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唤醒沉睡千年的帝国 废墟下的殷商王朝(组图) 
作者:[新法家] 来源:[网友推荐] 2006-03-23

http://www.qianlong.com/   2006-03-03 12:04:41


  殷墟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个长期稳定的都城,是青铜器时代中期东方的一个极其独特的世界性城市。”然而它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直到3000年后才被世人发现,名列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榜首?这其中又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

  2005年9月的一个清晨,一群由运输车、警车、工作车组成的9辆编队车,悄然驶离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经过天安门城楼前,沿着长安街向西,然后转向驶入京珠高速公路,一直向南……

  这些神秘的车辆究竟担负着什么任务呢?人们只是看到警车内荷枪实弹的特警战士严肃紧张的表情,甚至这次任务除了几个核心人员外,绝大部分参与者都毫不知情。

  下午2时许,车队越过河北与河南交界处后,进入安阳市区,在守候多时的公安车导引下一路绿灯快速穿行。街道两旁迎风飘扬的是殷墟“申遗”(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旗帜,广场上则演绎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大型诗乐舞《商颂》。

  下午3时19分,运输车终于安然停稳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随着搬运人员将货物小心翼翼地卸下车,人们才知道,原来运输车里装载的竟然是国之重宝——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入住耗资2800万元的殷墟博物馆,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司母戊大方鼎故里展”。这是国家博物馆为支持安阳殷墟“申遗”而破天荒出借镇馆之宝。倘若在在此期间国宝丢失或毁坏,安阳政府就要支付1.5亿美元的赔偿金。

  文物有价,文明无价。自从1939年在安阳出土并震惊世界以来,司母戊大方鼎重返故里,为人们讲述着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

  凭吊殷墟

  “千载凄风大白旗,消沉王气草离离。行山独锁殷墟色,淇水空传卫武诗。象箸不陈林肉冷,牛酣何处酒池夷?更怜牧野兴周后,也系东方婺女思!”就像这首《过殷墟有感》的作者明代诗人龚懋贤一样,凭吊、抒怀殷墟,正是许多文人墨客之所好。就连郭沫若来到殷墟,也发出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及“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感慨。

  踏着前人的足迹,我也来到了殷墟博物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独具一格的苑门,它是根据甲骨文象形字“门”的形状和殷商纹饰设计的。门框上浮雕着龙、虎、饕餮、夔和蝉等殷商花纹,显得古朴庄重。苑内殿宇高耸,廊庑环绕;柱网结构,朱墨雕彩;仿殷石雕,栩栩如生;花木扶疏,松柏苍翠。苑东北的洹水河水流潺潺,与苑内景色相映成趣。

  1987年,在殷商王朝宫殿遗址上兴建的殷墟博物苑,仿建了大殿(即殷墟甲骨文展厅)、阁楼、妇好亭堂等3座殷代宫殿式建筑,直观展示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内涵。

  据说,从1928年殷墟正式发掘至今,考古学家基本上探明了殷都遗址的布局。洹河南岸今小屯村一带的宫殿区是古都城的中心。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00公顷。这座神秘而宏大的古老都城,布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以及大量族邑聚落、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设施、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气派。

  在这里,我有幸目睹了“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宫殿的风采,还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H127甲骨文窖穴中的神秘记载,以及青铜器、玉石器、殷代马车等稀世展品,并与司母戊大方鼎进行了“亲密接触”。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的面孔,以如此亲切生动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使我恍惚间穿越一条通向3000多年前殷商的时空隧道,走近了古老殷商文化的深处……


相关文章:
·华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问道商君
·南怀瑾:中国数千年文化精神,足可补救物质文明缺陷
·郭进绍 :《诗经》为什么不押韵?陈第破解千年古音之谜
·毛主席时期发现打破了儒家“焚书坑儒”谎言和千年疑古虚无风!
·翟玉忠:千年前的百家争鸣,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