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哲学的唯物论 西方哲学唯物论的鼻祖是西方哲学之父泰利斯(约前624—前547),他在西方世界第一个提出了宇宙本原的问题,提出了万物皆水的哲学本体论学说。其后有无限定元质、气、火、土、四根说、种子说和原子论等唯物论方面的哲学本体论学说。虽然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在宇宙本原问题上提出了很多的学说,但却由于没有认识到宇宙真理,都是在不断地否定过去,是以苏格拉底从研究宇宙本原的自然哲学转向了研究人类自身的精神哲学。 希腊1994年泰利斯纪念邮票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1804~1872)师从黑格尔,是“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费尔巴哈的思想同时也受到了斯宾诺莎(1632—1677)的很大影响,提出“唯物质才是真实”的世界观。 费尔巴哈认为:“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系只是这样;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 唯物论属于哲学本体论的范畴。近代西方的哲学家已经不敢在探寻什么是宇宙本原问题上做文章了,只能把学术论战放在宇宙本原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也就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争。几百年来,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唯物与唯心两大哲学派别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心论认为意识决定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离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西方哲学的唯心论 柏拉图(前427-前347)的“理念”主要来源于爱利亚学派的不变的本质、苏格拉底的普遍性定义以及毕达哥拉派的数的概念;他关于感官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以及感官事物的真理只是相对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和普罗泰戈拉。柏拉图综合了这两方面的思想,又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柏拉图认为理念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个别之外,这就在本体论上分裂了思维与存在、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属于二元论。柏拉图的理念本原说显然属于唯心论。 柏拉图的雕塑 哲学本体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宇宙本原代表着宇宙的终极存在、终极依据和终极真理,生命本原是生命的终极存在、终极依据和终极真理。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1770~1831)本身是一个唯心论者,他认为:“复杂万状的全体,是绝对,而绝对是精神的。” 东德1981年发行黑格尔逝世150周年10马克纪念银币 黑格尔认可柏拉图的理念论本原,是以没有把研究重点放在哲学本体论,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哲学认识论领域,提出了辩证法。黑格尔认为:“整个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就是说,是在不断的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和改造着的。同时过程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和发展的源泉。” 三、《道德经》揭示的是宇宙真理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这句话是典型的元气一元论。天下万物都生于元气,而元气是确确实实有的、确确实实存在着的一种物质与精神、能量与智慧合二为一、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共存物。为什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呢,是因为元气有物质属性,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所以是“有”。 为什么要讲“有生于无”呢?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因为元气的前体是远古洪荒阶段的混沌,元气虽然是一种“有”——有物质属性的形而上的存在物,但混沌却属于“无”的范畴,所以讲“有生于无”;第二层意思是说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形的、显性的宇宙万物,事实上都是由无形的、看不到的、隐性的形而上者——元气所生成的。正是由于元气这种“形而上”存在的特点,所以叫“有生于无”。 