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合作主义研究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作者:[佚名] 来源:[] 2009-09-29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提出
  
  据课题组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有关房地产的命题,但实际上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与社区———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平衡时,就会发展这一问题,联系着城市发展观是否科学的大问题。中国的城市社会并没有走过完全类似西方的“郊迁”往返的过程,但是,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追求新生活的思潮。
  
  房地产、建筑本体特质是什么,我们在与环境争空间时,是否能平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居文化、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能享受到良好的空气、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们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理念,从而扯起这面“新城市主义”的大旗。
  
  城市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加速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但是这种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城市爆发出来。
  
  (1)城市交通压力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城市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加重。
  
  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等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平均车速下降到10km/h。交通问题已经日益引发各城市政府的重视,并已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
  
  (2)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集聚、交通增长等问题使城市支付了较高的环境成本。城镇生活的每一天都在产生大量的垃圾,而目前处理率较低,全国2/3的城市和绝大多数集镇都处在垃圾包围中。城市水体污染也相当严重,由于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许多城市尚未实现雨水与污水分离,城市污水直接排到河里,黑色河流恶气熏天。一些城区湖泊水体由于污染富氧化较为严重,湖中鱼类大量死亡。过去城里的涓涓清泉、湖边的鸟语花香亟待恢复。
  
  (3)城市失去特色,千城一面
  
  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景观或气氛,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不能是缺乏个性的华丽外表,应当有着深刻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内涵。自然条件无法更改,历史文化的沉淀条件,则是城市品位赖以提高的不可忽视因素,也是当代城市个性化追求的必然趋势。如今,“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愈演愈烈,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其典型表现之一,是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硬标准,从而忽略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化底蕴因素。
  
  (4)城市历史文化遗迹不能得到良好保护
  
  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或是历代王朝的都城,或是自古繁华的商贸中心,或是中外交流的港埠,或是巍巍的军事重镇,或是别具民族风情的都邑,或是近代史上的革命圣地。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城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城市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如何保留、保护那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精华,是个严峻的问题。
  
  (5)城市规划过分强调功能组团,没有考虑相对的集中
  
  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依然可以看到是功能分区,组团结合的模式,固然有它一定的优点,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功能组团,没有考虑相对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集中,导致城市失去它应有的活力,比如说在中心城区,由于位于CBD(商务中心区)的位置,土地价格的高昂导致它只作为商务和商业用地,而城市近郊区因为低价相对较低城市人们的住宅区,这样必然导致通勤时间的增加,而且整个CBD在夜间失去白天拥有的活力。
  
  (6)城市缺少人文关怀
  
  城市作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它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即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向新的现代发展模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整体的社会发展,尤其是要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现代化是全面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主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主义”
  
  专家们指出,我们在发展中“拿来”了新城市主义,正是针对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上述问题,并在中央提出科学的发展观背景下进行的。人类的发展,有时会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引入先进经验,事实上就可以减少我们自己的发展成本,少交学费。但借鉴外国的经验,还要适应我们的国情。
  
  北美的“新城市主义”是由于郊区无序蔓延而出现的,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尤其是经济条件都与中国城市化过程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引入西方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同时应该把它赋予更为广泛的中国“本土化”内容,贴上中国的标签。用中国的新城市主义来解决我国不断加速度城市化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发展问题。
  
  (1)城市特色的地域化与个性化
  
  保护与发掘城市的文脉与景观特色,弘扬地方文化,极力打造城市特色品牌成为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与城市竞争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对过去城市特色模糊、城市发展模式雷同的理性反思。
  
  突出城市特色,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自然因素与人工因素的关系。要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二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城市建筑应当多样化,同时又要维护城市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三是新与旧的关系。城市在发展长河中,总是新建筑与旧建筑并存,有特色的现代城市,一方面要珍惜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旧建筑,另一方面又要建起一批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的新建筑,但不能把旧的统统拆毁,以新盖旧。四是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城市的各项建设量大面广,要使城市体现特色,一定要突出重点,照顾一般,不可能处处体现特色,重点是搞好总体构思,精心设计和建设好重点街区和建筑群。
  
