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书名叫《智慧简史》,顾名思义,它是围绕人类智慧、文明进行展开的。作者是翟玉忠先生。本书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核心的奥秘,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佐证。分上下二卷,通过物质的“象”来揭示中西文化本一源,由贯通的“道”来阐发中华大道的现代价值。
首先是“立象尽意”。据考古到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性雕像——蹲踞式人形来看,世界文化本一源,只是发展不同,所以有东西之别。地理学家将地球上山海分界最明显的地方称为“极”,除了南极北极以外还有第三极“青藏高原”。由于南极和北极的地理气候原因,人口稀少,所以对人类文明发展并不大。从长时段大历史角度来看,只有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第三极可以称为人类文明的核心,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分叉路口。青藏高原向东,以中华文明的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一以贯之为主。青藏高原向西,以两希文化、宗教性一神教为主。由于所主不同,所以就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先说西方,西方的二元对立,是他们的主流思想,如“神与人、善与恶”,事物是相互对立、斗争的。(在我看来,是比较极端的)中国的先哲则阐述了三元观念,也就是除了阴阳二气之外,还有超脱于二元对立、能生成万物的(中)和气,既“三生万物”。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西方在内政外交、社会经济及生活方式方面不同的发展。中国文化的数字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从《说文解字》中对一二三的解释,以及先贤对《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多方面解释,使我们能知晓其本义——中国三元辨证思想,尽集于此!三元辨证思想,以“和”贯穿其中。不管是微观到宏观的自然界,还是人事的治身理国,(中)和都处于重要地位。比如原子的“中”、太阳系的“中”,所占的比重都是99%以上,二者才能保持稳定。人事就更不用说了。这“和”的思想,正是西方文化所欠缺的。无论海内还是海外,孔子都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他上承三代王官之学,下开囊括诸子百家的“四科”之学,修习“四科”的孔门弟子,开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如今,中华文化名实混乱到了极点。在这兴起“独尊儒术”狂潮的21世纪,仿佛一切都儒家化了,几乎所有研习中国文化的人都成了“新儒家”。西周王官学成了儒家的“经学”,开启百家的孔子成了儒家“形象代言人”,这是一种狭隘的定义。经学的基础是《六经》,它来源于西周政府的治理经验总结——王官之学。而儒的概念,则是出于周公所制的《周礼》。据《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太宰》的记载,得知儒是诸侯的保氏之官,负责教授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可见经学的产生是先于儒学的。《六经》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很多先贤在关于诸子百家著作方面经常引用《六经》,不仅如此,《汉书·艺文志》的序中也曾提及诸子百家是《六经》支流一说。所以,将《六经》作为儒家经典来看待,无疑是对《六经》的一种贬低。当年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以传《六经》,在他的三传弟子中,有很多道家、法家、墨家的重要人物,所以他成就的是“上承西周王官之学,下开诸子百家之学”的大型功绩。若是将孔子定义为儒家的圣人,表面好似在推崇,但实际上是对孔子的一种矮化,一种“捧杀”。儒家作为百家之一,它重德行教化,但是治国不仅如此,内圣外王还包括行政、法律、外交、军事等多方面。所以孔门弟子四科,从多方面培养了一批治国、传道的君子。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若要恢复中华文明,必然要百家互济,从而返本开新、建立适合新时代的新文化。如果不折中百家,一味抱守残缺,对于我们将是灾难性的发展。《六经》是诸子百家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大道所在。现在人皆不重大道,但是,大道与现代教育有什么不同?现代教育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事实上,知识只是智慧的外在表象,人类真正的力量是智慧。若以为知识就是力量,会落入名相,很危险。因为,知识如果没有智慧驾驭,也可以杀人(所以诸子百家通常都会在智慧、道德上下功夫)。眼前这个发达的信息时代,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同时也不断侵蚀着德行智慧。从财货、知识为人服务变为了人为资本、知识支配,这是本末倒置的。物质、技术在不断升级,知识也在不断扩充,这是全人类的提升,但并不是关键。人类升级的关键在基于德行、成就智慧安乐——人类心智本身的升级。软件升级可以带来更好的服务,那么智慧升级带来的便是身心安乐、真正的幸福——孔颜之乐。
作者先是提出了自中国文化角度出发的“三元辨证”思维。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来看,什么事情都讲究“合适”二字,这就是“中、和”的精神。比如“饭吃七分饱”、“说话留三分”等,这些平常事皆有体现。人必须要懂得节制,才能不偏不倚,处事得宜。第二点是《六经》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极为尊贵。他是站在三元辩证思维的角度去为《六经》正名,涵盖了“和”的精神在其中,按照《春秋·公羊传》的说法便是“大一统”。《六经》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只是发展时的侧重点不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上下五千,中华文明,渊远流长。时代变迁,制度更迭,所不变者,是礼法、制度等背后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靠“中”(和)来贯通的。中和的道理,是最普通的,但也是人最难做到、最难意识到的。若人类不想成为物质的奴隶,智慧不想受到知识的禁锢,唯有提升自己、提升智慧,认清事实,把控自己,从书本中学习如何回归中和。而这条回归大道的路,先人早就为我们创造了捷径——《六经》。中华文明,不是善恶分别的神人两隔,也不是以神为主的虔诚忏悔,我们不寄托于玄之又玄的神主。孟子说过“反身则诚,乐莫大焉;人人皆可为尧舜”,我们有迹可循。从本书的结构,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华文化深厚的情感,以及对文化日后发展所存在的危机感。不管是考证雕塑,还是史料研究,都需要极大的功夫,见其用心之切。最后再插个小插曲。上面提到诸子百家,大家可能想到了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的原话是“推明孔氏,罢黜百家”,出自《董仲舒传》,在《武帝纪赞》中又提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至于“独尊儒术”则并非当时言论。而且汉朝只是采用了儒家思想来治国,让儒学成为了汉朝的官学,但在具体政事上,汉武帝重用的是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武将,纵横家主父偃等,并没有一味独尊儒术。若独尊儒术,则会引发像宋明之际文官集团满口仁义道德,垄断国政的事情,想必这样的情形,并不是董子想看到的吧。引用汉宣帝一句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