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历先生在《当今的世界缺少全球经济学》一文中有一段关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富有哲理的精彩辨析:
所谓的开放,实际上是站在自身的局部而言的,而非从整体的全局的利益考虑,也就是说开放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局部思维,而非整体思维;相反,所谓的封闭,是相对全部整体而言的,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上的思维。在整体层面上,是没有局部的,也就谈不上开放。就各个国家层面来说,存在开放问题,但是如果把地球当成一个整体,则我们本来就是一个封闭体,无法开放,除非有朝一日发现其他星球有人存在。
由此想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对外政策路线问题,当然这是与思维方式分不开的。近三十年来,“开放”成了一个极其时髦的名词。它不但代表着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肯定、歌颂,同时代表着对于此前三十年、乃至数千年中国传统的否定、责难,代表着对于西方“文明”的赞颂、向往。正如蔡文所说;“一般人认为,中国由于受长期的封闭的传统的影响,而是一种封闭思维,从而不具备全球视野;而西方则相反,由于长期开放,而具备全球视野。。。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甚至无知,既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也没有理解西方文化。”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是“误解”或“无知”,因为他们是受了那班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的误导。但对于后者来说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对于那些熟知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精英”们,他们除了也有思想方法问题以外,主要则是因为执着于一己的“局部利益”使然。但是我们如果从上述哲理的高度来分析,那么那些精英们的“开放”言行之荒谬就一清二楚了。
让我们还是由近及远,先谈前三十年、也就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领中国人民搬掉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在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列强的重重包围下,也没有忘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宗旨。且听: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念奴娇 • 昆仑》)
“环球同此凉热”,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派!哪有一点“闭关”的影子?!又岂是“开放”二字所能容纳得了!新中国就是这样立足本国、胸怀世界,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以道义、物资、鲜血、生命支援四邻兄弟国家,团结、支持广大第三世界被压迫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保卫、建设了一个政治上独立、不受制于人,经济上自立、为以后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社会风气淳朴向上、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与贪婪、野蛮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国际团结阵线,赢得了一个朋友遍天下、东风压倒西风的大好局面,迫使美国主动“屈尊”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毛泽东领导的中国政府没有因为美国曾经欺负过中国人民而将美国人民拒之门外,也从未主张排斥向西方资本主义好的东西学习,何来“闭关锁国”之有?说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闭关锁国”,那是将西方阵营对中国的遏制、围堵政策造成的对立局面说成是中国的过错,这明明是倒打一耙、嫁罪于人。而那些靠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享受着优厚待遇的精英们,出于一己的私利,也跟着唱同一个调子,那不是为虎作伥、认贼作父吗?将西方世界百千年来一贯的对外侵略、扩张、掠夺政策美化成“开放”传统,鼓吹和实行让中国去迎合这样的“开放”、并与之全面“接轨”,结果将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表现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地方割据、民族分裂)、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大敌人或是重新请回、或是重新培植,里应外合地实现着帝国主义撕裂、奴化、吸干、最后灭亡中国的世纪阴谋,这不是十足的洋奴哲学、卖国主义又是什么?这样的“开放”能要吗?