  (2)城市环境的生态化与园林化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对于中国的城市来说,生态化与园林化建设既是对以往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破坏生存环境的一种补偿性、修复性的被动行动,又是基于对人类建设性破坏活动理性反省的一种前瞻性、预支性的主动行为。
  
  可以看到,各级城市政府都已经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城市的环境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建设生态城市与花园城市的费用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政府城建投入中上升比例最快的一项财政支出,其中用于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投入所占的比例最大。
  
  (3)城市建设理念的人性化与人本化
  
  坚持人性化与人本化的城市建设理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城市建设史所做的重要贡献。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中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
  
  人性化与人本化的规划建设强调,无论大中小城市均应具有适宜居住的空间环境与尺度,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与呵护的匠心设计。城市空间作为一种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空间,只有当特定的线索对应了人的行为规范时,设计才具有意义。后现代主义的城市环境设计与建设在发达国家城市中所受到的冷遇表明,强调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远不如创造宜人的有情趣的城市环境空间更受百姓的欢迎。
  
  (4)城市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与效益化
  
  集约化经营与效益化经营是城市资源稀缺性日趋突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经营的基本前提与重要内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追求多元城市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城市政府将在土地开发与其他空间资源的经营中从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转化;从关心量的扩大到关心质的提高;从注重政府政绩到注重城市经营的实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都将在认真考虑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前提下予以实施,为此注重提高城市开发建设的集约化与效益化水平与质量将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长期以来,城市的粗放型发展以城市范围无限制的外延扩展以及空间的无序蔓延为主要特征。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十年间,我国城镇用地规模平均扩展了50.2%,一些城市已经超过200%。造成单位用地的平均产出远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因此,如何在城市经营过程中以最少的土地利用容纳最多的城市人口、提高城市资源的开发效益将是城市政府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因此,一方面今后工作的重点将检讨城市各类开发区的政策,杜绝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作为城市充足的后备空间资源将得到高度的重视。可以预料,今后我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包括土地在内的城市资源利用模式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5)城市空间扩展集中化与分散化的有机结合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种趋势,反映在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上是城市空间的集中化与分散化两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过程,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将随之加快,一方面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分散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两种力量在不同时空内表现出不同的强弱对比,因此城市空间集中发展还是分散发展历来成为城市空间发展中两种思想、两种主义争论的焦点。我国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逆城市化空间分散现象,同时城市中心区集中程度将加剧,这对我国选择合理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6)城市资源分配的公平化与公开化
  
  公平化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公平地占有城市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不仅体现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公平,而且也体现为代际公平和代内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
  
  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在以结果公平为特征的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所谓“公正”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优先的作用机制又使公平与效率的天平失衡。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真正体现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规划建设理念将成为保障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
  
  
  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国家城市化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并一直延续到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扩张的阶段。目前我国城市总数已超过670个,居住城市人口5亿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开发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以人为本、郊区城市化和旧城改造等问题如何在城市扩张过程中达到协调一致,使城市建设有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高速发展中的城市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链接:
  
  新城市主义之十大体系
  
  20世纪80年代,新城市主义的浪潮出现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建筑界。现在,新城市主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新城市主义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以后对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的一种反思和向往。新城市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涉及到经济、社会、人文、自然、建筑等10个方面。
  
  新城市主义之“新城市”
  
  城市是一个相当古老而又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城市的兴起源于人类定居的生物本能和物质发展基础,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文化需要。
  
  新城市主义者心目中的urbanism应当是城市化和都市化的概念,即将原有的无序蔓延的郊区重新“城市化”,而不是“郊区化”。也就是说,新城市主义的“城市”是现代化的都市,而不是“郊区”。虽然时代在变化,城市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面貌与功能,但城市作为人类聚落的基本功能并没有变化。而人类本身并没有因进化和变异而面目全非,因而,对于城市生活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没有太多改变,充满人情与乡情、能够维系支持社会生活的传统邻里社区模式仍然是更适宜于人类的居住范式。
  
