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孙吴”并称,吴起更多的是以一个“兵家”的形象称著于世。但我觉得他更像一个法家。或许有人会认为战国时法家追求“耕战”,本就与兵家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我觉得法家区别于兵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法”的追求。商鞅靠战功获得名爵,但制秦法才是他最大的价值体现;白起战功卓越,但决不参与内政。同时期的得志法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出将入相。吴起无论为将还是为相行的都是“法政”。
吴起的一生是悲哀的。他是个为理想而生的人,“追求”充斥了他的人生,为此他可以放弃亲情,放弃享乐。他为做官可以倾家荡产,当政后却廉洁自律;他疯狂追求功名,但却对威信远不及自己的田文担任魏相心悦诚服。不论在鲁、在魏、还是在楚,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但伤他最深的也都是这些国民。
韩非集法家大成并分法为“法、术、势”,以此照看吴起的人生也颇让人感概。吴起深知“势”的必要,为此他“杀妻求将”,“母死不归”;吴起深通“法”的必要,在他的治所无不法律严明;吴起深得“术”的精髓,他可以为士卒吸脓,甚至遭遇谋害时都能依靠楚王尸体拉仇家陪葬。但就是他已将“法”用到极致,他还是失败了。不知道这是吴起的悲哀,还是国家的悲哀。只恨鲁人虚伪,只恨文侯早逝,只恨悼王命短。
司马迁记史时特地引用李克的评价-“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真是刀币吏。司马光将其归类于“有才无德的小人”,真是腐儒。司马迁不懂吴起贪的是什么,司马光更不可能理解什么是“德”。
吴起贪的是天下。鲁人自甘“小国”,魏国处于四战之地,楚人腐朽不堪,又怎能懂得丈夫心胸。即便如此,吴起在鲁败强齐,在魏却西秦,在楚“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
吴起“无德”吗?他对魏武侯长篇大论“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这又有什么用,魏国还不是迅速衰败。魏文侯用“法”不用“德”照样是战国首霸。
战国时最有统一可能的国家是楚国和秦国。上天赐予了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商鞅虽死法尚存,吴起身灭国家倾。真是讽刺啊,可笑楚人还在意淫“楚虽三户,忘秦必楚”。都怪二世玩过头,让项羽“竖子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