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陆寿筠:让社会科学理论回归东方哲学之道(一)——东西哲学之分野 
作者:[陆寿筠] 来源:[作者惠赐] 2023-11-17

本文的主旨是要以中国的道家哲学分析、批判泛滥成灾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错误要害,呼吁使之回归东方哲学之道。

在西方思维中,没有关于精神与物质、关于不同社会层次、不同社会领域、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对偶互动、动态平衡,更没有多维整体综合平衡这样的观念,几乎所有学术领域都贯穿着笔者称之为“单极中心主义”、“基本粒子堆积论(即“原子论”)”、和“拼盘论”这样一条思维路线。

“单极中心主义”可能表现为“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或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摇摆跳跃(如精神/物质、上帝/世俗二元论)、“个人中心主义(自由个人主义)”、种族/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还有很多习惯上不以“中心主义”称之而实际上是以某种个体或群体、或某种局部或整体作为考虑问题的唯一出发点的思想方法。

“基本粒子堆积论”与“拼盘论”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相信“局部之机械加总就等于全局”这样一种荒谬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单极中心主义”,因为它们无视每个局部与其它局部之间、以及与全局之间,在多方向上的互动,而只以互相分立的局部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中心,所以都是“局部中心主义”。(相反的极端则是铁板论集体主义,即无视各别个体、局部之相对独立性,而将全局作为唯一出发点的“全局中心主义”。)

“基本粒子堆积论”的典型表现即通常被称为“原子论个人主义” 的思想方法。

“拼盘论”的两个主要表现是:(1)将政治现象与经济现象的相对区分绝对化,以及将精神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现象的相对区分绝对化,更具体的表现则是无视不同政治经济文化体系所含价值标准的差异而加以“一视同仁”的所谓多元文化主义。(2)割断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之间实际存在着的相互关联性,孤立地分析一国的内部现象,掩盖了国际之间和一国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不平衡的实质。

本文将主要揭示上述思维路线在现代西方“从单一价值源泉论到世界资本霸权”(政治经济学)、再“从神、人二元观到拜物教文化霸权”(文化理论)这样一条错误路径上的演进过程,说明让社会科学理论回归东方哲学之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东西哲学之分野 

    与上述单极中心主义思维路线针锋相对的是中国道家所阐述的、笔者以现代语言概括为“动态平衡多维整体”的思维路线。 

中国道家哲学:心物一元、动态平衡的多维整体

道家所言之“道”包涵着虚、实两面。“道可道,非常道”,归根究底,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 这就是“虚”的一面。这一面与佛家所言的“万法性空”、无可执着是同一个意思;而关于这个“虚空”,佛家在其浩繁的典籍中似乎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译成现代哲学语言,可以说:整个存在界就是无边无际的、心物一元的“无限潜在可能性”。既然“无限”,就无终极之“常道”可言。而人的生命和意识表现只是这“无限”可能性之中一种可能性之展现,那么在其意识观照之下的“人化世界”,当然也只是这“无限潜在可能性”之中的一种可能性的展现。而且,“人化世界”是随着人意识的流变而无时不刻地变动着。因此,归根究底,什么都无法说透、无从执着。如能悟到这一点,并能将之时时刻刻融化到自己所有的意念和行动中去,就能逐步做到去除我执、循“道”而行。

同时,道家关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思想,为认识、治理和改造社会,为认识自然、并在局部上改造利用和总体上顺应自然,为中国的法、儒、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提供了高远、彻底的形上哲学思想的总纲,和深刻、丰富的思想养料。这就是道家思想的“实”的一面。

    上述所言的万物“虚”相,是存在界之终极的、绝对的毕竟真相;那个作为人类生存依靠、认识和改造对象的人化世界(包括社会在内)的“实”相之“实”是相对的、虚幻的,只是相对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着,本无绝对性、终极性,只是为了生存繁衍,人类不得不暂且将其作为“实”相看待。道家思想的虚实两面本身就是其阴阳对偶思想的最高完美体现。“动态平衡多维整体”世界观就是以这样的心物交互、虚实相合为总背景的。

对于人来说,动态平衡首先表现在人意识和意识对象之间从不断地出现的不平衡(如认知错误、计划失败、人为灾难等)、又不断地趋近于相对平衡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的无限过程之中。人意识和意识对象之间的相互渗透、作用和转化,乃是多维整体存在世界的基本之“维”、第一“维”,即人化世界本元性的阴阳对偶关系。

由于人意识这个观照主体本身的结构特点,“人化世界”显现出事物之间的分别性,包括层次性(即纵向上的分别性,这是人意识的直观“三维”模式决定的)。以动态平衡多维整体的世界观观察社会,就既看到所有“个体”、“局部” 、“层次”、“领域”,所有 “群体”、“全局”、“总体”、“整体”各自具有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或自足性(阳性);又看到这些林林总总所有相对独立的主体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作用、和转化的关系(阴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世界存在的多维总体平衡性、和动态整体性。