  新城市主义之“新经济”
  
  新城市主义注重对“城市经营”的质的提高,而不简单地看成是数量(城市面积)的扩大。这种城市经营的“新经济”理念,注重经营所需的资源是泛资源的概念,即没有什么不是资源,注重经营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全方位营造“创新”环境。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城市资源是稀缺的,因此要珍惜利用好每一片土地,使城市经济和城市开发获得超值增长。
  
  新城市主义之“新社会”
  
  新城市主义思想产生本身是对城市蔓延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的一种回应。它认为,发生在大城市内城、郊区及自然环境中的一系列困扰当今城市的社会问题,如城市效率低下、内城衰退、社会生活质量退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贫富隔离与种族藩篱、环境恶化、农田与原野的消失、建筑遗产损毁等,都是内在相互联系着的。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新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相诣、融合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宽容和学习品性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是一个克服由于郊区化而带来的人性的孤独,注重人与人之间沟通、协调的“社会”。
  
  新城市主义之“新社区”
  
  新城市主义的“新社区”,指的是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复兴,以及将现有环境改造重修成完整城镇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即提倡创造和复兴多样化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紧凑型的邻里、城镇和都市。这样会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开放空间,恰好与郊区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新城市主义之“新规划”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合适的空间环境。一般原则是:为多样化的人口提供住房,多种功能的混合,可供步行的街道,活跃的公共场所,与之相结合的市政和商业中心,便捷的公共交通以及方便的公共空间。新城市主义是一种城市设计的潮流。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之一,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城市设计目标是空间形式上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优化效果;社会生活上的有机协调。
  
  新城市主义之“新人文”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感受作为行动的基本出发点。体现在建筑规划中,就是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多种需求,创造一个“人的场所”。新城市主义提倡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想中发现灵感,与现代生活特征相结合,以具有地方特色、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居民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模式。新城市主义以人为本的理念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深入到规划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新城市主义之“新生态”
  
  新城市主义思想、设计原则中充分体现了对生态要素的关心和对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追求。新城市主义的“新生态”观融合了现代生态学生物演进的规律,他们认为,虽然城市永远不断地在变化,为人们提供着各种各样实验和探索的机会和场地,但其变化应有一条健康的主线。应当把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个活的生命来对待,当作一种生命的形式、一种生命体系来对待,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新城市主义之“新生活”
  
  新城市主义的“新生活”理念,是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再认识,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新变化的体现。新城市主义的“新生活”理念,表现在对公共空间的强调。按照生态发展的观点,社区和邻里的设计,以至于整个的大面积的城市规划,都要强调城市和社区中公共的领域、公共空间以及居民共同使用的建筑与设施,如社区空间、城市广场、社区街道、社区商店、学校、社区工作中心场所和设施、社区图书馆等。
  
  新城市主义之“新建筑”
  
  新城市主义特别指出,社区内的建筑应该根据其类型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与其功能相关,这样使得他们具有多重功能适应性,能适应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不需要改变建筑形式,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也是十分重要的。新城市主义提出社区的住宅建筑应该体现形式多样化、风格多样化的特点,为多种类型的家庭、多种收入层次的人群、不同年龄层的人提供住宅。除了独户住宅外,也有集合住宅、供出租的公寓住宅等,公寓住宅的底层一般是商店。
  
  新城市主义之“新开发”
  
  新城市主义试图改革整个房地产开发的过程,它涉及从邻里建筑到区域规划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新城市主义的开发布局有三种基本方式:重新开发、填充开发和新区域开发,开发者必须从区域层面上进行平衡分析,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事项等方面取得平衡。


相关文章:
·生源:从话语体系建设的角度谈台湾统一
·余云辉:居安思危 准备打仗--应对未来战争自主保障体系建设
·励轩:超越民族国家——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国家建设
·吕德文:基层建设必须坚持“又红又专”——关于上海疫情防控
·新四军皖江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