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人物
不其山人:商鞅是怎样“贫民”的? 
作者:[不其山人] 来源:[] 2021-07-15


网上广泛流传的商鞅“驭民五术”中,最吓人的是“贫民”政策: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即通货膨胀或狂印钞票);人穷志短。


之所以说这个政策“吓人”,是因为相对于“愚民”、“辱民 ”和“弱民”这些智识或精神性因素,剥夺财物最能让老百姓感觉到比较直观的肉痛。并且,这个“贫民”政策让有些人似乎找到了很多社会现象的历史根源——哦,原来商鞅就是始作俑者!这种历史想象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隔着时空痛骂商鞅不是东西。

在我看来,仅从“通货膨胀”和“狂印钞票”这个“罪证”来说,就不可能是商鞅的政策,因为这种隐蔽的手段是进入资本主义的专利,商鞅时代的秦国货币不可能毛的那么快。但是这种荒谬的商鞅“贫民”论竟然有人信,并被广泛传播,很令人惊讶。

1

先不说商鞅这个人怎么样,是不是像周扒皮一样醉心于对老百姓敲骨吸髓,喜欢从榨取老百姓血汗中获取快感,我们就从商鞅变法的目的来推理一下实行“贫民”是不是合乎情理。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秦孝公不是个败家子,他不是请一个猪队友来帮助自己败坏祖业的——他下达“招贤令”是为了招揽天下英才帮助他振兴秦国,恢复先祖穆公的荣耀。套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要实现秦国的“伟大复兴”。那么,在这样一个基于秦国的具体背景之下,实行“贫民”政策可能吗?我们不用脑子,用脚后跟就能得出结论:不可能。

商鞅是号召改革的,要想开展工作就要号召人们跟着他干。如果实行“贫民”政策,来吧,为了秦国、为了国君,大家和我一起受穷吧!当时的人们恐怕没有这么高尚(sha bi)吧?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也不是为了受穷,而是为了大称分金、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阿Q这么笨的人,上街“革命”的时候,也不是为了继续受穷,他脑袋里想的恐怕也是“有酒有肉有女人”吧?

商鞅看的非常明白:贫民不可能形成强国的根基。用《商君书》里面的原话来说,就是:

“民贫则弱国”,再具体一点就是:

“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农贫,三官贫,必削。”

这就表达的非常明白了,商鞅很清楚:老百姓穷,国家不可能富。所以,商鞅变法的政策与秦国复兴的目标一致:其措施中一定包含着老百姓富起来的“富民”政策,而不是把老百姓变穷的“贫民”政策。

2

后人能够从商鞅那里得出其实行“贫民”政策,肯定也不是空穴来风,肯定有所指。《商君书》里面必定有“贫民”的字眼,这个字眼被人截取出来,加以断章取义的理解。因为《商君书》白纸黑字,是给商鞅扣帽子的最直接的证据。通观《商君书》,里面有这样一种说法:

“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

“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

这可能是商鞅实行“贫民”之术的证据。

但是,从《商君书》的表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商鞅的“贫民”政策是与“富民”措施放在一起叙述的。从《商君书》的这个表述来看,商鞅的思路有点现代的“宏观调控”的味道,类似于后世的“均贫富”思想。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老百姓太穷和太富,都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他是想通过某种措施,在贫穷和富有之间达成平衡,一方面不能让人穷得过不下去,另一方面使富裕的人能够合理的运用其财富,不产生负面的效果。

3

按照商鞅的设想,让贫民富起来的方法是“农战”:

“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

“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

出则为士兵,入则为农民,通过劳动和战功获得财富。英明的君主一般都贯彻这个思路,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兵能够安居乐业:

“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

根据这个思路,在变法过程中,商鞅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四项:一是废除过去的井田制,把土地分给百姓;二是鼓励开垦荒地;三是免税,特别是对于投奔秦国的三晋之民,商鞅建议免除三代赋税;四是通过价格调控向农民倾斜。

商鞅的“富民”思路中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重农抑商:“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这个思路还是利用人们的逐利心理,引导百姓从事农战,改变秦国士农工商四民结构。所以,这个“富民”政策事实上是一个以“农战”为导向的新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但是,这个新的分配机制里面同步隐含着一个“贫民”因素:使从事农战的平民富,使没有军功的旧贵族贫;使平民中的“农战者”富,使“士工商”贫;使平民中的劳动者富,使游手好闲者贫。商鞅的政策措施,很有点类似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他所做的,就是把秦国原有的土地(井田和荒地)拿出来,重新分配而已。因此,商鞅的社会风评可想而知,什么样的人会说商鞅好,什么样的人会骂商鞅坏,一目了然。

4

商鞅实行“富民”政策的原因好理解,那他为什么要建议“贫民”呢?按照《商君书》的原话:

“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

这就太吓人了。

百姓从事农战富裕了,然后再被国家搞得再度贫穷?这不是白白忙活吗?人穷时候,总是穷也没啥,要是富裕了之后在变穷,而且是被变穷,这个坐过山车的感觉可能还不如一直穷。问题是:要是这样的话,商鞅变法怎么还能得到秦国人的支持?显然,现代人所理解的“贫民”和商鞅要实行的“贫民”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所以,要辩证的理解“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这句话。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一是为啥要“令富者贫”?

二是怎样“令富者贫”?

“令富者贫”的理由,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上来说,好理解但是不好接受。为什么这么说呢?

人富了、有钱了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消费、如何享受生活的问题。一般来说,人富了之后有两种走向:饱暖而思淫欲,这是爆发户的典型特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小康之家的理想追求。就当代人来说,改革开放的制度设计是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但现实是,先富起来这帮人干啥的都有:有搞公益事业,赞助教育、捐款赈灾的;也有忙着声色犬马包二奶的、穷奢极欲高消费的;其中为富不仁尤其是令人厌烦。有钱人怎么花钱,只要不违法,政府就管不着。但是,在商鞅那个时代,当政者还是要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老百姓:

“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

关键是:“有虱则弱”。也就是说,社会上的坏风气可能败坏国家、削弱战斗力,而这是战国时代当政者要考虑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所以,如何引导富起来的百姓“理性”消费就很重要。

怎么办呢?

商鞅采取的办法并不是提高税收、巧立名目搞各种捐献摊派。他采取了一个措施:

“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

这两句话表达了一个意思:让农民以多出来的粮食换取官爵。

这是利用人们“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普遍心理,一方面可以促进平民和贵族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可以重塑秦人的荣辱观。可能在有些人眼中,“官爵”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有啥用?又不能当饭吃,拿粮食去换很不划算!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人的温饱是最基本的需求,当温饱不成问题时,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上升为主要需求。爵位虽然不能当饭吃,但是爵位与社会地位相关联,爵位高,社会地位高,各种“待遇”也就相应提高。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这个心理在任何社会恐怕都是成立的。这就意味着,商鞅这种以粮食换爵位的方法很契合当时人的观念,所以非常有效。

5

所以,商鞅的思路是:

“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

商鞅想达到的治国境界是:

“王者,国不蓄力,家不积粟”。

“贫者富,富者贫”,社会在一个良性框架内运作。作为一个改革者、一个助力秦孝公实现秦国“伟大复兴”的辅政者,商鞅的设想有问题吗?



不其山人

2021.7.10



相关文章:
·叶自成:强调国内政治与国家间政治的一体化——商鞅治国思维的灵魂
·赵丹阳:读少年毛泽东的《商鞅徙木立信论》有感
·不其山人:商鞅重刑与“秦民大悦”
·不其山人:商鞅是秦政的掘墓人?
·王林敏:为什么要为商鞅正名(2):基于华夏立场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