这个心物一元、阴阳平衡之“道”,是在迄今人意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上对于存在世界的统一解释,其中没有给任何无从解释的、游离于一切其它存在之上的精神形相留下任何存在的余地。 

西方哲学:心物二元、单极中心的原子论和拼盘论

无论是基督文化中外在于存在世界(所以能“创造” 世界)、而实际上是人意识之人形化身的上帝,还是黑格尔的“宇宙精神”,还是唯物论者心目中与人意识绝然分立(所以能“决定” 意识)的“客观存在”,它们或是意识决定存在、或是存在决定意识,因此都是单极中心主义,而不是对偶动态平衡。即使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仍将世界统一于“物”(所谓“第一性”)。这个“物”,或是整个人化世界,或是某种“基本粒子” ,实际上都是人意识观照之下的某种特定的物质化现形式。只要将存在世界统一于人意识观照之下的某种具体物质化现形式,那么这种统一就是掩藏在唯物主义假象之下的唯心主义。所谓“辩证”,只是对于人化世界某些局部或方面的分析,而不是对于超越人意识的存在世界“无限潜在可能性” 的总体把握。只有那个内在于(而不是外在于)存在世界、而且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渗透一切的心物一元、阴阳平衡之“道”,才能在人意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上统一一切、解释一切。

西方对于“基本粒子”的追寻始自古希腊时代,直到如今还在继续。作为对自然微观世界的科学探索,将当时所能观察到的最小粒子暂时权宜地认定为“基本粒子”,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认定”的暂时性、权宜性,即这种粒子仅仅是相对于当时人的认识能力而言被看作是最小的物质单元,但并不排除以后发现更小、更“基本”的粒子的可能性,如果是这样的科学探索,那么可能是有意义的。问题在于:在对世界存在进行总体把握的哲学层次上,如果将世界看作是由人类在某个特定历史时刻所能观察到的最小微观粒子,比如原子,像沙粒般堆积而成,那么这在下述两层意义上背离了心物一元的多维整体动态平衡之道:

(1)世界本无所谓“基本粒子”。人意识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对于事物的分别性(将世界分成各别事物、并分成越来越小的“粒子”)、也决定了其分别能力在特定时间阶段上的有限性(不能观察到更小的粒子)。这就是说,如果人的认识能力潜在地可以无限发展,那么粒子就是无限可分的。因此,绝对地认定某种粒子是“基本粒子”,就是否定了人意识和意识对象之间、即心物之间互动平衡的基本原理和历史事实。

(2)将最低层次的微观粒子(如原子)绝对地认定为“基本粒子”,容易导致只认定该“基本粒子”对于较高层次上的粒子和事物整体(如分子、无机物件或有机机体组织等)的构成作用,而忽视较高层次上的粒子、事物整体对于该“基本粒子”的统合作用。这就抹杀了万事万物作为动态平衡多维整体的“基本”真相:即具有“基本”意义的不是某种粒子或是组成成分,而是存在世界不同层次之间的动态平衡。

将上述那种人们习惯上称为“原子论”的世界观用之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那就更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原子论社会观表现在只强调各别个体、局部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或自足性,而无视社会个体、局部之间的相辅相成性,无视社会在多层次上的各种群体相对于较低层次上的有关个体或较小群体、和相对于更高层次上的更大群体的相对主体性、独立性。

基本粒子堆积论的原子论社会观与拼盘论(如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拼”成社会,或众多国家“拼”成世界),虽然都是抹杀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单极中心主义思维路线,但前者比后者还多一层谬误性:后者一般不否认不同组合局部之间的差异,而前者往往将所有“原子”看作是同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无数复制拷贝,或者是像刚从市场买来的一把新筷子,它们的长短、粗细、线条、颜色、质地都一模一样,分不出彼此来。西方经济政治理论中的“个人”就是这样的“拷贝”、“筷子”(待见下文)!

反过来,拼盘论不同于原子论的是:一个社会有着千万个“原子”个人,少一个或多一个无关大局;而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领域则缺一不可,并不像一个拼盘,如食物拼盘,其中少放或多放一种食物,一般来说是无碍大局的,因为这些不同种类的食物之间没有像政治、经济、文化之间那样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所以,那种在研究一个社会的政治、或经济、或文化时,不考虑该领域与其它领域、以及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路线,可以称为“拼盘论”。

 



相关文章:
·陆寿筠:两次赴京因果现 秀才造反初见功(主部·第五章)
·陆寿筠:钦定重点走资派 高干子弟打砸抢(主部·第四章)
·陆寿筠:狼子耍权拨风向 高帽游街辱斯文(主部·第三章)
·翟玉忠:找回中国本土政治经济理论
· 陆寿筠:同龄五少举火把 掀开迷雾揭狼心(主部·第二章)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