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饶宗颐论学三则 
作者:[饶宗颐] 来源:[《中国书画报》2012年第029期] 2014-08-03


编者按:饶公尚能说出道与术的不同,道(讲道的经义)是“一个自家受用的领域”,现代学人连学术的基础都不知道了——以为西方学术是人类知识的巅峰,他们不知,那大体只是碎片化、专业化的“术”啊!本文节自《饶宗颐:乾坤清气一鸿儒》,载《中国书画报》2012年第029期。

  一、我的学问很杂,从上古到明清,从西亚到东亚,都有涉猎。这当中有一个好处,就是视野开阔了,联想层面就多,作比较也就客观、亲切了。比如说我看中国文字常常能站在世界比较文化史的立场上看问题。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可是只使用一种文字,几千年下来还是这样,而外国的一些古文字都死了。原因就在于这些文字特别累赘,一个字要用很多符号,而中国文字尚简,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极重要的优势,这一特点要比较才看得出来。我研治很多问题喜欢从语言上追上去,清代朴学的重要特征就在于非常重视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考证这一类的功夫,认为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石。在我们现在看起来,语言文字的考订也是文化史的工作。我现在的学问是把陈寅老的语言学和陈援庵的目录学结合起来作为基础,一方面拿中国训诂学的方法去溯本追源,把语言文字学运用到文化史的研究中去;一方面是从目录学上得到一个通观全局的眼力,这样学问的领域才能广阔。中国文化本来就是文、史、哲打通的精神生命,一方面是要把握住天人合一的文化大义,一方面要经、史、文、哲互为表里,这样贯穿起来通观全部,学问的背后才能有全体、整幅的民族文化精神生命作支撑,这样堂庑特大,才能到达通的境界。

  二、我主张研经之法,莫如以本经证本经,以经义释经义,不应与中国原儒精义相隔不融通。我在《勉学粹言序》中就提出:“易言庸言庸行,如布帛菽粟,不可须臾或离,非真积力久,亲证而后得。今之学者则不然,举古之庸言,强为区别诠说,于是言与行分,而理与人隔,著论弥多,而学术弥蔽。呜呼!好道烦言,此召乱之所始也!”我在相当多的领域中,很明显地具有科学主义的主智倾向,但是,在经义这一方面,是一个自家受用的领域,与学术探求的科学态度,可以并行不悖。

  三、在《历史家对萨满主义应重新作反思和检讨》的结语中,我写道:对于“巫”字在古代中国的真相,和使用巫术遗存在民间宗教的陈迹,泛滥而毫不加思索地来比附古代历史,这一方法是否正确?我认为很值得历史家再去作反思!如果说三代的政治权力完全依靠占卜者、巫术和自称能够与神灵沟通的手段来建立,而把古人所记录下来的典章制度,一笔抹杀,把整个中国古代史看成巫术世界,以“巫术宗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支柱,我想,目前不断出现的地下文物其本身已充分提供了实证,说明古代“礼制”的可靠性,将来可以渐渐纠正这种理论的轻率、混杂、缺乏层次的非逻辑性。春秋以来的学人无论儒家和其他的学派,都用一个“礼”字来概括三代的典章制度。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希望大家对“巫”这一概念的正视,可否采用旧观念的“礼”,和有关的制度去细心地探讨来代替“巫”的看法,换句话说,从制度史观点来整理古史或者比较合理,或许可以避免误入歧途。


相关文章:
·人民日报:百岁饶宗颐寄语中华文化之学
·饶宗颐论书(法)十要
·饶宗颐论学三则
·饶宗颐:中国文学史上宗教与文学的特殊关系
·饶宗颐: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