再说历史。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向来是“天下主义”,提倡“天下为公”。只要是交通所及的地方,一概属于“天下”。即使是立足局部,只要眼观天下、心怀天下,将天下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这不是最大的开放吗?还要开放到哪儿去?佛教提倡慈悲众生,而这个众生不仅是指人类,还包括一切有情众生,即一切生命,当然包括了一切已为人类所认识、以及将来可能被认识的生命或智慧生物。所有这些当然都在“天下”之内。连人类以外的生命世界,都向其开放了,还不是最广大的开放吗?所以,在中国传统话语中,只有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虑,没有“开放”或“闭关”之辩。记得有人为了歌颂西方的“海洋文化”(实质是强盗“武化”),曾经将中国的万里长城作为“封闭”的象征。这实际上就是鼓吹对外来侵略不要设防,将抵御强盗、保卫家园与闭关锁国混为一谈。实际上,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主义,即向全天下开放、整体利益优先这一思想,才使中华文明数千年立于不败之地。即使原来边疆的少数民族,以武力占有了中原,但中华文明也没有败亡,反而有了更广泛的民族、地缘和人心基础,因而影响更加深远了。中华文明没有像西方殖民者那样用枪炮打开中世纪欧洲的大门,但是老子、孔子等先贤的思想却随着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精美商品,不远万里传到欧洲。尽管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解读有正有误,无论如何,中华文化成了现代欧洲“启蒙运动”(西方“崛起”的先声)的重要思想资料。这还不够“开放”吗?至于近代,面临着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国人坚守国门,护卫家园,对强盗不能不防,这怎能与“闭关锁国”相提并论?倒是由于坚守不严,或不当,也由于对西方文化的长短优劣还来不及检验、区分,让全盘西化的思潮一再冲决中国人的心防,让我们把祖宗的千年家传差不多都丢光了,才落到今天再一次洋祸临头、国门洞开、八方围堵、盗贼猖獗的危险局面。
至于西方传统的“开放”,从古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对外扩张,到中世纪圣俗大小封建主的互相吞并、或高举十字旗联合东进,再到葡、西、英、美直至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殖民、经济渗透、军事占领,无不都是从一小撮人贪得无厌的私利出发的,哪有一点点向着天下人的普遍福利开放的胸襟?这还用多说吗? 在西方的词典里,“开放”是什么意思?不忘历史的中国人应该记忆犹新。“门户开放政策是外交事务中的一个概念,它指出原则上所有的国家在中国享有平等的商业和工业贸易权。门户开放政策最早来自英国的商务惯例,并且在其鸦片战争之后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有所体现。”(维基百科)“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影响: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百度百科)“‘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一改追随英国侵略中国的作法,提出独立的对华政策。这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的“利益均沾”原则,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发展。美国企图通过它迅速增长的经济力量,进行畅通无阻的渗透和扩张,绕过其他国家的军事优势,最终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英、德、俄、日、意、法 6国出于不同考虑,程度不同地接受了“门户开放”政策。”(互动百科)这一政策在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碰壁以后,列强贼心不死,可也无奈。想不到他的后人竟然自动将国门向盗窃惯犯打开,以百般优厚待遇引狼入室,让帝国主义不费一兵一卒再现了曾经失去的旧梦。如果说,当初是由于认识不清,犯了错误,尚可原谅,那么如今后果已经如此明朗,若仍拒不改弦更张,反而继续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无知”者将种种污水泼向曾经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终于缔造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主要领袖人物,就只能进一步暴露其背后的那个大阴谋。
在今天这个百邦分立、大国争霸、没有政治统一的天下,像古代中国和毛泽东中国那样怀抱天下主义理想的国家(如果还存在这样的国家的话)只能首先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公正、民主、富强、和谐的社会,同时支援对我友好的其他国家也这样做,以孤立那些蛮横无理的霸道势力,促其改邪归正。所谓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既不能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对外依赖心理,也不要像西方那样企图通过剥削别人来自肥,而对于那些不怀好意的外部势力必须提高警惕,对于他们的无理行径必须抗击。至于一般意义上的“开放”本与自力更生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自力更生是为了抗击帝国主义的威胁、促进天下的和平、公正、繁荣、乃至统一(即没有政治对抗,或曰“大同”),那么对于一切对我友好的国家、团体、个人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政策就是不言而喻的了;而且这本来就是毛泽东时代的一贯做法,无需从新发明,更不必像统领一切的纲领原则那样反复宣示。不宣示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宣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不宣示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历史和现实,不宣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不宣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根本宗旨,而孤零零地反复嚷嚷“开放”、“开放”,其意图和效果不是已经昭然若揭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