他作为太子的学业从此结束了。
终于明白——....儒学的理念虽好,却是只能依附于权力和舆论招牌;长期的默然,也许要等到十余年后荡平匈奴、封狼居胥的荣耀时刻,在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刻才能.......平复
秦、汉,这个奇怪的合体,以致于今日我们仍然习惯于把他们放在一起,正如始皇帝在经历了少年的苦涩、中年的羁绊后怀揣那救民于万世的希冀一样,万里长城、驰道、车同轨、书同文不过是想尽可能的栽树,让后世的子孙安享太平...
嬴政,大秦的王上,深刻的体会着人情与法制的博弈,以至于偏执的要完全抛开人情,而终没有做到;嬴政,你拥有了一切,唯独没有爱情、李斯应该算是臣子、导师、以及朋友,没有作为一个逍遥而游的剑客的自由......
在历史和现实交汇之处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奢求有无数的包青天来拯救我们,也不能奢求法制和人情会自然达到一个令人人都满意的平衡。因为它是动态的,而这一动,不知道牵扯了多少人的根本利益,不知道会给无数的人民带来怎样的灾难,然而不动时,慢慢的法制也就完全锈蚀了,也许有一天睡醒的时候,发现、已经、回到了、石器时代。
之前的某一天,我写了这样的文章《科技的发展永远无法弥补精神的损失》,看的朋友虽多,不知道同道的又有几人?
也许我们感到很无奈,不过世上真无事,也就没有了生命,正如《即使是在最亮的地方仍然有影子;在最黑的地方,还有那点点萤火》,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进我们所能,无限的接近于当初的梦想,而不是在现实的重重打击后选择淡忘;否则,当我们老去或者意外的时候,回想一生,带着无限的悔恨和遗憾离开,万劫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