中国道家代表人物——老子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意思是说:先天地而生的东西自然就是元气,“有物”可以理解为元气是有物质属性的;“混成”一方面表示元气是经混沌阶段孕育而成的,另一方面则表示元气不单纯有物质属性,还有精神属性,以及依托于物质的能量属性和依托于精神的智慧属性;“寂兮”反映的是元气的形而上的微观领域存在的特性;“寥兮”反映的是元气弥漫在整个宏观宇宙空间的属性;“独立而不改”指的是元气不受外力影响,只遵循宇宙原点所确立的宇宙秩序,而且亘古长存、永不改变;“周行而不殆”意为循环往复永不停止,永不枯竭;“可以为天下母”说明元气本身就是宇宙万物之母。 老子骑青牛的雕塑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我们大多数国人都听过这句话,可实在是不能解读和理解老子到底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甚至于很多受自虐史观思想心态影响严重的人,竟然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释为是朴素的“万物皆数”,让老子去给毕达哥拉斯作注脚,真的是思想自我殖民的悲哀啊?! “道”指宇宙精神本原“阴阳”,“一”指宇宙第一物“元气”,简单的直译就是“阴阳生元气”。阴阳属精神范畴,元气属物质范畴,阴阳如何能够生出来元气呢?老子是说混沌阶段无序运动的气,一旦孕育出了两种相对的力量做有序运动,也就是共存、互动和交感——阴阳出现了,这个时候混沌就变成了元气。 孔子在请教老子 “道生一”指的是宇宙精神本原阴阳和宇宙物质本原元气是在宇宙原点同时诞生的,精神范畴的阴阳一定要依托于物质范畴的元气、由元气来承载才得以存在,元气属物质能量与精神智慧合二为一、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共存物。阴阳和元气同为第一性。阴阳不能决定元气,元气也不能决定阴阳,“物与心”、“在与思”没有我第一、你第二,或你老子、我儿子的逻辑关系,它们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对阴阳。“我在故我能思”,“我思故我存在”。 法国发行的100马克货币 自然科学始祖笛卡尔(1596—1650)在哲学本体论方面,提出割裂思维与存在的二元论。为了解释二者的结合问题,他抬出了上帝,认为在上帝那里,思维与存在是统一的,上帝才是全体,这样事实上就成了思维(精神)、存在(物质)和神三元论。他的哲学体系是自相矛盾的,他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所谓最可靠的原理,把思维和存在又直接地统一起来,把人的理性认识当作统一存在与思维的关键,属于唯心论的论调。他“怀疑一切、追求实证”的知识论主张有属于唯物论。他也是一个机械论者,认为动物不过是一架机器。 笛卡尔认为:“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这个“我”事实上就是西方心理学所说的自我意识,也就是中国道教内丹术之中所说的“识神”。自笛卡尔之后,很多唯心派说的是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而唯物派则说:——“我在故我思。”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则绝不同意笛卡尔三元论“物质、精神、神”的这种看法,不承认神是自然的创造主,认为“神”即自然化身,它是世界的唯一实体,驱动“自然法则”。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其学说被称为“斯宾诺莎的上帝”。受西方哲学本体论迷失的影响,斯宾诺莎又提出了唯物论的哲学主张,强调物质第一,它是根本存在,精神其次,物质不存在精神也不存在。 荷兰犹太裔哲学家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的上帝事实上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宇宙万物本原和生命本原元气!大道至简。老子的“道生一”里面既有哲学本体论的内涵——“一”为宇宙第一物元气,又有哲学认识论的哲理——“道”为宇宙秩序,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浑然一体的!笛卡尔的“三元论”哲学、斯宾诺莎的上帝、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没有本原的奠基,并非合法的知识,但却可以给老子的“道生一”或者说是中国哲学的“阴阳律”做注脚。 事实上要了解真正的宇宙实相也很简单,就是观察我们的周围。一根草是怎么长起来的?草里面有智慧吗?为什么一根草里面竟然会有几十万、乃至于上百万种蛋白质? 草里面既有物质也有精神,在这个世界上物质与精神同样重要。我们能够把一根草都精神和物质分开吗?我们是分不开的。因为物质与精神的本原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共存物!物质与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元素,由物质与精神组成了这个世界,所以宇宙世界原本就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一体、心物一元。物质与精神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如果说有一个统一,那这个统一的名称既不叫物质,也不叫精神,亦不叫神,而是叫元气。 人类事实上连一根草都不了解 西方文化最大的短板就是其哲学本原的迷失,正是由于众多西方哲学家苦苦追求而“求不得”,所以,西方文化有本原情结,特别重视对宇宙本原问题的探寻。霍金正是因为提出用方程式诠释宇宙起源的终极问题,而被尊称为是爱因斯坦之后、在世最伟大的科学家! (本文节选自自由文化学者郭文喜的专著《中国根基:通向文化大国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