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张三丰《天口篇·孝行篇》注释 
作者:[孔德] 来源:[] 2011-03-06

 [原文]

     桂宫①列楹联,百行孝为先。
      文祖②能行孝,馨香万万年。
      故其于一身,成道即成仙。
      成仙即成圣,成圣即兼贤。
      光明开日月,爱慕通地天。
      世人欲希孝,孝真百行原。
      虞舜③百揆叙,孝在明扬前。
      周文④百度贞,孝居令闻先。
      曾子贵三道⑤,事亲独大焉。
      闵子冠四科⑥,事母独殷然。
      古来多孝子,略略为敷宜。
      莫作孝典看,须作孝则观。
      或为米之负⑦,或为羹之甘⑧;
      或瞻云之白⑨,或表衣之斑⑩;
      或哭杖力减(11),或怀桔味鲜(12);
      或祷竹生笋(13),或感石流泉(14);
      或念乌反哺(15),或祈鱼跃渊(16);
      或捧安阳檄(17),或废蓼莪篇(18);
      或思而罢晏(19),或奉而刻颜(20)。
      此皆贤哲流,岂无德功言。
      就其百事好,不若孝缠绵。
      惟孝始能友,移孝可作忠。
      惟孝型于妻,以孝信乎朋。
      一孝包五伦(21),须知孝可风。
      至孝孝在心,爱慕见天真。
      中孝孝在身,奉养宜殷勤。
      口中虽讲孝,能道要能行。
      面上徒装孝,欺人并欺亲。
      孝德无穷尽,一念得一分。
      分分而寸寸,寸寸恪天神。
      孝孝复孝孝,肫肫(22)复肫肫。
      我作此孝经,经中之大经。


