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
《2012》:一场空洞的视觉“盛宴” 
作者:[一苇之航] 来源:[天涯社区之影视评论2009年12月4日] 2009-12-08

        在一番喧闹的诸如“世界末日”、“玛雅纪元”等概念炒作中,人们纷纷走入电影院看到了这部号称“颠覆”中国好莱坞形象的“大片”。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承认这部有着雄心勃勃票房野心的影片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渲染概念、制造话题,加诸高超特技场面的标签等等,无一脱离典型的商业影片宣传模式的窠臼。
    
    事实上,《2012》是一部有着所谓一流场面和二流剧情的伪大片,扭曲的人文关怀让其显得极为尴尬。
    
    说白了,这只是美国制造的近些年来曾风靡一时的灾难片的代表作之一。如果说《后天》当年给人们带来不小的震撼的话,那么《2012》就以其不再新颖的题材和影片救赎立足点的偏颇而无法令人所动。就场面而言,窃以为除了地震部分尚有些许说服力以外,其他诸如火山喷发和海啸等等都因失真而乏善可陈。
    
    此片延续了一贯的好莱坞叙事模式,即美国人总是高高再上,只有美国的价值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滑稽又可笑。就连灾难来临时候的救赎方式——高科技的诺亚方舟——也依然是脱胎于圣经故事。美国人以为这是具有高度精神内涵的出发点,而对于非基督教国家的民众来说,显然没有亲切感和说服力。
    
    和媒体热炒的不同,影片中真正完成人类救赎的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影片中选取了中国的某处和“中国制造”作为救赎的一部分,但这正是全球票房的考量,如同影片中同样没有忽视印度、意大利、日本、俄国、非洲和阿拉伯世界一样。所以那些真的以为影片把中国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人要失望了。人家是来中国圈钱而已,不是来歌颂中国的。更何况,将自身的形象寄托在对方电影中角色设定上的这种心态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还体现出骨子里的奴性。如果对方真的投其所好,献媚于你,也不是真的就证明你有多了不起,相反,你可要当心了,对方很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的两个喇嘛之间的对话并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的体现。对话内容的出处值得考究,而且这几句类似“水满则溢”的话已经在不同的地方被用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包容是艰难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可一言以蔽之。文化的主体性决定了某一种文化必然以更加优越的姿态和视角来检视异己文化。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经济、政治因素的作用下,某一种文化会表现得更加高调,从而暂时占据上风。但这并不表明此种文化较之于其他文化更加优秀。
    
    像影片描述的那样,如果世界末日来临之时只有少部分掌握核心权力和技术,以及少部分拥有巨大财富的人才能逃生,那么影片给人带来的不是希望,而只是一声叹息。既然普通人在灾难面前没有获得救赎的可能性,那么似乎普通人关注地球命运和试图拯救世界的热忱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影片传达出来的是普通的人类既救不了自己更加救不了他人。影片结尾的时候,我们看到一群乌合之众得以重生,可以想见的是,他们将开始对地球进行新一轮的劫掠之旅。Sigh!


相关文章:
·刘擎:2012,西方知识界回顾
·秦兵马俑研究成果被列入BBC2012年最突出考古发现
·新法家网站2012/2013年度工作报告
·新法家网站2011/2012年度工作报告
·日刊:2012年中东南亚或发生政治地震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