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人物
不其山人:商君是怎样“弱民”的? 
作者:[不其山人] 来源:[] 2021-07-05


前几年,很偶然的看了一个视频,视频里的人慷慨激昂,在大骂另外一个人,被骂的人叫商鞅。骂他的人说,商鞅之所以需要唾弃,是因为他主张“愚民”“弱民”“贫民”……。商鞅过世已经两千多年,即使在天有灵,被骂也无法还口。但我看了视频之后,第一感觉是,这个骂商鞅的人是不是没读《商君书》?或者说,没有读懂《商君书》?如果他读懂了还这样骂,那就令人难以理解了。别的不说,一个由“愚民”“弱民”“贫民”……构成的秦国能够统一天下?这不是开玩笑嘛?!

1

“愚民”“弱民”“贫民”……,别的先不谈,先说“弱民”。

如果不看商君书,望文生义的看“弱民”这个词的话,你的眼前是一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弱不禁风?老弱病残?被戴绿帽子的武大?还是可怜的杨白劳?这些词和这些人物形象里面的“弱”,都不是《商君书》“弱民”的弱。

那么,《商君书》里面的“弱民”是啥意思?

《商君书》里面的“弱民”的“弱”是遵纪守法、朴实忠诚的意思。“弱民”,就是遵纪守法,能为国君效力的人。相对应,“强民”就是无视或破坏法纪、结党营私、自私自利的人。从职业分途上来看,“弱民”就是从事农、战的人;“强民”就是游说之人、奇技淫巧之人、投机营商之人。《商君书》的“弱民”篇,阐释的是“弱民”政策与方法,核心是如何要让百姓服从国家法律,引导百姓从事农战,从而动员和整合国家力量。

2

《商君书》里面的“弱民”篇,强调“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要点是:“政作民之所恶”。这意思是说,国君施政的纲领之一是使得民众守法;所有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君主施政必须从“民之所恶”这个要点出发。而游说、技艺、经商、务农、打仗,所有这些事项,“民之所恶”就是农、战。从事农业,需要付出汗水;从事打仗,可能牺牲性命。国君要想把百姓集中到农战上来,就奖励农战,使农战成为获得奖赏的唯一途径,即“利出一孔”。用现在的话来说,要想在秦国混,想升官、发财,得到好处,必须且只有通过“农战”这一条路子,没有第二条路子可走,想投机取巧,那是不可能的。

“弱民”篇不仅提出“弱民”的政策纲领,注重强调“法治”。“法有,民安其次”。“法枉治乱,任善言多。……法明治省,任力言息。”《商君书》说:“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这就是说,要将农战的政策制度化,按制度办事。农战制度确立,举国之内只有从事农战之人,游手好闲、奇技淫巧、耍嘴皮子走门路的人只能迫于战阵、疾于耕战。这样,国内不养闲人,国家必然强大。

3

如果说,从字面的意思, “弱民”具有“身体弱”、“势力小”、“地位低”等含义,这也是现代人看到“弱民”这个词,望文生义所认为的“弱民”的特征;那么,《商君书》对“弱民”预期则完全不同。概括的说,《商君书》里面的“弱民”有两个特点:一是“怯于邑斗、勇于寇战”,即在国内不敢寻衅滋事,不敢打架斗殴;到了对外打仗的时候,则勇猛作战;二是“乐用、轻死”,即愿意为国家、为君主效力,在战场上不怕死。脱离秦国背景,具有这两个特点都是什么人?这种人并不是“弱”,而是知道自己的力量该用在什么地方。

怎么判断老百姓是否“乐用、轻死”?《商君书》里说:“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通过这个隐喻,可以想象秦国老百姓参加对外战争时的场景。我们常用“猎头族”来描述一个部落或群体的野蛮、恐怖,但传说中的猎头族是处于文明边缘的原始部落。《商君书》所塑造的是一个制度化的“猎头族”。秦国以战功行赏:围城战斗,要斩首八千才算够数;野战,斩首二千才算够数。战斗结束之后,把斩获的敌方首级公开展示三天,查验无误论功行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这是一个由“弱民”构成的国家能做到的事吗?

所以,用现代的话说,商君的“弱民”其实是虎狼之师;《商君书》的“弱民”篇,实质是强军政策。

4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叫做“商君的乌托邦”,写得非常好。文章中给读者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生活在秦国吗?作者的问题里面其实已经蕴含着答案,因为文章里面有个理论假设:最差的民主也比专制好。秦国这种高度专制的战争机器,现代中国人当然没人愿意生活于其中。要让我选,我十有八九也会选择否定回答。

但是,仔细推敲一下,这个提问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差别在于,时代背景不同。我觉得更适当的提问方式是,转化一下场景,回到1940年,问问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生活在商鞅改造过的秦国,还是被日本侵略的中国?你愿意浴血战斗而死,还是苟且偷生而活?这个问题,可以不回答,但可以思考。回顾历史,那个时候的中国,最为缺乏的可能就是商君所塑造的、秦国式的“弱民”吧?可见,提问的方式可能决定你的答案。

5.

还有篇文章说“商鞅虽死,其‘弱民’之法却未死”,意思是商鞅虽然死了,“压抑民众的欲求、智能、意愿、权利,限制其可能参与社会管理和国家行政的条件”的“弱民之法”却活了下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让古代中国深受其害。很显然,作者所界定的“弱民”概念,也是以现代人的“弱民”概念来衡量和评价商鞅。这是典型的凿枘不投。

文章没提商鞅“弱民”之法在当代有没有死。在我看来,那位作者所理解的商鞅“弱民”之法可能还没有死;但是真正的《商君书》里面的“商君弱民之法”可能已经死了。当下的现象,比较就知道了:看看勤劳善良的农民和投机倒把的奸商的差别;看看流血流汗的祖国卫士们和那些搔首弄姿的小娘炮们的差别;看看埋头科研的纯粹学者和钻营取巧的学术混子之间的差别……多劳的未必多得,少劳的未必少得,不劳的未必不得。让商君看到这些,棺材盖还能盖住吗?

如果可能,我倒是真的希望商君的“弱民”之法还在。

 

不其山人

2021年7月1日



相关文章:
·华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问道商君
·不其山人:商鞅重刑与“秦民大悦”
·不其山人:商鞅是秦政的掘墓人?
·不其山人:商鞅是怎样“贫民”的?
·不其山人:商君是怎样“愚民”的?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