      【注释】

      ①桂宫:汉代宫名,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②文祖:即西汉的文帝,刘邦的第三子,名刘恒。他事亲至孝,当上皇帝后,太后卧病三年,他亲自侍奉三年,给母亲煎好药后,自己先要尝试冷热;夜晚和衣睡在母亲床边,随时听候母亲传唤。汉文帝的孝道传遍天下,他的儿子后来执政,为景帝,同样以孝事亲,以道治天下,父子两代开创了很好的政治局面,社会太平祥和,被史称为“文景之治”。
      ③虞舜: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有人考证在位于公元前3300—公元前2201年。舜幼年丧母,父亲续娶继母。父愚蒙,受继母唆使,溺爱继母所生之子,并合谋欲害死舜,都被舜一一逃脱。但舜无论怎样受到虐待,从不记恨,始终如一地孝顺父母爱护弟弟。舜的孝行被皇帝尧所了解,就把两个女儿嫁给舜,晚年又把帝位禅让给舜。舜把天下治理得十分美好。
      ④周文:此似指周文王。周文王为商末周国君,姓姬名昌,以孝慈仁德,礼贤下士闻名。曾兴兵讨伐荒淫的纣王,兵败臣服,乃被囚之于羑里,忍辱示忠,以得释放。本诗句“周文百度贞”,似指他虽历尽坎坷,但因他有孝慈之德,终于一一化险为夷。
      ⑤曾子贵三道: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见称,相传《孝经》为他所作。“三道”大约为《孝经》中事亲敬孝的三种观念准则。而把侍奉父母、养老敬孝视为生活中第一件大事。
      ⑥闵子冠四科: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代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早年丧母,后娘偏爱自己所生的两个儿子,虐待闵子。三九寒天,后娘将好棉絮为其子做棉衣,却在闵子衣内填进芦花以充棉衣。父亲驱车带全家外出作客,闵子体冷身颤,父亲以为他装寒酸,挥鞭抽打露出芦花,方知后妻虐待于他。父欲休妻,闵子求情,使后娘深受感动,母子重归于好。所谓“闵子冠四科”之“四科”,应非古时科举之甲乙丙丁四科,当指“孝悌忠信”之四德,“孝”列第一。
      ⑦米之负:取典于“二十四孝”中子路奉亲的故事。仲由,字子路,周朝人,孔子的学生。家里甚穷,自己每日食野菜杂粮,却经常到百里之外买米背回侍奉双亲。后在楚国做官,为人称颂。
      ⑧羹之甘:似取典于“二十四孝”中“拾桑供亲”的故事。西汉末年有个叫蔡顺的人,三岁丧父,是母亲把他抚养大。他成人后事母至孝。那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家家吃不上饭。蔡顺为了不让母亲饿着,天天提着篮子到桑林去摘桑果。他把摘下的桑果分作两类,过路的军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黑的是熟透了的,味道甜美,给母亲吃;红黄的是还未熟透的,味道酸,留给自己吃。”军人们很感动,送了他两斗米和一只牛腿,让他孝敬母亲。“羹之甘”即指熟透的桑果和大米牛腿。
      ⑨瞻云之白:似取典于“二十四孝”中“弃官寻母”的故事。宋朝神宗时,有个官员名叫朱寿昌,想起五十多年前母亲因为是偏房被嫡母逼嫁他乡,杳无音讯,便寝食不安,弃官寻母。后跋涉万里,终于在山西同州找到了已经白发苍苍的母亲,侍奉至终。“瞻”即仰望,指寻母的事;“云之白”,即老母白发苍苍的样子。
      ⑩表衣之斑:似取典于“二十四孝”中“戏采娱亲”的故事。周朝时,楚国有个老莱子,和父母居住,当时父母都已过九十岁高龄,他自己也有七十多岁。但他为了让父母欢乐愉快,就经常穿着花花绿绿的外衣,装扮儿童作游戏歌舞,整天逗得双亲其乐无穷。他的孝行传到朝廷,楚王派人来邀请他去作官,被他婉言谢绝。“表衣”即外衣;“斑”即色彩斑斓。
      (11)哭杖力减:似取典于“二十四孝”中“为母埋儿”的故事。汉代河内温州有个孝子郭巨,和妻子供养着老母和三个幼儿。那时闹饥荒没有吃的,可老母亲顿顿都让孙儿们先吃,然后吃些剩饭或饿肚子。久之,老母瘦弱惨惨,拄着拐杖走路都无力。郭巨与妻子商量说,儿子死了还可再生,老母只有一个,饿死不可复生,决定挖坑把幼儿活埋,专心侍奉母亲。谁知挖坑三尺,掘出一锅黄金,全家从此度过难关。“哭杖力减”,比喻老母瘦弱无力的样子,让郭巨心痛流泪。
      (12)怀橘味鲜:取典于“二十四孝”中“怀橘遣亲”的故事。汉朝末年有个官员叫陆绩,他六岁时跟父亲到别家作客,主人用地方名产橘子款待他们。临走时,陆绩藏了两个橘子在身上,不慎掉落地上。主人家笑着问他为什么藏橘在身,他说橘子好吃,带回家请母亲尝尝。后成一段孝亲的佳话。
      (13)祷竹生笋:取典于“二十四孝”中同名故事。三国时有个孝子叫孟宗,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年老,抱病在床。隆冬季节,奄奄一息的母亲说想吃新鲜竹笋。孟宗束手无策,站在屋外望着竹林哭祷,希望神灵保佑长出鲜笋。孟宗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果然竹林生出几根新笋来。母亲吃了鲜嫩的竹笋,病也竟然好了。
      (14)感石流泉:取典于“二十四孝”中“涌泉跃鲤”的故事。汉代有一对夫妇,男的叫姜做诗,女的叫庞氏,两人都是孝子。老母爱吃鱼,他们就捉鱼;老母吃鱼爱用江河水煎烹,他们就到六七里外的江河里取水;老母爱与众人一块吃鱼,他们就把乡邻都接到家陪母亲吃鱼。他们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有一天,家中院里居然涌出泉水,并且时常能从泉水中捉到肥美的鲤鱼。
      (15)念乌反哺:似取典于“二十四孝”中“乳姑延寿”的故事。唐期有一崔姓,四世同堂,曾祖母老得牙齿掉完,吃食物困难,祖母唐氏就天天让婆母吮吸自己的奶汁。多年后,曾祖母临终时把子子孙孙叫到面前,夸她儿媳,让后辈子孙仿效事亲。此后,这家人世代孝悌传家,名垂史典。“念乌反哺”,比喻鸟中之乌,老乌把小乌喂大,待老乌飞不动的时候,长大的小乌会衔食来喂老乌。典故教化世人,连禽鸟都知道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何况人呢。
      (16)祈鱼跃渊:取典于“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的故事。晋朝人王祥,少时常被继母欺负,但他逆来顺受,照样孝顺父母。有年冬天,继母卧病在床想吃鲜活的鲤鱼,但那时河水冰冻,无法得鱼。王祥为了继母能吃上鲜鱼,就赤身卧在河面的冰上,希望能化开冰冻,捉一条鱼。果然冰块裂出一个缝,从河里蹦出两条鲤鱼,他即刻拿回去煎给继母吃。继母病好了,从此再不薄待王祥。王祥后来也因孝名作了官。
      (17)捧安阳檄:尚未知典出何处,待查。
      (18)废蓼莪篇:“蓼莪”,本是一种蓼科植物,《诗·小雅》用作篇名,内容强调“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提倡孝道。但本句专指何典何人,尚不详。
      (19)思而罢晏:尚未知典出何处待查。
       (20)奉而刻颜:取典于“二十四孝”中“刻木事亲”的故事。汉朝人丁兰,年幼失去双亲,受尽磨难。长大后无以回报父母,就请艺人用木头刻了父母的塑像供奉在家。传为佳话。
      (21)五伦:即诸如孟子所提倡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以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内容。
     (22)肫肫:诚挚实在的意思。《礼记·中庸》曰:“肫肫其仁。”肫,本是禽类的胃脏,“肫肫”,表示把内在的东西真实地反映出来。

      【文译】

      早在汉朝时,那时皇宫的抱柱上就书写有对联:“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把“孝”的道德理念看的很重。而且汉初的皇帝在“孝”上处处垂范。尤其是汉文帝刘恒,太后卧病三年,他身为皇帝还亲自侍奉三年,像煎药这样的事都亲自去做,药煎好了还亲尝冷热才喂母亲。汉文帝的孝名对当时整个社会都树立了榜样,所以社会不治而治,太平祥和,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可谓流芳万代。

