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黄帝四经·经法第一篇·道法第一》会讲讲义——第二段 
作者:[翟玉忠.付金才] 来源:[] 2017-01-02


原文:

   虚无形,其裻(寂)冥冥【1】,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伓〕(倍)。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2】,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语译:

    大道无形,无象,无声,无臭,玄远深邃,万物赖之以生。可是人的本性决定着一降生便有患害,这是因为人存在着欲望,这种欲望永无止境,不知满足。人生下来就会妄动,妄动必有患害。表现在不能相识而动,有时逆时而动。妄动必然随意举事,随意举事则患害随之,具体表现在行事违逆事理或举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举事必有言说,有言说即有患害,具体表现在言而无信,出大言不知尊敬别人,或者自己欺骗自己言行不一,或言过其实浮夸,或力所不及却声称力量绰绰有余。


心得:

                              宇宙的状态是虚

    宇宙,古人称之为天地。天空中有日月,而日月不是天空。大地上有山川,而山川不是大地。宇宙的广博超越了所有存在于宇宙的中的一切,宇宙不以一切有形的存在而自居自满,所以宇宙可以容万物,生万物。宇宙是圣贤的老师,东方圣贤常常以宇宙的法则激励自己,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说:“致虚极,守静笃。”人修养自身,使自己的心性如同宇宙一样广博,容纳万物、生化万物时,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了圣的境界。

                    天人相分、凡圣相隔的原因是“四害”

    人生而有欲,因欲而有动、事、言。为满足自身而产生的需要可以称为欲望,为此而生的“四害”是人境界能力提升的大障碍。因为这些大障碍,人的胸怀很难达到宇宙虚空一样广博的境界,愿力、能力也就无法生化万物。如果克制自身欲望,追求无欲,凭空又加上一层欲望,可谓头上安头。只要化欲为愿,天人可接,凡圣不隔。愿是为满足他人利益众生而产生的需要,单纯克制欲望很难,而将自身的欲望转化为利他的愿望反而相对容易,化欲为愿是除“四害”的捷径。

                            信是什么

    当代一提到信,首先涌入脑海的便是信仰宗教。在现代汉语中信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人格品质的信。二是作为当代意义上的信仰。人格品质的信主要表现为自信和言行相符。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董仲舒将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质称为五常。信仰意义上的信,中国古代常常用畏来表达。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我们需分清信是什么,莫以信仰为信的全部,因为信仰更多地表现为敬畏,敬畏往往是不自信而求助于外在权威和神秘力量的表现,而与自信、言行相符之含义有一定的差距。



注释:

【1】虚无形,其裻(寂)冥冥:这是对大道的形容,无形,无象,无声,无臭,玄远深邃。

【2】自诬:指言行不一。《十大经•行守》中说:“有一言,无一行,谓之诬。”



相关文章:
·翟玉忠:黄帝和《黄帝四经》
·孙庆伟:最早的中国:黄帝部落的文化初觉
·翟玉忠:“太极图说”六种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翟玉忠 付金才:《黄帝四经•经法第一篇•论约第八》会讲讲义
·翟玉忠 付金才:《黄帝四经•经法第一篇•亡论第七》会讲讲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