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鸟窠道林禅师,杭州富阳人,俗姓潘。九岁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复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复礼久而无言。师遂三礼而退。后参谒径山国一禅师,乃得正法。南归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与其为邻,因此人也将其称为“鹊巢和尚”。
识性不停,薪火相交
元和中,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因久仰师名,乃入山礼谒。见禅师栖止鹊巢之侧,便对师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 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由此可见,在道林鸟窠禅师眼中,人们妄想不灭,执着不息,即使身处位镇江山之高位,照样如同身居火宅,薪火相交,不得安生。人人皆知的苏东坡之遭遇,即是典型一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白居易又问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鸟窠禅师的意思是说,如此简单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奉行呢? 禅师的回答,的确发人深省。所以真正想要成就的人,一定要牢记鸟窠禅师教诲,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