      从一定意义上说,孝行就是道行。能把孝体现于一身,表现为自然行为,那就是行道,就能得道成道。能成道也能成仙。能成道成仙的人,他首先建立在圆通大智慧的完人之上,故而成道成仙的人,他当然也应该属于圣人和贤人之列。

      “孝”的意义和功能无比的广大,它的光明好比日月普照世界,它表现的真爱真慕这种人的真朴情感可以感天应地。我们的人民大众都应该向往和追求孝行,因为真朴自然的孝行是让我们一切身心行为都符合真善美标准的根本动因啊

      前辈无数的圣贤都为我们留下了孝行的典范。

      唐虞时的舜,日理万机,却把天下事处理得有条不紊,太平安详,这是因为他的孝行榜样在先,所以才会有政令畅通的威信。

      又如周文王,他从讨伐殷纣王开始,经历过无数的磨难,但都能化险为夷,遇难呈祥。这是为什么这也是他的孝行所起的作用。周文王行孝于家,但这种行为却风誉于世。他之所以遇难呈祥,是他的“孝居”早已闻名于世的前因所导致的。

      “孝”的内涵虽然很深很广,但其中最直接的要体现在家庭伦理的“事亲”行为上。如曾子非常尊崇人的三种伦理之道,而把侍奉父母长辈视为最重要。如闵子已经做了非常大的官,但他仍然殷勤细心地侍奉自己的母亲。

      古往今来,有多少以孝行著称的人士值得我们称颂,我只能将其中有代表性的为大家略作宣传介绍。希望今天的世人,今天修道的人,不要把这些事例仅当作提倡孝行的一般书籍看待,而应该把它们当作自己去实行孝道的榜样与准则来看待。

      古来行孝的榜样人物,有周朝的仲由百里外背米侍敬双亲;有西汉的蔡顺摘桑果选甜的事母选酸的自食;有宋朝的朱寿昌宁可辞去官职也要万里寻母;有周朝的老莱子七十多岁还装顽童嘻戏取娱父母;有汉代的郭巨宁可活埋儿子也不让老娘挨饿;有汉朝的小陆绩在别家作客怀藏橘子回家给母亲吃;有三国时的孟宗为了卧病的母亲能在隆冬吃上鲜笋而祈祷竹林生发的奇迹;有汉代的姜做诗夫妇为母所爱,不惜江河取水烹鱼而感动上苍,院中涌泉跃鲤;有汉朝人丁兰自幼父母双亡成人后刻像以奉父母之奇事………

      以上列举的这些人物都是前代的圣达贤哲之流,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达贤哲,难道是仅靠学问获得的吗不是。而真正的修养就在于他们的真朴孝行这些德修功行,正是这些德修功行才使他们成为圣达贤哲。由此看来,一个人想把他一生的事都照应安排得至善至美,就应始终围绕在“孝行”上做文章。把“孝行”这篇文章做好了,一切事必然会至善至美。

      “孝”内涵的广泛意义又都是很具体的。例如,具有孝行的人才可以谈得上对朋友真诚友爱;具有孝行的人参与治理国家自然会把孝行体现在对国家、对领导、对人民的“忠”上;具有孝行的人,在家里可以成为妻子的典范,与周围的朋友交往可以得到信任。总而言之,“孝”的概念是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社会人际伦理关系都完美地包含进去了。由此可见,“孝”是应该且必须得到大力普及的社会风尚。

      一个人孝与不孝,是可以明显辨别的。真正的孝行,发自内心,没有刻意行为的表现,这种人对人的仁爱关怀完全是自然天性的表露。其次,有孝行的人,他有一种准则在激励自己,他非常殷勤地侍奉自己的父老,唯恐遭到世人的批评。所以我们讲孝,并不是把它当成一个道理成天讲,讲孝的同时还要去行孝。如果一个人口中会讲孝,行为上又伪装孝行,那不过一是欺骗自己,二是欺骗亲友。

      “孝”的含义虽是人们可以理解的,但它毕竟是一个种抽象的概念,它要靠“德”的具体行为来体现。而孝德则要体现在人生的一切人伦关系中,所以表现内容又是无穷尽的。虽然无穷尽,我们又不要担心不能更多的体现它。如果你以前不懂“孝”,不行孝,现在有了“孝”的念头,这就长了一分孝德。你可以一点一滴地去积累,由分积寸,由寸积尺,以至于无穷尽。而我们去行这分分寸寸的孝德,不是要装一个什么样子,也不是想着今后的回报,而是像在心中每时每刻去敬上天之神,真挚而虔诚。如此孝而复孝,诚而又诚,以至成为人生言行的本能自然行为。

      这就是我作的《孝经》,在人生所学的所有的经典当中,阐述孝德,教人行孝,可谓是人生所要学的最重要一门经典学问了。


相关文章:
·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注释版在德国出版引起争论
·张三丰:太极丹经养生篇
·马宏达:孝行天下,德配千古
·张三丰:水石闲谈(下)
·张三丰:水石闲谈(上)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