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肖军:对中国时间文化的重新发现​ 
作者:[肖军] 来源:[作者惠赐] 2022-05-24


24节气可能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因为在现代的科学语境中,24节气已经是定义的非常明确的一个概念: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从春分点开始,15度一个节气,一共24个。这是一个空间尺度上的划分,显示的是一条线性的时间,就像坐上一辆公交车,每到一站就会停留一下,从过去走向未来,用空间上的移动来表示经历的时间。

很多人认为24气节只与中国的农耕文明相关,因为播种、收获需要时间的确定。那么24节气到底还有什么是需要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去重新认识和发现的呢?他对我们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还能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吗?

我们的故事应该从一百一十年前的改历说起,民国伊始,1912年孙中山先生下令改用公历,也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它是一部纯阳历,只和太阳相关,不用考虑月相的变化,每个月的开始和月亮无关,年的开始也与太阳无关,都只是一种人为的设定,只是让历年的长度与回归年的长度保持一致。这一太阳历法,精确平分了一个地球公转的天数:365.2425日。文化上年号的起始,年首的确定都与基督的圣诞有关,与自然现象无关,历法简化为只是年月日的一种排序的安排。

而我们的传统历法是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年首大年初一和月亮相关,岁首立春和太阳有关,月用朔望月,用月相的变化来显示时间。24节气和太阳相关,以二分二至来构建节气系统,用的是天文上的关键节点。冬至太阳走到最低点,正午时分用圭表测量太阳的影子最长,夏至日影最短,春秋分太阳位于赤道,都有自然的含义。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其实就是与日月相关的历法,是用天象来标定、显示时间,是一种具象的时间,富有诗意的存在,也和人的生命相关。

中国文化是重视自然的文化,在时间系统的历法中就是一个明显的显现。《尚书》有言:“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对时间历法的制定,源于古人的仰观俯察,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和人文,故天地人三才是我们文化的核心。《文心雕龙》中言:“人乃天地之心。”古人以为天地之间,人是最尊贵的存在。以现代宇宙认识来看,人的生命,应该还是宇宙中最高配置的存在。干支历法,是一整套日月星辰合参的时序系统,它包括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十二时辰、岁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五运六气、六十甲子等等天人同构的大小系统,几千年来,成为华夏大地的核心时序,影响直至近代,无论是立朝分邦、皇朝祭祀、治国安邦、农耕工作、婚丧嫁娶、风俗节令、饮食住行、安身立命等,无不遵循于此。

如果我们从二十四节气逐步深入,就可能会发现中国数千年文化的密码;如果了解这一套沿用数千年的历法道统,我们就可能会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由;如果我们从此去证验古人的智慧,就可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可能有人说,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也可以呀;是的,反正知道多或少,都是一生一死而已;但知“道”者,在一生一死之间可能会更从容些,也说不一定。

佛陀有言:“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宇宙间怎会有这么高级的生命出现?这依然是现代科学的疑问,然而以此为本而构建人的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先贤的追求。而人的存在最严重的是他的存在有限,人命不过百,所以时间就成了古人构建文化,认识自然的基础。依现在的语境而言,古人是在时间的维度上,构建中国文化的。从黄帝到清朝,编撰了百余部历法,不断地在时间的维度上工作,用的是天文上的观测与数学的推算。有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有人文上的建构,所以如果真要想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离不开对天文的认识。

24节气应该是一扇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从此入门是一种方便,回归我们的时间传统。正好24节气是传统阴阳合历中的阳历部分,与现行公历有着很好的自然对应,节气时间在公历的排序中基本上只有两三天的变化。在节气中找回月相的变化,就是我们重拾月亮的一种非常简单方便的方法,慢慢回归我们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时间系统,让日月相合,应该是中华文明复兴的新的起点。每天有机会多看一眼太阳的升落,月相的变化,用手机拍摄黄昏时的光影变化,慢慢靠近日月星辰,天文会为你重新认识文化传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是传统文化复活于现代的一条路径。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关注中国文化,关注24节气,关注月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独有的时间刻度,是和日月星辰、气血脏腑相关的系统。安住在中国人的时间中,花起花落,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肖军,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文章来源:二十四气节研究所微信号2022年5月20日,感谢授权转发。



相关文章:
·李启咏:学术殖民、知识霸权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翟玉忠:真正理解 “中国”不能离开经学
·许家昌:世界,正在进入中国时代
·白云真:述中国书,做中国人
·张可亮:中国经学的涅槃与复兴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